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庆全 《纵横》2000,(5):61-64
亲历过文艺界风风雨雨的黎辛老前辈,耄耄之年笔耕不辍,为解读文坛岁月留痕提供了不少回忆史料。但由于资料所限,个别回忆中的结论也难免有率意之处。《纵横》1999年第8期登载的《文艺界平反冤假错案的我经我见》一文中,有关丁玲历史结论一节,即有这样的问题。 这里,我只想把我的一些困惑写  相似文献   

2.
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庆全 《百年潮》2000,(7):30-42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任“左联”党团书记时,因其丈夫冯达叛变而被出卖,遭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并押解到南京。1936年9月,冯雪峰通过张天翼,与丁玲取得联系,在冯的安排下,她由南京逃到上海,然后被送去西安,转赴陕北。丁玲历史上这段被捕问题,从1940年到1984年,不同级别的党组织前后进行过6次审查,其结论也由于各次审查时的历史背景而有所不同。而在丁玲的回忆录《魍魉世界》中,不知什么原因,却仅仅提到了两次,即1940年以陈云、李富春签字所作的结论和中组部1984年的结  相似文献   

3.
闻亮 《百年潮》2001,(1):54-57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读者通过不同途径,对于本刊2000年第7期发表的《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一文提出了批评。中国丁玲研究会的一些学者还为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这些批评意见是中肯的,使我们感到了读者对本刊的关心,也使我们看到了工作的某些不足。本刊记者最近就有关丁玲生平的几个问题采访了陈明同志。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初,一位文艺界人士告诉我:1983年11月初,有人看望丁玲,发现她特别高兴。来人自然感到诧异。丁玲开始笑而不答,后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来人还是不解,她才神秘地说:“等着看这几天的《人民日报》吧!”来人困惑不解而去。11月6日,《人民日报》登出了周扬答新华社记者的  相似文献   

5.
徐庆全 《炎黄春秋》2009,(9):35-39,10
问题的提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冤案,发生在1955年肃反期间。到1956年肃反甄别阶段,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宣部肃反“五人小组”组长张际春负责的审查小组,经过查实,认为“反党小集团”的结论不能成立,重新审定,改写结论。1957年反右开始后,改写的结论被废弃,丁玲、陈企霞反而加码成为文艺界知名的大右派。1979年后,这个冤案才彻底平反。从文艺界一些老前辈及当年参与处理此事的当事人的回忆来看,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的发轫,始于作家康濯的一份对丁玲的揭发材料:  相似文献   

6.
从丁玲的命运看革命文艺生态中的文化,权力与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华 《炎黄春秋》2008,(4):55-62
2006年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工作之余,都要去“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查找资料,恰逢徐庆全也在那儿访问,为他的有关丁玲的新书做资料补充和修改的工作,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丁玲,谈论围绕丁玲的风风雨雨。不久我就读到庆全的书稿《革命吞噬它的儿子——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案纪实》,立时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有创意,有深度,以新的视角考察“丁陈公案”的学术著作。下半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正式决定出版此书,庆全嘱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我虽应之,却也惶然,实在是因为丁玲的人生经历太复杂,围绕丁玲的一切也太复杂,不由得勾起我对自己“认识”丁玲的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7.
周扬多次要求丁玲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丁玲都拒绝了; 周扬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漠视,激怒了丁玲延安整风后,尽管丁玲写作上的“转向”与周扬所追求的趋向一致,但是,作为一名作家而存在的丁玲,在内心深处对周扬仍然不肯认同。虽然表面  相似文献   

8.
中州今古     
我是贵刊多年的忠实读者,之所以选择《中州今古》,是因为她高雅而不媚俗,有古有今,是文化人的精神园地。尽管如此,我还是给贵刊提一些看法和建议:1.希望贵刊能多报道一些有关民生的话题,“以人为本”应该在贵刊得到彰显,尤其是对人口大省的河南来讲。2.希望贵刊能继续保持独特的文化品味,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厚度、广度,打造精品新闻、精品文章、精品文化。广东深圳邱海滨近期我仔细阅读了《中州今古》,为《中州今古》的改版叫好!首先,在版式方面“通今博古”,用的纸就很具特色,其他期刊杂志未曾见过。今,就是发展、建设;古,就是历史…  相似文献   

9.
《文史春秋》编辑同志:多年来我是《文史春秋》的读者,我认为贵刊是全国这类杂志中办得非常好的一个。它在文史资料上内容翔实,忠于历史,史料性、可读性都很高。它除了内容精彩以外,在形式上无论印刷装帧或者版面安排,都在不断改进,越办越好。一言以蔽之,贵刊对我国和世界的往事钩沉、对保存和发掘宝贵的文史资料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史春秋》为广西争了光。但是,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刊物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时候有的文章在具体资料的某些细节上不够准确。例如今年第五期中的《女中豪杰陈香梅》,这篇文章写…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2012,(12):87-90
《炎黄春秋》编辑部:看到贵刊2012年第8期刊登的《我所目击的胡耀邦发病经过》一文,对文中所提的问题,作以下说明:一、我在贵刊2010年第2期上发表过《我参与了抢救胡耀邦》一文,当时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呢?1.鉴于社会不良风气,不断有媒体失真的报道。而胡耀邦是我十分敬仰的老一辈,又是我父  相似文献   

