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天章 《史学月刊》2001,(5):150-152
在研讨西方经济学说史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志往往容易把“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概念相混淆,从而使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了解和研究走向误区。为了真正搞清楚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准确含义,区分清以上几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保罗.拉厄的《古代和现代的共和国:古典共和主义与美国革命》以共和主义为主题探讨了古典共和主义与美国革命的关系。拉厄力图开辟研究美国革命和建国的新路径,对共和学派的主旨和研究方法提出修正。《古代和现代的共和国》不仅体现了拉厄对共和学派主将波科克的挑战与批判,而且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早期史研究领域的派别之争以及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变动。他同时受到施特劳斯学派和自由主义传统史学的影响,卷入了施特劳斯学派与共和学派之间,"新洛克派"与共和学派之间的学术辩论。但他又不是完全照搬两派的主旨和研究方法,而是在两派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3.
论福泽谕吉对亚洲的两种扩张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泽是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活跃的政治评论家,他的一系列主张对近代日本的内外政策影响极大。早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福泽就以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为日本刚刚开始起步的对外扩张提供了两种战略:一种是“亚细亚主义”性质的“东洋政略”;一种是“脱亚”色彩的战略。前者反映了日本独占东亚,进而谋求世界霸权的深远目标,后者要求和西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志海 《史学月刊》2006,2(1):36-44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时期蔡元培的政治立场并非南方国民党人在北方的代表,而是一位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学生运动问题上,蔡元培反对学生沉溺政治运动和支持五四运动,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盖由其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立场使然。在思想文化领域,蔡元培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五四同人的文化主张,则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之处和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5.
1981年4月20日岩波书店出版了东京经济大学教授色川大吉所著《自由民权》一书,该书是为纪念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一百周年(1981.11.20)而作,在该书中,色川教授提出了自由民权运动是“文化革命”运动的新主张。 这本书不是描述民权运动的史剧,也不是概述民权运动史的著作,而是为了迎接“自由民权百年”,使长期以来在日本各地开展的争取目由民权的政治斗争取得成功。站在现在的立场上.从目前仍继续  相似文献   

6.
人物简介秋风,原名姚中秋,1966年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弘道书院山长。著有《重新发现儒家》等书,译有《哈耶克传》,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秋风,最早被大家所熟知,是作为著名的时评作家和“自由主义”学派学者。然而,人到中年的他,却冷不丁一个急转弯,收起如刀之笔,从研究自由主义、市场、法治等问题,转向中国传统文化,践行儒学。  相似文献   

7.
论傅斯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傅斯年王戎笙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我国史学界兴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因其主张“考史而不著史”,故有人称之为考据学派;又由于其考据方法不同于乾嘉,有人称之为新考据学派;由于其主张“史学本是史科学”,故有人称之为史料学派;又由于其提倡“以自...  相似文献   

