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对明代政治中枢模式中的内阁票拟进行了多方位和多视角的研究,着重讨论了票拟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程序,内阁制度趋于完善和首辅制度形成后票拟权的流向与延伸,以及其与明代政治中枢政权结构的关系。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责,是阁权的主要行使方式和权力象征,亦是明代政治中枢模式中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内阁票拟权的基本属性是对皇权的依附性,票拟的出现及其制度化使以内阁制取代丞相制度的明代中枢政权结构发生改变,成为有明一代政权系统中决策权与行政执行权之间调合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 ,殿阁大学士与阁臣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绝非等同关系。然而学界至今将两者混为一谈 ,或以殿阁大学士代指阁臣 ,或把阁臣直呼为殿阁 (或内阁 )大学士 ,如 :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91年版徐连达主编的《中国历代官制词典》 (第 6 3页 )在“大学士”一词中言 :“明成祖朱棣即位 ,命以翰林院编修等官入值文渊阁 ,参预机务 ,称为内阁大学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 992年版俞鹿年编著的《中国官制大辞典》 (第 2 2 8页 )对“内阁大学士”一词的解释是 :“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 ,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 ,通称内阁大学士。”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3.
明清官制     
内阁官署名。明初,为加强皇帝专权,废丞相,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华殿、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秉承帝命,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因设在宫内,称为内阁,实际掌有宰相之权。成祖时,以官阶较低之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阁;仁宗后才以尚书、侍郎等重臣入阁。阁设大学士、学士若干人,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沿置。  相似文献   

4.
票拟之权并不是封建皇帝直接赋予阁臣的,而是特殊的政治环境使阁臣慢慢取得了票拟之权。本文详细论述了阁臣取得票拟之权的经过。  相似文献   

5.
李文玉 《史学集刊》2020,(4):98-106
"内阁相否"是明代一个突出的政治话题。与明亡后的制度检讨不同,明代以外朝官员为主体的持论者,把心目中认为理想的内阁,与以往朝代的丞相制度相比照,得出"内阁非相"或"内阁为相"的结论,作为一种"他者"话语,这带有更多改变现状的意图。其中的矛盾性源于内阁权力与职责相割裂的制度特征。这一制度特征与持续百年的他者话语一起,深刻影响了明代内阁的政治演进和阁臣对于"内阁相否"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6.
崇祯朝历十七年,先后阁臣达五十余人,阁臣之间,党同伐异,互相倾轧,更换频繁。皇帝生性多疑,君臣间隔阂日深,致使内阁的辅弼功能大打折扣。明朝政治正是在这些情况下最终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7.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宦官王振与内阁阁臣曹鼐、张益等辅政成员身死于役,致使明朝皇权和辅政群体的格局发生剧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即皇帝位即明景帝,于谦和王文成为辅政群体的重要成员,内阁阁臣陈循发挥一定的辅政作用,高层宦官金英、兴安也是景泰朝辅政群体成员,王直、胡濙等部院大臣则是辅政群体的外围成员。景泰朝辅政群体内部关系复杂,辅政地位差别大。在景泰朝辅政群体的这些变化中,皇帝和皇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评中评     
《贵阳文史》2012,(5):5-6
钓鱼岛事件:日本政府签"购岛"合同深圳商报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11日报道,日本政府当天上午与所谓"土地所有者"签订了购买"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3个岛的合同。日本政府当天上午召开内阁会议,确认了将"尖阁诸岛"中3个岛"收归国有"的方针,并决定从2012财年预备金中拨出20.5亿日元(约合1.66亿元人民币)"购岛"。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10日在记者会上说,日本政府在有关内阁大臣会议上决定,由政府"购买""尖阁诸岛"中的钓鱼岛、北小岛和南小岛,将这3个岛"收归国有"。  相似文献   

9.
夏恒 《东方收藏》2022,(8):126-128
长沙古玩收藏于清末民初渐兴,改革开放后得到发展,至20世纪末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是长沙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对长沙古玩市场作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长沙天心阁古玩城为重点考察对象,分别论述其发展沿革和经营现状,把握其经营特色,指出天心阁古玩城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并从中管窥长沙古玩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其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0.
眼下,日本的菅直人内阁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 对内而言,菅直人内阁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不足18%。此外,围绕着前党魁小泽一郎的党员停权议题,党派争议越来越激烈,近20名议员酝酿自组新的党派。如果他们一旦脱党自立,菅直人内阁将应声而倒。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0,(3)
<正>内阁是明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从明成祖简用解缙、黄淮等翰林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时起,直至崇祯皇帝亡国,明代阁臣几何,学界说法不一,故有必要予以考述,作出准确统计。  相似文献   

