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台湾农村旅游,最常见的是猪圈几乎都贴一张写有“六畜兴旺”之类的红色联纸。台湾农家人十分重视养猪,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有关。猪,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汉字的“家”上下结构,象形文字的写法上面很像蒙古包,意为房子。下面则是猪(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凡有家就要养猪的习俗。台湾人重视养猪,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养猪可以解决家庭中的剩饭残羹,农村养猪人家喜用泔水喂猪,认为泔水是喂猪的廉价好饲料;二是养猪相当于一个小银行,是一笔积累,许多家庭娶媳妇、建新房或办大事,靠韵就是逐年卖猪积攒下来的钱;三是养猪可以解决劳动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号召下,我国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养猪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从历史上来谈谈我国的养猪事业,也许是大家所需要的。对猪的驯养,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远在原始公社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已开始了对猪的驯养。到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代,养猪业已相当繁盛。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不少关于猪的记载,出士的动物遗骨以猪、牛为最多。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养猪业的出现,是极早的。自周以后,古书上有关猪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诗经”“召南騶虞”篇云:“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彼茁者蓬,一发五豵。”这里的“豝”就是“母猪”;“豵”,就是小猪。“豳風七月”章云:“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这里的“豜”是大猪。意思是:将小猪留给自己,大猪交给公家。“周礼、天官冡宰、内饔”,同书“地官司  相似文献   

3.
老舍趣事     
陈勇 《文史月刊》2011,(10):25-25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抗战时在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给小猪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博物馆为及时配合中共福建省委号召全省大搞集体养猪,掀起生猪生产新高潮,力争1960年实现一人一猪的战斗任务进行宣传,举办了"全民养猪"展览会.展览会内容根据当前福建养猪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组织起来的.第一部分介绍养猪的好处,全省实现一亩一猪后共有生猪二千二百万头,用生动的图表说明猪是黄金库,猪是聚宝盆,猪是肥料厂.第二部分介绍了全省各地积极响应省委的战斗号召,迅速掀起了一个波澜  相似文献   

5.
颜竹 《华夏地理》2007,(2):30-49
肥猪拱门,猪年大吉。在中国,一向被视为愚笨、懒惰、肮脏的猪也意味着家庭、财运、吉祥。从早期的猪图腾到绵延流传的民间猪文化,从传统的养猪致富到新兴的养猪为宠,猪与人类,特别与中国人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密不可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60年一遇的金猪年终于来临,肥猪拱门,猪年大吉。在中国,一向被视为愚笨、懒惰、肮脏的猪也意味着家庭、财运、吉祥。从早期的猪图腾到绵延流传的民间猪文化,从传统的养猪致富到新兴的养猪为宠,猪与人类,特别与中国人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奉节县(原四川省奉节县)南岸有个叫茅草坝的地方,“文革”时改名叫茅草坝林场。这茅草坝林场有个养猪能手叫王少桃。可是在那政治挂帅的年月里,猪养得再好又怎么样呢?既不能提拔,又出不了名,连的小旗一晃,又听旁边的人一阵惊呼:“快打,快打!”王少桃心一紧,来不及多想,一扣扳机,“砰”的一声,子弹出了膛。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革命风云变幻,我有幸随部队来到老挝热带丛林,一呆就是两年,个中体验终生难忘,养猪便是其中之一。那时虽然紧张艰苦,但为了保障基本生活,后勤部门总是定期或不定期的从国内运来生猪。由于环境特殊,连队一般不设“专职”饲养员,猪由各班派人轮流喂养,一个班喂一个月,赶上猪多就麻烦点,碰到猪少就轻松些,每月一号准时“点名”交接,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家都锻炼锻炼,符合“轮战”精神。按实足年龄算,我当时不过17岁,既蒙领导信任自然热血沸腾、信心十足,心想:这点活连玩带干就办了,用不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于是,毫…  相似文献   

9.
倪瑞锋 《中华遗产》2021,(1):146-157
人们需要猪,又鄙视猪;一边把猪作为生肖,一边又对“属猪”的人,颇为嫌弃。这是一段亟需被纠正的关系。“猪”圆玉润右页这位珠圆玉润的“猪娘娘”,代表十二生肖最末位的猪。猪,曾经是中国人也中智慧、威仪、勇猛、刚烈的象征,而作为生肖的猪,则被赋予了支逸、有福的冀愿。  相似文献   

