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日本国宪法自1946年11月3日公布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这期间,日本在和平宪法下,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由战败到复兴、重新崛起。现在,日本正以经济大国为依托,积极向政治大国迈进,成为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这部新宪法自诞生以来,日本国内各种势力围绕它的斗争,特别是关于“放弃战争”的第九条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且异常激烈。可以说,宪法第九条的历史,就是战后日本的政治史,宪法第九条是战后日本宪法的最大争论点,也是日本国宪法的最大特色。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宪法因其第九条规定而被称为"和平宪法"。长期以来,日本政府通过"解释改宪"的方式,不仅使日本突破了和平宪法所规定的"不保持战力"等限制,而且在军事实力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将以"专守防卫"为任的自卫队派往了海外。通过政府对宪法第九条进行的扩大解释,战后日本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偏离了和平宪法确立的和平主义宗旨与原则。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确立“经济立国”的国家目标,避免涉及国际间的政治事务,在对外关系中回避有争执的问题。这是以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治领袖为适应战后国际秩序而选择的机会主义道路。冷战结构下的国际政治使日本能够在依赖美国保障其安全的同时保持国际间自由贸易的秩序,任由日本实施经济第一主义的对外政策。本文试图考察战后日本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的制定和吉田茂在日本重整军备和建立多边军事安全体系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和活动,揭示吉田茂在战后对美外交(1946~1954)中通过对《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月九日,小泉首相在东京曾举办过一场盛大的赏樱会,出席者近九千余人之众,除了政府官员、海内外新闻媒体外,还有各国驻日本的外交使节等。当时,患有严重花粉过敏症的小泉用手绢捂住鼻孔,在樱花丛中显现出痛苦的表情,表示“今天要忘记让人心烦的政治”。这位首相确实面临不少让他心烦意乱的事,比如,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所谓“反日示威”的群众运动,这些自发的群众运动抗议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抗议小泉接二连三地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在日本国内,由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井上厦等九位贤达发起的日本“九条会”则抗议日本政府以及右翼势力试图篡改和平宪法第九条,以在日本全面复活超国家主义乃至军国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5.
日本出现的“九条会”热潮,无疑会对一心想修宪的日本政界产生一定的掣肘作用,但是比起“修宪”势力来,还是非常弱小提到今天的日本政治,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日本政客们层出不穷的“失言”和似乎已经无法阻止的社会的整体右转。但就是在这样不容乐观的氛围里,日本的9位平均年龄为76岁的文化界名人,2004年6月发起成立了“九条会”,要捍卫日本宪法第九条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是在国民主权原理基础上规定:“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国家的唯一立法机关”(第四十一条)。作为“国民代表”机关的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构成(宪法第四十三条),“内阁行使行政权,对国会负连带责任”(同上,第六十六条三款)。日本明治宪法下的帝国议会,是在十九世纪德国“立宪君主制”的影响之下,  相似文献   

7.
认识“九·一八”至“七·七”时期的胡适,是一个复杂而又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都逐步调整了自己的行动方针。作为知识界的泰斗,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胡适的眼光也从前一个时期注意国内政治改良和文化革新,转向集中探讨如何对付日本的侵略,并以此为中心议题,发表了大量的言论。在对日武装侵略上,他主张取“委曲求全”的态度,通过同日本的直接交涉,避免对日作战,以待国际形势有利于我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本文是1997年7月于匈牙利布达佩期召开的第35届国际亚洲和北非学大会的交流论文,并引起美俄与会学者的关注。“历史的教训就在于不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肖伯纳一、日本的修宪与违宪今年是《日本国宪法》实施50周年。50年来,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着修宪与护宪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宪法第9条,即“永远放弃战争”的条款。问题比较复杂。修宪有修宪的理由。自1952年结束占领状态后,日本已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至少名义上是如此。既然是主权国家,就应该有武装自卫权,不能依赖外国的军事保护。然而至今美国在日本的横须贺、…  相似文献   

9.
1947年5月3日,日本正式颁布实施《日本国宪法》(简称新宪法),掀开日本历史的新篇章.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部改变日本命运的宪法是25名以青年军官为主的美国人,用7天时间“赶”出来的.在他们的努力下,日本的皇权在意识形态上被彻底斩断,日本随即走上“和平”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一所谓“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是日本的第一部成文法。自公布施行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乎没有作过任何修改,自称为“不灭的大典”。然而,时移势异,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最终失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日本国内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国际社会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人民迫切要求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和自由;国际社会对日本  相似文献   