11.
周扬多次要求丁玲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丁玲都拒绝了;周扬对《桑干河上》的漠视,激怒了丁玲延安整风后,尽管丁玲写作上的“转向”后与周扬所追求的趋同一致,但是,作为一名作家而存在的丁玲,在内心深处对周扬仍然不肯认同。虽然表面上她与周扬保持了一种平和的同事关系,但在私下里,她对周扬却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从披露出来的1948年前后丁玲的日记、信件中是可以看出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本拟转赴东北,但因交通阻隔而留在河北。1946年,周扬也离开延安到河北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并担任了这个革命根据地的宣传部长。1947年,丁玲写出了后来获得…  相似文献   

12.
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研究》编辑部:我是中华书局的退休编审,也是贵刊多年的忠实读者。读了贵刊今年第1期发表的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以下简称《近》)一文,对将建国后的史学家划分为对立的“史观派”和“史料派”,有些不同的看法。零星片断,难成系统,不足成文,仅供参考。一、《近》文所谓“史观派”,是指早在建国前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史学家而言。作为史学家,他们只是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指导,来研究历史,并没有否定具体对史料的搜集考证。作为“史观派”领袖人物的郭沫若,本身就具备极深的史料考证功底。他在上世纪以考证方…  相似文献   

13.
刘吉 《纵横》2003,(12)
《纵横》杂志社马威社长、胡太春总编辑并全体同志:您们好!值此《纵横》杂志创刊20年大庆,请允许我一名忠实读者向您们表示热烈的真挚的祝贺!这不只是礼仪性的,确实发自内心的祝贺。因为《纵横》是我每期必读,一直喜爱的一份刊物。我曾向我周边的一些同志推荐,无不称好。好在何处?(1)内容翔实可信,为近现代史研究提供极好的补充。这类刊物,趣味性固然重要,但真实性更重要。历史是决不可“戏说”的。贵刊始终保持历史的严肃性,这实在难能可贵。(2)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纵横聚焦”、“往事追忆”、“珍闻轶事”、“史事经纬”等专栏都是引人…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旅游》2005,(1):6-6
《旅游》杂志的主编、编辑:你们好!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中等城市,以前一直没有机会关注过《旅游》杂志。11月份,无意中看到贵刊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播出的杂志订阅广告,引起了我对贵刊的某些兴趣,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经过邮报亭时购买了一本,是贵刊2004年第12期杂志,封面标题是"中原文化之旅",就这样成了贵刊的一名新读者。 坦白说,我是在慢慢的翻阅过程中渐渐喜欢上这本杂志的,因为贵刊的气质和办刊风格在第一眼看上去不事张扬,非常朴素和低调,但内容扎实、稳健,不浮华,将丰厚的历史人文、地方风物,通过每一篇文章,每一组图片展现出来,看起来生活感强,亲切,读起来比较"解渴"。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预祝《旅游》新年快乐,新年顺利,新年进步。  相似文献   

15.
西藏信箱     
《中国西藏》2011,(3):90-91
读者来信四川甘孜州档案局得荣·泽仁邓珠来信:《中国西藏》杂志社:《中国西藏》是我的良师益友,创刊20年来,期期不放过,我既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又是得到贵刊培养的作者。办好《中国西藏》是藏族人民自己的正事,也是我们每一位藏民族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站在读者角度对贵杂志今后发展提几点期望性建议,供参考。1、充实藏族历史文化知识信息量《中国西藏》顾名思义是宣传西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的同志已注意研究远东共和国对中国的外交这一问题。《世界历史》1988年第3期发表的《远东共和国与中国》一文充分肯定了远东共和国的外交在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中苏外交关系中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一评价是属实的、正确的。但远东共和国外交中也有过失的一面,本文仅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旅游纵览》2009,(5):96-96
<正>《旅游纵览》编辑部:你们好!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关注《旅游纵览》有一年多了。一直很喜欢贵刊带给我的感觉,亲切、轻松。翻阅《旅游纵览》,就像听一位很懂生活的老朋友,给我分享他每次旅行的点滴见闻,一起笑过,一起思考。  相似文献   

18.
梦棠 《纵横》2004,(12)
丁玲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今年是她100周年诞辰。再算一算,她告别人世也快20年了。对于知晓和经历过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以及建国后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这段历史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丁玲。我上小学刚学会认字造句时,听到大人们在传说当时一件轰动性的新闻:从延安过来的女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那时斯大林还没死,中国和苏联关系算很好。后来又听说,女作家还被邀请去莫斯科在电台上讲话。于是丁玲成了闯入我脑海里第一位现代作家的名字,比知道鲁迅、茅盾还早。我想以后一定要…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炎黄春秋》第七期上发表了杨桂欣的文章:《“我丁玲就是丁玲”》,披露了丁玲与毛泽东餐后并一起泛舟中南海时的一次谈话。文中转述丁玲的回忆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1月初,有人看望丁玲,发现她特别高兴。来人自然感到诧异。丁玲开始笑而不答,后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来人还是不解,她才神秘地说:“等着看这几天的《人民日报》吧!”来人困惑不解而去。11月6日,《人民日报》登出了周扬答新华社记的章。该实际上是周扬对他所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的自我批评。那时,正是党内对周扬的“人道主义与异化论”猛烈批评之际,也是周扬在艺界大权旁落之时,同时也是丁玲再一次为自己的历史问题结论向中央申诉、中央正在审理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