10.
家猪是殷墟孝民屯遗址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消费对象,本文对该地点出土家猪的死亡年龄结构、宰杀模式、畜产品开发与晚商城市的肉食供应等问题进行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认为当时人养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肉产品,殷墟文化一、二期时孝民屯居民可能主要靠自己养猪获得猪肉,而殷墟文化二、四期时该地点居民日常食用的猪肉则很可能主要依赖外来供应。  相似文献   

11.
中原猪市     
中国自古就有“粮猪安天下”之说,猪是农家的“六畜”之首。在河南乡间的猪娃市场上,买卖双方都相信一条古训“中间无人事不成”,于是就有了一批能说会道的“猪经纪”。这些老说家们在买方与卖方间居中说合,促成交易。古时,他们被称作“牙人”,所提的佣金称作“牙钱”,古代典籍中描述他们“南北物价定于其口,而后相与贸易。”这是一个古老的行业。  相似文献   

12.
从“猪舌头”看汉民族语言禁忌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芬 《民俗研究》2009,(2):210-213
汉语中“舌”、“折”往往同音,因而在汉族人居住的地区“猪舌头”大多存在语言禁忌。从“猪舌头”的禁忌观照汉民族的其他禁忌风俗,可以看出语言禁忌民俗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当你来到宽阔的弥渡坝子时,往往会听到一些带“厂”字的村名,如汪洱厂,乌金厂,章岗厂等等,形形色色,约有好几十个。这些村名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在经历了规模不同的战争以后,一度出现过息兵罢战的升平景象。朱皇帝为了歌颂自己的“盛德”,就在他的生日,传喻天下张灯结彩,大开灯会,灯要新奇,上乘者,选送宫中御  相似文献   

14.
《西藏人文地理》2006,(6):105-105
莲花生大师,梵文名“帕达玛萨瓦拉”,藏语称乌金大师,是8世纪时印度(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自)的密教大师。受藏王赤赫松德赞之邀,来吐蕃传教,此幅木刻板画莲花生大师头藏莲花帽,内穿衬衣、外穿法衣、  相似文献   

15.
董健丽  高晓然 《南方文物》2009,(1):94-97,86,I0001-I0004
一.清代葫芦形瓷器特点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了我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都有所提高或创新,此时又创制了很多新的彩釉和品种,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和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胭脂红釉等。雍正、乾隆时的仿古之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代纹饰除继承了晚明“福”、“寿”、“寿山福海”、“百鹿”、  相似文献   

16.
会飞的猪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命门。钢厂养猪煤企杀猪,中国经济低迷、基础行业产能全面过剩水落石出。不约而同,产能过剩行业将目光聚焦于猪。  相似文献   

17.
陈虎 《东方收藏》2024,(2):110-111
<正>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西部3公里处的朱山,古称“猪山”,西与聪明山对峙,东与狗山相连,孤峰突出,最高处海拔为239米,方圆0.7平方公里。据清代《广平府志》载:“猪山,一太宗山,在聪明山东南,与娄山对峙。一名石山,绝顶有摩崖石刻。”又据清代《永年县志》载:“传因山顶上有猪槽而得名。”又因山石多为红色,亦称“朱山”。也有站在洺河北岸易阳城台地上南望猪山,恰似一头神猪雄踞矗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窑砖烧制业中,苏州御窑金砖及其制作技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有着较为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御窑现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御窑村,历史上这里的村民多以烧窑为业。御窑金砖取御窑村一带的优良土质作为用材,烧制方法严格繁复,金砖成品色若乌金。面滑似镜,质地坚实细腻,敲之有金玉之声。因曾被明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  相似文献   

19.
纵观当今许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先辈,大多是在两次“鸦战”之后,沦为“猪仔”华工,被西方列强贩往南洋和世界各地的。在1840—1860年间(即第一、二次鸦片战争间)出国华工人数逐渐增多,“猪仔”贩运大大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华工的踪迹。鸦战后,厦门和汕头先后成为早期贩卖“猪仔”的中心和据点。据史料所载,1843年11月1日  相似文献   

20.
猪是人类早期驯化的主要动物之一,也是私有制出现后私有财产的主要标志。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整合统计,分析了新石器时期中国家猪的起源、驯养及其分布情况,认为家猪起源于野猪,不同地区的野猪驯养是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的,其分布几乎遍及全国,证明以养猪为代表的中国原始畜牧业是和原始农业同时起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