11.
日本国宪法第41条规定:“国会是国权的最高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这就表明了国会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享有国家的立法权。因为是国权的最高机关,才享有国家的立法权,而不是相反。 我国宪法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8条紧接着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为行文方便以两条规定,意义相同:首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次才是立法机关,立法权只是最高国家权力的一部分。 20来年…  相似文献   

12.
宪法学者所说的宪法,一般是指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它立法工作的根据。“宪法”这个词,在日本并非始于近代,是古已有之的。但其含意与今不同。是指一般的法规,不是现代宪法的含意。如著名的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就不是今天的宪法,而是一般的法律,与普通法无异。江户时代的“宪法部类”、“宪法类纂”也是普通法规的汇编。直到今天,在日本还可以找到宪法一词的这种用法,如《家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1933年“九小岛事件”发生之际,日本在对外政策中坚持“协调外交”路线,与法国达成妥协,实现共存。1936年当“南进”政策成为日本的国策时,向我国南沙群岛的扩张成为日本实施向外南洋扩张计划中的一部分。随着日本军部逐渐主导国家对外决策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日本外务省从极力反对海军省的行动演变为积极献策,一致主张驱逐法国势力,武力侵占我国南沙群岛。1939年3月末,日本将我国南沙群岛非法“编入”领土。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演变是日本外务省、海军省基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时局综合考量,也是他们分歧、折冲、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日本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第四十一条)。这说明作为立法权主体的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其所以规定国会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具有两层意思,第一、表明立法这种国家作用由国会独占(日本称之为国会中心立法原则);第二,国会的立法作用与其他机关无任何关系(日本称之为单独立法原则)。作为国家作用的立法,又分为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两种。所谓形式意义的立法,是  相似文献   

15.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政府体制与官员制度》一书,是新编写的外国政府体制丛书之一,它必定为渴求日本政治知识的读者所注意。但作者的有些论断,是值得商讨的。本文仅想就有关日本天皇的国事行为谈谈粗浅的看法。该书作者写道:“按照宪法(指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权。”(参见该书第3页)日本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是以日本国民之总意为根据”。天皇不只是国家的象征,而且还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为什么写两个象征,不提一个象征,这  相似文献   

16.
日本"战后体制"包括内外两层,内层是以战后日本宪法为依据构建起来的和平体制与民主体制;外层是以《旧金山对日和约》为核心构筑的亚太地区国际体制。一方面,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将日本"战后体制"纳入战后美国的"主权"体制之中;另一方面,为阻遏共产主义发展,美国鼓励日本重整军备,使日本"战后体制"成为其冷战体制的重要构件。日本出于维护"国体"、恢复国内经济、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回归国际社会、逃避战争责任等考虑,或主动或被动地配合了"战后体制"的构建。日本"战后体制"保障了战后初期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但其冷战功能则造成了亚洲的分裂,并阻碍着日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成为当今亚洲新秩序的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会是国权的最高机关,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这就明确了日本国会的性质、地位和立法的作用。日本国会首先是国权的最高机关,同时又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唯一的立法机关,是国权最高机关的部分反映。日本国会是资产阶级的代议机关,是资产阶级实行政  相似文献   

18.
频频突破“和平宪法”的日本自卫队,日益不满足于仅仅“自卫”。它因而成为一支令人担忧的武装力量。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它的5个掌门人,都是“鹰派”人物。  相似文献   

19.
“大正德谟克拉西”是继“自由民权运动”之后的日本历史上第二次民主高潮。这个词最先见于信夫清三郎的《大正政治史》(1951~1952),这表明,直到战后,这个民主运动才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大正德谟克拉西”是“明治宪法”颁布后日本人民与和平民主势力在新形势下斗争、积累的结果。推动这个运动的动力是工农群众,领导这个运动的骨干及其所反映的阶级利益则主要是甲午战后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后期,日本的亚太经济合作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背景,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世界和亚太格局的变化。简单归纳起来主要是: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导致了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高涨,日本作为世界新的力量中心之一成长为世界性经济超级大国;西方世界三极体制的固定化、美欧都致力于本身经济集团化,并要求日本承担“国际义务”;社会主义各国纷纷开始经济改革、新的长期共存、和平竞争的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