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铁官作坊生产的"大器"是装有犁鐴的大型铁犁,是为了满足政府推行代田法,特制的一种耦犁,大多供应于政府组织生产的西北垦区等地。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北宋时期的“踏犂”,是怎样的生产工具? (朱致敏、王静贞等问) “踏犁”,是一种用人力翻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本来在北宋时期,一般耕田使用的工具是犁,犁是用畜力拉动的。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二期,载有:宋初耕耘收割扬场图,其中就描绘了当时用牛拉犁耕田的形象。北宋政府之所以推广用人力翻土的工具——踏犁,是在牲畜缺乏无法用犁耕田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据宋史食货志农田条记载,北宋政府曾经两次推广踏犁。一次是在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正当春种的时候,宋(河南商邱)亳(河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石器装柄技术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晔 《南方文物》2008,(3):92-92
良渚文化之所以在我国史前时期的考古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它的稻作农业、玉器、漆器、黑陶及礼制系统十分发达。事实上,它的石制手工业也走在当时的前列。目前已发现的良渚文化石器有斧、锛、钺、刀、凿、镰、镞、犁、耜、斜把破土器、双翼石器(耘田器)、纺轮、网坠等10多种。这些石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打制为主、制作比较粗糙的农具,如犁、  相似文献   

4.
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中有不少反映牛耕的图像,本文采用二重证据法对其进行了考察。陕北绥德东汉画像石中一人一牛的犁耕图,乃是一人扶犁"二牛抬杠"式之省。而一牛双辕犁的使用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赵过发明的双辕耧犁,是在翻耕的熟土上播种的,既可用一牛挽拉,也可用人挽拉,其使用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二是用于耕田的双辕犁,其系驾法是受牛车系驾法的启发而来,其使用历魏晋至隋唐,直到解放初期还在北方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5.
英国农业革命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英国农业革命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杨杰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一场持续了三个世纪的农业革命。这场革命使英国农业在生产技术、耕作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农业生产率较快地提高到一个能够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水平。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在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由于政策上"左"的失误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的破坏,我国农业生产遭遇严重挫折,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减少,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国家提出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其中,工业对农业的支援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支援农业的内容主要有:压缩工业规模,增加生产农机、农具、化肥等。通过工业支援农业,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空间是农村基本功能的载体。从资本“三重循环”视角出发,将“空间的生产”理论引入农业研究,提出并构建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的作用逻辑及其特征表征,并以山东省泰安市村庄为研究单元,研究其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特征、模式表征及空间规律。发现,泰安市农业生产具有资本投入集约化、空间生产集中化、组织分工专业化等特征;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模式共有四种,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圈层式向外拓展的规律性,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度和三重特征都表现出由内向外先增后缓降的格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识别村庄农业发展模式,根据要素条件,分类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村多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乡村农业产业兴旺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遵循着毛主席这一论断,来考察有关农民阶级斗争的史迹文物,会是获益极多的.为了提供这方面的经济史料——货币史料,现将历代农民起义军所铸货币,作一简单介绍.一、现知最早的农民起义军所铸货币北宋初年,农民群众在比较安定的环境里,进行辛勤劳动,普遍应用了新农具(踏犁),广大地区推广了早熟品种(占城稻),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货币经济也有所发展.因而货币铸造数额,也从唐代的每年铸钱数十  相似文献   

9.
秦代农业发展与秦代统治者卓有成效的农业管理及重农政策分不开,秦统治者采取的农业保护措施主要是:设立徒隶买卖市场,确保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协调农业生产和徭役的关系,以农业生产为重;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田间劳作时间;政府补给劳动者必要的粮食,维系和延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祭祀先农列入国家祭祀典礼,在观念上重视农业。  相似文献   

10.
马正党 《攀登》2001,20(1):70-72
青海省农业经济结构在前期调整中,形成了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质量未得到充分提高,不适应市场需求,今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牧区经济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胡子京 《沧桑》2013,(6):176-178
我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在供求关系上,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向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相对过剩转变;在生产方式上,农业由自给性、小而全和结构趋同向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农业发展开始由解决温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突出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在发展方向上,农业从自给自足大步向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贸合作转变。但仍有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改革农地产权制度,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实行城镇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结合点上,探讨了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求把农业企业的多部门经营的组织形式改造为专业化经营。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界上所有农业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当前,苏联也把发展农业专业化作为增加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苏联实行农业专业化的途径有:  相似文献   

14.
左江流域六县(市)地处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区内农业资源和生产水平各有差异。为了配合该地区经济的全面开发,我们收集了该地区七十一个行政乡农业生产有关的特征数据,运用数学的方法--聚类分析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该地区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种植业类型区划分,并分别论述各类型区的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为该地区今后在农业生产上做到宜地适种、扬长避短,并在此基础上向区域化、集约化的农业迈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藏的农耕民俗起源和农业文明同步,诞生于原始信仰基础之上。这种古老的信仰至今仍旧是农区人们生活的主流,农耕民俗活动的开展主要发生在开耕播种与开镰收获两个阶段,虽然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机械化的设备作为农耕工具,但是传统中以“二牛抬杠”为首的第一犁,仍是最为让人惊心动魄的春天进行曲。  相似文献   

16.
李静萍 《沧桑》2010,(5):146-147
"文革"中期,为扭转因全面动乱造成的农业生产下降的局面,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全国棉花会议、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全国计划会议等会议,重申《农业六十条》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努力纠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恢复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形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运用先秦献记载与考古物对照辨析的方法,较详细评论战国时期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质地上、种类上明显的时代性进步,并认为这一进步不仅直接为当时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且对后世农具变革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安德罗波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以来,为了改变农业长期萧条的状况,正在寻求新的出路。经过酝酿,决定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报酬形式实行改革,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全面实行集体承包制。今年三月份,在苏共政治局的一次例会上,曾专门讨沦了在农业生产中实行集体承包的组织工作问题,认为集体承包制是解决农业面临的任务的有效措施。会议指出,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土地、技术设备、其他物质资源和农业投资等问题具有特別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对生产的组织工作采取新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齐清顺清朝统治新疆时期,是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获得快速发展的时期,不论是耕地面积总数,还是粮食总产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同时,农业生产中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技术等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清...  相似文献   

20.
考古发现的海岱地区史前稻遗存数量,从后李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呈增多趋势,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步扩大,岳石文化时期稻遗存数量减少。后李文化时期尚处于低水平食物生产阶段,稻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性较低;北辛—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农业成为生业经济的主导,稻栽培成为稳定的农业发展模式;龙山时代农业进入强化生产阶段,稻作农业达到海岱地区历史上的顶峰;岳石文化时期,稻作农业萎缩,旱作农业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