12.
张璁与嘉靖内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时期是明代内阁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张璁是这一时期内阁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与世宗在大礼议中建立起了特殊的关系,对在皇权许可范围内提升内阁的地位和扩大内阁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面对议礼余波和复杂的权力斗争,世宗四次罢免张璁,但又很快起用,并给予较大权力,使其协助世宗实现了皇权的顺利转移,稳定了嘉靖政治,客观上也强化了内阁职能。  相似文献   

13.
雍正帝在大学士选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新尝试。其举措出现了外任大学士、协办大学士、额外大学士等多种形式,他一方面通过提高大学士品级巩固大学士文臣首领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通过"名实分离"的方式虚化和拆解阁权,使原本单一的"阁权"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4.
刘敏华 《南方文物》2009,(2):140-143
清代萍乡有三大名人誉载江西.乃至全国。一为清乾隆进士晋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直阁事,探花郎刘凤诰;二为清同治十二年拔贡、内阁中书布政使,两江总督太子少保李有菜;三为清光绪进士,诰授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三人中以文廷式最著盛名。  相似文献   

15.
明文渊阁考     
本文对明代南京文渊阁、北京文渊阁与东阁的地址及相关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辨,指出明永乐年间南京文渊阁与阁臣入直的内阁不是同一地方,明代北京文渊阁的建置不断完善,不能将文渊阁东阁与左顺门南庑东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皇帝赐予阁部大臣银章,以其封识揭帖、密奏政事的现象最早见于洪熙朝。仁宗之所以有此举措,是为专意委任监国旧臣蹇义、杨士奇而设之单独渠道,但由于杨士奇之力请,所有内阁成员皆获银章密奏之权。仁宗出于平衡的考虑,也赐予户部尚书夏原吉银章。但银章密奏对洪熙中枢政治并未产生仁宗所预期的作用,这与密奏在传统观念中的负面印象有关。相应,对密奏在明代中枢决策中之作用,不应作过高的估计。但是,银章密奏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仁宗感怀永乐中枢故事,以人事关系为准则重新构建中枢政治格局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文史天地》2013,(11):93-93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传承上千年的宰相制,确立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的政体,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政务。然而政务繁重,非皇帝一人所能应付。于是召用下级儒臣随侍内廷,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书。永乐年间,这种秘书班子衍化为内阁。内阁成员称阁臣,负责批阅奏章、起草诏令,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称作“票拟”。皇帝同意后,用朱笔抄正,成为朝廷正式政令,称作“朱批”。  相似文献   

18.
在战后日本政治发展史上,执政8个月的片山内阁和执政18个月的村山内阁作为“万年在野党”——日本社会党史上的两次重要执政尝试,虽然都以联合政权的形式存在,执政时间都不长,执政期间社会党也未发挥多大作用,但是它们处在社会党发展史上的不同时期,上台执政有着不同的国际国内背景,它们的后果及影响也不同。因此,分析这两届内阁的区别对探索日本社会党由盛转衰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全面研究战后日本政治也是很好的补充。  一、片山内阁与村山内阁诞生的国内外背景片山内阁是在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铁幕”尚未拉开,世界民…  相似文献   

19.
从1912年3月30日唐绍仪在南京组织民初首届内阁到1914年2月12日熊希龄被迫辞去总理之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内阁总理六易其人,内阁多次更迭,阁潮频繁发生,仅为民初参议院议决通过的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熊希龄四届内阁。然而,史学界对此却论及尚少,尤其是对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斗争和实质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弥补这一不足。(-)1912年6月15日,任职不到三个月,曾踌躇满志的民国第一届内阁总理唐绍仪突然弃职离京,举国哗然。国内舆论特别是各贫政治势力的反应十分强烈,袁世凯集团认为:“唐受职一无善政,即昔…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日复交前,日本多数首相是"两个中国"论者,日本多届内阁奉行了"两个中国"政策,只是表现或露骨或隐晦而已.这一政策既是导致日本长期成为"台独"活动的大本营和中日郑交正常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出人意料地为中日复交后的日本朝野右翼所沿袭,继续干扰两岸统一和阻挠中日关系的发展.本文就迄今尚未系统梳理的从吉田茂到佐藤荣作五位日本首相及其内阁的"两个中国"政策进行纵向考察,对认识和把握今天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及其政策源头和来龙去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