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及地区,粮食的概念有所差别。本文按英国统计习惯,粮食指谷物。粮食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粮食政策目标、粮食政策手段、粮食政策效应三者互动形成的粮食政策体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粮食政策则包括粮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政策。目前,世纪粮食问题已引起举世瞩目,有关各国粮食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各国粮食政策的历史形成进行考察却较薄弱。本文拟就16世纪英同粮食政策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食品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课题.①笔者认为,食品安全源于人类自身健康的需要,它与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和流通体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具有世界性与历史性.食品安全问题在欧美工业国家自19世纪以来业已显现出来,并促使这些国家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建立了比较成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然而,除了一些介绍性文章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些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研究尚未全面展开.英国是近代以来最早制定食品安全立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厚的学术积淀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世界政治史研究中,威权主义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却无统一标准的政治概念。本文以拉丁美洲的威权主义政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威权主义政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位,认为威权主义政体一词的使用丰富了国家政治史研究的视野和内涵,使对国家政体形式的认识和定位更加具体和准确。威权政体是介于民主政体和独裁政体之间的、各国在民主制度建立以前经常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其内涵是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整合维持秩序和稳定,以达到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威权主义同时也应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在近代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大体划分为1 9世纪的早期威权政体和2 0世纪以后的现代威权政体。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借用戈尔茨在研究印尼爪哇农业时所运用的"内卷化"概念,黄宗智与杜赞奇基于中国乡村史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农业内卷化"概念和"国家政权内卷化"概念。"农业内卷化"概念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已经陷入"过密化"陷阱,现代工业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国家政权内卷化"概念认为,20世纪中前期国家政权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没有实现乡村资源的现代整合,反而造成普遍动乱。"内卷化"的解释体系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其实早在20世纪前期中国学者已经指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过密化"问题,并得出依靠现代工业解决这一弊病的结论;他们还提出,当时国家政权对农村影响的扩大,不但未能完成既定目标,反而动摇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乡村权力结构的异化也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失序。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西方,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均经历了长时期的积淀,各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西方各国经过19世纪工业文明后的深化认识与研究,特别是20世纪中叶对环境的关注,至20世纪下半叶将之提升为文化景观理念,并于20世纪末提出了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我国的文化景观研究则于20世纪得益于近代地理学,区域社会与历史文化,区域考古学、环境考古学与景观考古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国际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的推动下,逐步完善了文化景观及文化景观遗产的理念。进入21世纪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逐渐达成国际共识并在诸多国家取得了成功,而《西安宣言》、"杭州论坛"及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潜力,则分别标志和预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贡献和突破。  相似文献   

6.
马雪杨  张洁 《神州》2014,(11):251-25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石油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现象日益突出。面对这种经济现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束手无策,这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开始流行起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并且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复兴,资本主义各国的福利政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福利体系不断完善。本文主要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以及其对世界各国福利发展的积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数字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特别是信息科技大国与重视文化传统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展工作。目前,关于数字博物馆的概念.规则和规范等问题,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2.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 a.古典历史主义的危机 19世纪历史研究和历史编纂学中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的开端,应该从这一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况的整体关系加以观察;在这个时代里,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得到了贯彻,另一方面是工业社会的整体规模还不明显。19世纪末期,对于以前只是偶尔为人注意的、而在历史研究与历史编纂学中得到国际承认的科学概念与科学实践的不满增强了。在德国、法国、美国和其他的地方出现了一场对于历史研究与历史  相似文献   

9.
《世界》2013,(10):108-108
世界时于19世纪末才逐渐普及到全球。那时,随着航海和铁路交通的发展,对各国时间进行协调的需要日益迫切。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正式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并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都使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作为参照;尽管时区的划分体系在最初建立时并没有马上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可,但在今天,它已成了与世界运转息息相关的全球统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魏骥 《区域治理》2022,(12):151-154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激光雷达技术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激光雷达技术更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和国防军事领域,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领域的进步.本文主要研究气溶胶激光雷达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对激光雷达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19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以其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包容性在世界史坛上迅速兴起,对世界历史的变迁和重大事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阐释,在许多国家形成深具影响力的史学流派。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直吸引着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不断推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创新之作。经过一百年的积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历史学开始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唯物史观研究范式。20世纪70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把创新提高到一个民族灵魂的高度,表明创新在我国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面向21世纪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在文化遗产维度的知识生产过程与特点.作为一个仍然处于定义过程中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海上丝绸之路受到历史研究领域丝绸之路概念体系的塑造,并与现实中世界遗产层面的实践操作以及由于地缘背景原因导致的认知差异互相影响.一个文化遗产概念的塑造不仅是一个学术过程,更是文化系统在知识领域构建话语权的过程."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界定,是国家文化遗产实践者在国际层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表达.海上丝绸之路不应是一个"给定"的概念,其价值在于不断对它进行知识探求乃至对其进行定义和再定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当前环境下,一个国家民族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占据优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21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人们对创新高度关注。数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强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而数学推理的过程必将伴随大量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推理分为两种: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长期以来,对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中心主义的初步反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方中心主义在18世纪中后期西欧思想家那里,已经以欧洲的文明、进步与东方的落后、停滞、没有发展而表现出来。19世纪,西方社会更把这种思想加以发挥,认为西方白人是人类的优等公民与代表,世界精神的体现者,东方各国没有发展,处在世界历史之外,并且成为白人的负担。进入20世纪,世界各地纷纷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民族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并且大都放弃了本民族原有的学术语言,学着黑格尔一样使用理性、科学、自由、民主、进步、逻辑与整体性等概念说话。西方文明世界化了,也即世界西方化了。  相似文献   

16.
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面对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增多,面对城市更新对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企盼,自2016年起第一批、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已经面世。本文从建筑作品、设计思想、科学与艺术价值诸方面研究了20世纪建筑的遗产价值与当代影响,还从跨学科角度分析了在历史建筑保护重大命题下,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的城市建筑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世安  李娜 《史学理论研究》2022,(5):104-118+159-160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从一开始,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早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曾两次明确要求全党用唯物史观学习和研究历史。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带有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以唯物史观为国家政治生活一切领域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此后,包括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在内的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建设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经过探索和不断酝酿,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构建了不同于西方体系和苏联体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西方思想与史学思潮的影响,在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中出现了历史观混乱、唯物史观被淡化、立场观点不鲜明、西方化思维明显等问题。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在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中守正创新、自信创新。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史学界出现一股强大的潮流,即历史研究的"跨国转向",并导致跨国史的兴起。跨国史将民族国家历史置于跨国和全球语境中进行考察,关注跨国力量和外来因素对本国历史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国史"研究的面貌。跨国史还关注18世纪晚期以来人员、思想、信息、资本、商品和制度的跨国流动和联系,开辟了许多被传统的民族国家史漏掉的新领域,已经成为新的史学分支。跨国史研究凸显了跨国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改变了人们对现代历史,包括20世纪的冲突与战争的理解。因此,有必要从跨国史的视角重新书写20世纪世界史,包括增加非国家行为体的经历,突出跨国力量对各国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影响,将国际人权保障、教育与文化交流、大众文化传播、消除传染性疾病、跨国环境合作以及国际体育等"低端"事务写入国际关系史。  相似文献   

20.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在这个转折时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现象:随着现代经济、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愈益紧密、各国在各个领域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可以预料,这个趋势在未来的世纪将会更加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门学科,要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