8.
2010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通过新的《防卫计划大纲》,确立了今后十年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和防务政策的方向。“新大纲”首次明确指出中国的军事动向是“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忧虑事项”,并做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安全战略调整:将防卫对象直指中国,防卫力量构想改“基础性”为“机动性”,防卫重心由本土和北方移向“西南岛屿”,计划改革增强情报机构,酝酿构建亚太多边同盟体系等。本文就日本“新大纲”的内容变化以及针对中国的安全战略调整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英国对日经济政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初期,英国主张对日本应该采取宽容的政策,既要翦除日本对外侵略的威胁,又要复兴日本经济。后期,由于亚洲冷战战略的需要,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全面扶植日本;而日本则在美国的帮助下在东南亚寻找经济出路,这与英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英国政府调整对日经济政策,强调限制日本的经济扩张以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10.
倾向于自由主义是美国犹太人参与美国社会政治时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对自由主义的忠诚有着明显的延续性,在整个20世纪,这种立场并没有因为犹太人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自由主义本身的流变而发生根本转变。迄今为止,对美国犹太人倾向于自由主义的原因进行解释仍然是一个难题。学者们提供的多元解释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董灏智 《历史研究》2023,(4):114-134+222
日本江户时代,古学派并河天民、兰学派林子平和本多利明、国学派佐藤信渊等先后提出“原始掠夺型”、“积极防御型”和“重商殖民型”、“神国征服型”等对外扩张理论。他们分属不同学派,亦无师承关系,意欲扩张的对象也不相同。江户学者对外扩张理论的演变过程,绝非儒学或兰学等在日本简单地“传播”和“复制”,而是外来思想不断被新解、改造,最后“集大成”于国学派的侵略万国主张。江户学者的对外扩张理论深刻影响了明治—昭和时代的扩张行动,几乎全部变为现实,给被侵略国家造成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2.
50— 60年代 ,为解决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 ,“凯恩斯主义”风靡西方世界。凯恩斯经济学的实施 ,导致了新的通货膨胀危机 ,70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悄然退场 ,各色“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度回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 ,高失业率和生产停滞重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问题 ,与之相顺应 ,“凯恩斯主义”渐露复兴迹象。“凯恩斯主义”的荣衰进退 ,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然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标志着西方主流经济学派随着经济危机的复杂化而趋向融合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从革命的需要出发,曾经努力钻研、宣传、运用经济学理论。本文仅就他与西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以及亨利·乔治单一税理论的关系作些粗浅探索。一孙中山与庸俗经济学派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但无产阶级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阐述了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定义、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主要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具体分析,得出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反托拉斯法目标多重性形成原因的历史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铁 《史学月刊》2004,(6):83-94
历史表明 ,美国反托拉斯法从一开始就不是像罗伯特·博克所说的只有一个目标 ,即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经济效率。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不同地区的代表在第 5 1届国会上的较量就决定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在目标上的多重性。共和主义的权力均衡理念、自由主义的产权观、古典经济学的契约自由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价格学说也对这种多重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美国反托拉斯法因为整个管制体制的变化而在目标上与时俱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诸如重整市场、稳定经济、加强社会关注和提高经济效率等等。因此 ,美国反托拉斯法在目标上的多重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至迟在1958年前即已启动其核计划,大约在1968年前后已事实上具备核能力。鉴于美国政府长期宣称防止核扩散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它当时究竟如何看待和处理以色列这个中东主要盟友的核武计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未解之谜。新近开放的美国外交档案表明,在以色列跨过核门槛的关键时期,尼克松政府对以色列核计划所持的立场经历了一个蜕变过程。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最初主张尽可能遏止以色列核项目,继而转变为有条件地接受,最后则认可了尼克松和基辛格支持以色列核项目的立场。美国政府内部的立场最终统一,一方面是因为以色列核能力已经成熟,难以轻易逆转;另一方面是因为主要决策者出于其中东战略和国内政治考虑,无意因此影响美以同盟关系的大局。美国在核扩散问题上所奉行的双重标准,显然不利于全球防扩散事业。  相似文献   

17.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其在中国的传播和讨论极大的影响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对新自由主义理论中的先进理念加以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加快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自治指导部的成立,橘朴以其顾问的身份,积极主张“满洲”建立“新国家”,并提出了“分权自治”的国家构想.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家,橘朴以中国社会存在着极强的自治传统认知为基础,主张利用中国的家族、行会等传统自治组织的同时,在自治指导部的指导下,实现所谓的“人民生活的保障”,建立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日本的“满洲新国家”.橘朴的“满洲新国家”自治构想,支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儒家学派是由孔子创立的,但在儒家内部在学术主张和政治路线上很早就不完全一致。以政治路线而论,孔子是主张强化公室,抑制大夫的,如子路、冉有、宰我之流,却无一不为私家效劳,子路积极参与卫国内乱,冉有则为季氏搜刮。他们又异口同音地为季氏伐颛臾进行辩护。正因为如此,所  相似文献   

20.
1925年底发生的激进群众火烧晨报馆舍事件引发中国知识界巨大争议。主张精英政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对言论自由的肆意践踏,因而视群众为无知无识的“暴民”,群众运动是易于被别有用心之人操纵的“暴民运动”;主张阶级政治的中共党人认为这只是群众运动的轨外瑕疵,不能因此否定群众运动的整体进步意义,提出要对群众运动加以政治训练和组织领导。这场激烈争论最集中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舆论界和知识界中自由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之间的思想分歧与政治分野。对有志于改造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苏俄的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社会的理论分析和群众立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选择和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