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楚剧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越、黄梅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4,(3)
“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是流行于晋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由金元时期的曲牌《般涉调·耍孩儿》演变而成,曲调高亢,唱腔不分行当,一律用后嗓子发音,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是深受北方农民喜爱的一种曲目。 关于“耍孩儿”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  相似文献   

3.
程砚秋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满族人。自幼从荣蝶仙学戏,曾受教于梅兰芳、王瑶卿。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似怨似慕、如泣如诉的唱腔,世秋“秋声”,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艺术。“秋声”非常适合唱悲剧。程砚秋编演了许多反映旧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新戏,如:《青锋剑》、《荒山泪》、《春闺梦》、《窦娥冤》等。其中,表现“苛政猛于虎”主题的《荒山泪》更富感染力,成为程砚秋的代表剧目,1956年拍成电影。程砚秋于1958年去世。著作有:《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  相似文献   

4.
著名楚剧旦角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黄梅戏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细腻的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山青青,水清清,孝感出了个关啸彬,鱼不游,鸟不飞,十里八外闻其声.”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关啸彬唱腔的推崇和钟爱.然而,关啸彬在楚剧艺术上的挚着追求和艺术发展道路,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土家“肉连响”○谭优华文并摄影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利川市是土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近年来,由当地民间老艺人吴修富承传、再创、表演的民间舞蹈《肉连响》,以其别具神韵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得到各界的好评。“肉连响”又名肉莲湘。表演者用手掌拍...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     
正黄梅戏,又名"黄梅调"、"采茶调",是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性剧目《女驸马《天仙配》等,传唱至今。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杜淳是近年来走红荧屏的年轻影视演员,在《大旗英雄传》《51号兵站》《走西口》和庆祝建国60周年热播剧《虎胆雄心》中均有非常出色的表演。被业内人士称为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许多了解杜淳的人都说:“他能有今天,除了个人的天赋和勤奋外,父亲柱志图的教诲、支持与关爱功不可没!是杜志国用深深的父爱成就了他。”  相似文献   

8.
《武汉文史资料》2012,(4):F0002-F0002,F0003
李峰 李峰,1959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南原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重彩画研究会顾问。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北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作品入选第六至九、十一届全国美展;《心原》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最高奖,《南风》获“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优秀奖,《香蕉园》获“第四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银奖,《我的画》获“共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优秀奖,《家》获“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最高奖。出版《李峰画集》等多部专著和画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场馆以及海内外藏家收藏。  相似文献   

9.
郭兰英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和著名的新歌剧表演艺术家。她的一曲《南泥湾》、《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中“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那甜美的歌喉,清纯的音色,脆亮的唱腔,圆润婉转的装饰音,至今仍然回荡在观众的心坎...  相似文献   

10.
芗剧作为流行于闽台的地方戏曲,其音乐唱腔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感强,又用闽南方言演出,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演员只有不断通过博取众长和吸纳生活中的养料,来调适自身,使表演与音乐唱腔更好的结合,才能让芗剧始终保持着“古调新声春永在”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志》2008,(12):18-18
2008年10月15日,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改革开放30年入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以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江汉论坛》主编曾成贵致开幕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主持。  相似文献   

12.
胡剑慧 《神州》2012,(19):221-221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除具有明显“学科基础中心”倾向的必修模块《音乐鉴赏》外,其他模块均主要是实践性倾向,《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被作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侧重,这六个模块的设置几乎涵盖音乐所有的领域。就《音乐与舞蹈》这个模块课程可以说虽然降低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要求,但更侧重实践性发展,因为舞蹈艺术是形体动作的艺术,它具有较强的动作性、情感性、审美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阿甲(1907—1994),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探索传统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突出代表.被公认为是“中国戏曲导演的擎旗人”和“新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名符律衡、符镇宝.江苏宜兴人。1938年春到延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平剧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与江青等一同参加京剧《打渔杀家》演出,还参加了《逼上梁山》的演出。曾参加延安丈艺座谈会。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研究室主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文联首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编导京剧《三打祝家庄》、《赤壁之战》,京剧现代戏《白毛女》等。  相似文献   

14.
“拨头”考     
“拨头”是与“兰陵王”“踏谣娘”同类的唐代歌舞戏,但“拨头”究竟是一种曲目,还是一种表演形式,一直存疑。本文联系日本唐乐中的“拔头(ba tou)”舞以及日本法隆寺“拔头”假面实物资料加以考察,确认“拨头”是以拨头甩发为主要特徵的龟兹乐舞表演形式的类名。并辨析了《通典》和《乐府杂录》二书记载的差异及其原因,认为此戏能在玄宗千秋节上演,可能与开元年间关注猛兽的对策有关。  相似文献   

15.
《1973年的弹子球》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以来被批评界视为“过渡性”作品予以忽略。本文以作家的写作背景和文本为中心,认为这部作品是日本战后一代的生活经历的凝聚与提炼,从而构成了对形象内心世界的递进式的探索,在主题与艺术手法上均系《且听风吟》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16.
正结合幼儿园"十二五"课题《家园互动式儿童剧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我们将主题教学活动与儿童剧表演相融合,尝试在每个主题中挑选一些活动进行表演,在剧本编排上注重"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从预期设计好的表演内容到创意重编剧本,我们看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无限想象力。  相似文献   

17.
翟锦 《人物》2022,(1):150-155
“它会影响你吗?一点都不会。和伤痛共存,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这几年,贾静雯说,自己又被“看见”了。2019年,她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饰演宋乔安,一个意外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其中呈现了层次分明且极具爆发力的表演;2021年,在电影《瀑布》中,她饰演了一个患有思觉失调症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长鼓舞是身挎长鼓表演的道具舞蹈,在朝鲜族中广为流传。《长鼓舞》是由《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衍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舞台上“即兴对唱”的影响。《长鼓舞》初以男性独舞为主,后发展形成男女可表演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舞蹈。舞具“长鼓”又名“枝鼓”,朝鲜族语称“卜”。木制,腰细中实,两端粗而中空,鼓腔大小不同,形成高低不同音色。另外,以铁圈为框,系有皮条或绳索,也可调整鼓的音高。有的用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有的只持“鼓鞭”(尺许细长竹鞭)随乐舞蹈;有的一手持“鼓鞭”击鼓,另一手拍鼓…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曾出版过一部《毛泽东选集》,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也是最早的一部《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胡锡奎主持编辑了这部《毛泽东选集》。 胡锡奎, 1896年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城关,1925年在东南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在大学期间,参加《前进报》的编辑。后因被军阀孙传芳追捕, 1926年 11月经党中央安排,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出席了中共“六大”。 1928年,胡锡奎回国先后担任中共天津、唐山、北平市委书记。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胡在北平被捕,与薄一波、杨献珍等被关押…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马光星副主席送给我一本他和赵清阳、徐秀福二位先生合著的《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一书。书内介绍了他的故乡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在农历七月至九月“纳顿会”上表演的五个傩戏。其中的压轴戏《杀虎将》,使我想起了中国戏剧史上所介绍的两千多年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这是因为“角抵戏”被戏剧界认为是中国戏剧之源。而民和县三川土族的《杀虎将》近似“角抵戏”,所以笔者将本文题目叫做“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土族傩戏《杀虎将》。”先说啥叫“角抵”。司马迁著的《史记·李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