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诗经》时代,"小人"和"君子"都是宽泛的称谓,士卒和庶民皆可称之为"小人",而有钱有势的贵族和身处下层的平民皆可称之为"君子"。小人和君子之分并不关涉道德。在《论语》时代,小人和君子均被贴上了道德标签,一贬一褒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2.
义素分析法是语言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从义素的角度对杨伯峻《论语译注》中的"君子"一词进行详尽分析,以此来说明义素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郑淼文 《神州》2011,(9):78-80
自古至今,人们对于君子这一定义的理解各有不同,到底如何理解君子的概念,何为真正的君子呢?《论语》在这里讲到了君子。"君子"在最初既非"道德之称",而是贵族在位者的专称。"君子"之逐渐从身份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自然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早已开始,但却完成在孔子的手里。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这句话就是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一部重要作品,她塑造了完美的君子形象,并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所在,是能否构建一个良好人生价值坐标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正>儒家和乐有着密切关系。儒家以《诗》《书》《礼》《乐》为教,而尤重乐教。《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8页)如学者所指出,乐是个体达到君子境界的途径,但是在"立于礼"的阶段,因要求以礼制情,生命中的情、理存在对立,道德修养还不坚定。因此,要达到个人理想的人格和"仁"的境界,还需要用音乐陶冶性情,情理相融,形成道德情感,从而克服情、理的对立,使之归于谐和统一,从而成就  相似文献   

6.
历来对"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的传统解释是"君子偶有不仁,小人绝不会仁",而被杨伯峻等人因不甚圆通而质疑。杨伯峻提出此处"君子"、"小人"或以社会地位而言,牛泽群则以君子有广义、狭义之分而论证"君子中有不仁的人"。纵观论语全文,孔子对道德君子的定义其实是很明确的,反而"仁"却不止有一种解释。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明晰这句话的应有之意,进而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孔子伦理思想的认识并发挥其当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语》和《左传》中“君子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和《左传》二书中都有以论赞形式出现的"君子曰",本文通过对二书中"君子曰"的文句和内容进行比较,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国语》和《左传》编者所见材料中,已有"君子曰"的形式。从二书"君子曰"引《诗》和全书引《诗》来看,《国语》成书于《左传》之前。  相似文献   

8.
作为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儒家思想的汇编,《礼记》主张要行"礼"、修身养性,即做君子之人,行君子之行,言君子之言,并使之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尤其是它的"礼文化"在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可补充后代学从残存的郑玄《论语注》等材料中辨别《古论》、《鲁论》、《齐论》异同的不足。今本《论语》中属于《鲁论》的部分,或《鲁论》对古《论语》解读的一些内容,是从今本《论语》中难以辨别和看到的,但幸运的是竹简本《论语》的出土提供了一些线索,从中可看出一些端倪。竹简本《论语》“君子于义,小人踰于利。”一句与今本《论语》在字上就有差异,笔认为竹简本中此句当属《鲁论》,“踰”应理解成“超过”、“超出”的意思,这种理解是与孔子思想相符的。  相似文献   

10.
赵健雄 《古今谈》2006,(4):77-7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两千年前孔圣人在《论语》中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伴随《论语》在儒家经典的地位的上升,以目录学为观察视角探析《论语》在众多的目录著作中由最初的"经之附庸",逐步发展为一个固定类目,梳理《论语》类目在目录著作中的分合衍化,在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明清四个阶段后,由《论语》类目发展为"四书"类目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刘文一 《神州》2013,(14):35-36
在《论语》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孔子对内心塑造的要求内涵,归结起来就是"诚"心,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现今社会,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经商者,"诚"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论语》中有多处提到"诚",且大多强调内心的"真诚"。本文通过总结《论语》思想,从"孝悌"、"君—臣"、"师生"之"诚"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关于"诚"的思想,以及"诚"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一凡 《文史月刊》2009,(12):75-75
《邵氏闻见后录》载:秦少游在东坡旁边坐,老顽童苏轼耐不住性子,又调侃自己的学生胡子多。秦少游也是熟读诗书的人,引用《论语》之语戏答:“君子多乎(胡)哉。”谁知苏东坡脑袋转得更快:“小人樊(繁)须也!”正好借用了《论语·子路》中的原话。这一问一答,令当时在座的人个个笑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人之处世.孰不厚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企图通过养生而长寿.这是人类始终探讨不辍的重要课题。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作为一个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对养生这个问题.他发表了一些意见,也身体力行一些准则,本文拟就《论语》中的资料,将孔子的养生观极谈于下。一、树立不犹不惧的豁达观点《论语·颜渊》第四章载:司马牛问君子。予日:“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能够做到豁达乐观,那是因为他“不忧不惧”;而之所以能够做到“不忧不惧”,又是因…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5,(1):93
"四海之内皆兄弟",语出《论语·颜渊》,司马牛见别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没有,很忧愁,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现代汉语词典》对"四海"解释为:现今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种解释有些牵强。这其  相似文献   

16.
剑声 《古籍研究》2002,(4):110-112
“孝”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传统道德之一。儒家经典中不仅有论孝专《孝经》,而且在《论语》、《孟子》、《礼记》等作中也载有大量关于“孝”的论述。儒家孝论之意义和价值及其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已有人作过不少深入地研究。但是,对其中包含的一种超越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要求、关系到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伦理观点,却尚未给予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文史博览》2010,(1):36-36
<正>"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于"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孔子《论语》中"仁者"与"智者"的分析,说明了儒家为学成道的过程和儒家人格修养所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儒家经典《易经》、《中庸》、《大学》、《孟子》、《荀子》、《论语》为根据,通过对“诚”这一概念的分析与解释,证明“诚”作为一种精神,具有超越性、绝对性和独立性,是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核心观念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对本章的解读,自西汉武帝时的孔安国以来并没有多少异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