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阳节。众所周知,端阳节的来历与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希望辅佐楚王,使国家富强,进而统一天下,后因楚怀王无能又易听别人谗言而疏远屈原。楚怀王死后其  相似文献   

2.
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本是反映屈原不同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后人却根据“餐菊”吃起菊花来。  相似文献   

3.
《诅楚文》有三石,皆发现于宋代。因不断拓刻,版本亦有多种。今天学者研究多据元至正中吴刊本。对《诅楚文》的考释,自宋以来不断。近人容庚、郭沫若、杨树达、姜亮夫皆其中卓著者。其中以郭沫若考释最为精当。郭沫若对《诅楚文》考释的贡献在于:(1)考证元至正中吴刊本并非原石原拓,说明《诅楚文》版本之多而异;(2)把《诅楚文》年代断定为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3)断定《亚驼文》为伪。以郭沫若之地位和影响,学者多有从之。然而郭说作于1947年,随着学术的进步和考古材料的不断涌现,笔者以为郭说既有误,又有意犹未尽之处,因为之作订补,请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在《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上读了曹大中同志的《"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以后,觉得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曹大中同志断言屈原只忠君、不爱国,"屈原至死不离楚国,最后怀沙自沉的思想动机,不是出于爱国,而是忠于向其委质的同姓君主."作为论证这个命题的大前提,曹大中同志认定"在先秦时代……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与区别,因此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对这些论点,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姜一新 《纵横》2013,(9):21-24
三峡是特别适合做梦的地方,楚怀王、楚襄王的巫山云雨梦,屈原秭归壮志未酬的忧愤梦,刘备白帝城无可奈何的托孤梦……千面年来,人们欣赏三峡,歌颂三峡,而直到上个世纪,开发长江三峡始与中华民族的富国强民梦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本书是蒋天枢教授研究楚辞的积年之作,收屈原赋及宋玉为屈原而作的《九辩》,依古本篇次.全书对屈原生平、屈赋系年,提出与旧说时论不同的新见解,在方法上采取文史互证,拨隐探幽,对《史记》屈原本传以来所传《离骚》作于楚怀王时的说法加以否定,而把屈原现存作品都归于顷襄王走陈以后,屈原离陈南行时所作.由于立论新颖,而解释屈赋又宛然若符,堪称独树一帜,卓然自成一家.此书的出版对屈原和屈原赋的深入研究将起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和伍子胥等率军伐楚,大败楚军于柏举,连战至楚首都——郢,王慌忙逃离郢都,渡过睢水,《左传·定公四年》这样记道:“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杜预注解释说:“烧火燧系象尾,使赴吴师,惊却之。”杨伯峻主编的《春秋左传辞典》采用此说。最近有人把它当做古人用动物参战的一事例(见杨成《中国古代史上用动物参战种种》,《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由此可见其影响之  相似文献   

8.
游国恩说:“屈子之居陵阳也,九年而不见召,故《哀郢》既念九年而不复,又叹一反之何时,于是浪迹江湖,纵意所之,转溯湖湘以入辰淑。”屈原约于顷襄王十一、二年时回到鄂。十五年,楚与秦、燕和三晋共伐齐,取淮北,楚、齐仇隙更深,无法再行弥合,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最后感到绝望。顷襄王为了消除联齐派的力量,便于十六、七年时,把屈原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地去。这里距齐更远,彻底切断了屈原和齐国的联系。他只得由鄂南行到  相似文献   

9.
孙叔敖“三相三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传世典籍中常见孙叔敖“三相三去”的记载 ,即孙叔敖曾三次出任楚相令尹这一职务 ,又三次辞去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 ,如 :《庄子·田子方》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 ,三去之而无忧色。’”《荀子·尧问》 :“孙叔敖曰 :‘吾三相楚而心卑。’”《吕氏春秋·知分篇》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 ,三去令尹而不忧。”此外 ,《淮南子·汜论》、《史记·循吏列传》、《史记·邹阳列传》、《新序·杂事第三·齐邹阳客游于梁》等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述。与孙叔敖的事迹相类似 ,典籍中又记春秋时楚国令尹子…  相似文献   

10.
包山简中的七条大事纪年早先被定在楚怀王时期,其中的"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后来又被李学勤先生等考订为追记。清华简《系年》中有关于鲁阳公率楚军与三晋、郑国交战的记载,在楚声王至悼王年间,应与"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一事相关。包山简中的另一纪年"齐客陈异致福于王之岁",可能是葛陵简中的"齐客陈豫贺王之岁"。同一批简牍中发现的楚简大事纪年未必是逐年相次的。  相似文献   

11.
以封地之名冠称君号,是战国时期越国封君制中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定例。因此,对于楚封君封邑地望的稽考,是探讨楚国封君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当时所知的楚惠王至楚亡时的三十二名楚封君封邑所在,作了简略的初步认定。由于该文着重于从楚国封君制的特征、封君的权势、封君制的弊端方面进行探讨,对有关地名的释读和方位的考查,未作正面论述。因此,对其中的部分封邑地名及其地望,还有必要再作些补充说明或重作认定。随后撰写的《包山楚简“封君”释地》(以下简称《释地》),又对湖北荆门包山楚墓简文所记楚怀王时的二十三名封君的封邑地名及其地望作了考释。除《初探》、《释地》所  相似文献   

12.
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和睡虎地秦简《编年记》的相关内容,结合新出胡家草场1538号简的记载,发现李信所攻之"鄢郢"即为昌平君所徙之"郢"。李信军之所以在攻楚初期顺利的情况下突然改变方向"引兵而西"并最后被楚军尾随击败,与昌平君在鄢郢的反叛有关。昌平君在鄢郢反叛的情形,可以解释李信军攻楚路线中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3.
秦制、楚制与汉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制、楚制与汉制卜宪群《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云:“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干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司马迁立《秦楚之际月表》而不立《秦汉之际月表》,以及他把汉家之立归因于陈涉、项氏...  相似文献   

14.
拙作《“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发表后,吴代芳同志在《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屈原的爱国思想及其他》一文,肯定屈原具有爱国政治道德观念,要求与我商榷。我认为学术界所以一致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首先,这是大家以现代爱国政治道德观念的标准去衡量屈原的社会行为的结果。其次,是由于我们大家都认为,凡是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文明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的人,都是爱  相似文献   

15.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根据“漆耳杯铭文”与“鸠杖”论定墓主是“楚太子的老师” ,又有“陈良”、“屈原”等推测。据金文、简牍、帛书对“不”、“”二字有不同写法 ,漆耳杯铭文应为“东宫之杯” ,而非“东宫之师” ;据《左传》等典籍 ,楚国太子的老师应称为“傅”或“太傅”。据《周礼》、《礼记》、《吕氏春秋》 ,“八十九十 ,加赐鸠杖”之礼始于汉代 ,而楚系墓葬中出土的各种“杖”的形制特点 ,可证明此墓“鸠杖”不是手杖。屈原未担任过太子之傅 ,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与屈原无关。  相似文献   

16.
《史記·屈原列傳》是研究屈原及其楚辭創作的惟一相對完整史料,爭議也最爲集中。本文從《屈原列傳》收録的惟一楚辭文本《懷沙》入手,利用新出土材料與古文字知識,發現司馬遷是依據漢初隸變楚辭文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材料寫作屈原傳記的,一方面采用了淮南王劉安《離騷傳》的成果,另一方面借鑑了漢初輿論環境中的一些"屈原話題"。司馬遷在屈原之歿一百七十年後,采用二手材料寫成的屈原傳記,可視爲屈原研究的最初原創性成果,同時也因爲其采用的是漢初隸變楚辭(本文稱之爲"宗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楚辭(本文稱之爲"祖本"),對屈原傳記的敍述難免存在許多闕失,留下了很大研究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屈原否定論"的温床。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县人。他一生著述宏富,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对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有很深的研究,而且还对屈原故里秭归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屈原,名平,字灵均。生于公元前340年,是战国时楚国著名诗人,“为楚怀王左徒”。因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盟齐抗秦,强国富民,遭到上层贵族靳尚等人的陷害,被楚王放逐,于公元前278年阴历五月初五,含冤投汨罗江而死。汨  相似文献   

18.
一《九歌》源于楚国民歌一巫歌《九歌》为屈原所作,是屈原对楚国民歌--祭神歌、巫歌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而写成的。《九歌》与当时楚国民歌--祭神歌、巫歌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已为很多学者所论证了的。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以邓命名的地区概有2个:一个是蔡国邓地(简称蔡"邓"),一个是楚国邓县(即古邓国,简称楚"邓")。《左传》鲁成公九年(前582年)载:"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关于此条记载,杨伯峻指出郑、楚两国相会之邓为楚"邓"。但通过对蔡"邓"、楚"邓"地望的准确界定,并结合对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形势及楚国会盟人员公子成身份的详细分析,可以断定杨伯峻的考释有误,鲁成公九年郑、楚相会地点当在蔡"邓"。  相似文献   

20.
正秦二世被赵高弑于望夷宫之事人所共知,然其具体发生时间却并无详细记录,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仅能精确到月。《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云:二世三年八月,"赵高杀二世"(1)。《史记》不载二世逝世日期这点是很反常的,在君主集权时代,帝王之崩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只要资料充分,断无不予记载之理。细究《史记》诸本纪,即可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