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季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且很有特色的人物。作为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后国民政府委任的第一任校长,第一位委员长,第一位国立大学董事会的主任,戴季陶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对中山大学进行了改造,在中山大学的校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也由此,中大在他执掌的几年中,完全成了国民党反动派所操持的教育工具。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17,(9)
正黄埔军校的女生队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东省黄埔的长洲岛上创办了一所培养革命军人的干部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地名关系通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育部副主任,恽代英、聂荣臻、萧楚女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分别担任教官及负责各方面工作。1926年9月初,以共产党员、青年  相似文献   

3.
继"化学神曲"之后,北大校长周其凤先生又引爆了一颗炸雷,雷得人们外焦里嫩。12月24日,周其凤在长沙一所中学的讲台上演讲。第二天,媒体热烈地传播他的言论:"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刘畅 《环球人物》2012,(28):26-31
袁贵仁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19岁起,他在家乡安徽省固镇县担任中学教师,直到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袁贵仁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被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旗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展"入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其实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联还有一所堪称黄埔军校姊妹学校的“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习惯上称为“中山大学”.1924年,共产国际代表拉狄克(后任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访问中国,在与孙中山交谈中提出要在莫斯科为中国创建一所培养政治工作人才的革命学校.孙中山表示同意,并与拉狄克达成建校协议.由于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参与了建校活动.  相似文献   

6.
王英 《贵阳文史》2015,(2):20-21
<正>2013年,贵阳市教育系统启动并实施了"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教师"的"三名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是贵阳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校长队伍、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求的、社会认可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教师,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7.
张学继 《百年潮》2006,(11):44-47
蔡元培是国民党元老,曾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多年,是北大历史上最有名望的校长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历任大学院、监察院、中央研究院等院长职务.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与孙中山担任非常大总统的广东军政府要员章太炎、张继、张知本等人打过一场事关重大的"笔墨官司".  相似文献   

8.
广西师专与师专剧团党明1932年10月,年仅35岁的湖南人、著名教育家杨东莼,通过广西教育厅厅长李任仁的引荐,认识了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被聘为广西师专第一任校长。杨聘请了薛暮桥、夏征农等一批左派进步学者来校任教。当时师专宣传民主思想,实行科学教育,学...  相似文献   

9.
李海楼 《广西文史》2007,(2):21-21,28
刘介先生是“文革”前广西文史研究馆第一副馆长,字锡蕃,广西永福县百寿人。生于1890年,卒于1968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桂林广西优级师范(大专)文科班。与先父李任仁同学不同班级,他晚一年入学。毕业后曾在柳州中学当教员,之后又到庆远(今宜山)中学任校长,旋调任第一师范任校长,又调桂林第二师范学校任校长,又曾在桂林任《教育日报》总编辑。  相似文献   

10.
《史学集刊》2012,(5):2
吉林大学历史学科始建于1952年,迄今已有60年历史。1950年,原东北行政学院更名扩建为东北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东北人民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1952年东北人民大学进行学科院系调整,在时任校长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先生的倡导下,新成立历史系,由著名历史学家佟冬先生任历史系主任。创建伊始,历史系汇集了国内一批知名学者,如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金景芳先生、罗继祖先生,学贯中西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教习与京师警务学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朗  施峥 《近代史研究》2004,2(5):31-71
1901年创立的京师警务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警察教育机构,也是清末最大的警察教育基地。虽然京师警务学堂聘用了一批日本教习承担大部分的教学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并由川岛浪速担任监督(校长),但其主权仍掌握在清政府手中。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警察教育机构,京师警务学堂为清末各地警察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对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和警政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傅国涌 《文史博览》2007,(10):46-48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的办学方针,从而开创了北大精神,也使北大从"官吏的养成所"变成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然而这位受人景仰的北大校长却在十年间七辞校长职务。  相似文献   

13.
正众所周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是中国学术界耀眼的明星人物。1930年,正是其学术盛年,他在清华大学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成为清华文科的学科统帅与精神领袖。1932年的《清华文学院同学录》中,首页"评议会"成员集体照,俊朗挺拔的冯氏身居照片中央,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倚身一侧,其锋芒形神大有盖过梅校长之势。1934年8月,其成名作《中国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一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前,全国就有"四大名中"之说,她们是上海中学、扬州中学、南开中学和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其中的中央大学实验学校,简称中大实校,后改为国立十四中学。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中大遭日机两次轰炸,9月中大实校西迁安徽屯溪,11月再迁长沙,1938年8月迁贵阳,在水口寺至观音洞一线背靠马鞍山至绵羊坡,前临南明河畔,辟荒建校,坚持八年,学生逾千。1941年7月因中央大学远在重庆沙坪坝,实习困难,故将中大实校更名为国立十四中学,而将在重庆青木关的国立十四中学更名为中大师院附中。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部迁回南京,合并称为中大师院附中。1949年解放后,8月学校易名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这个学校于1902年建校至98年,十易校名,五迁校  相似文献   

15.
朱洪 《江淮文史》2002,(1):131-139
20世纪20年代末,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校长时,浙江义乌人吴晗也在该校读书,上胡适的中国化班,那时他叫吴春晗。在胡适影响下,迷上考据的吴晗写了一篇论《西汉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6.
唐宝民 《文史月刊》2011,(10):80-80
在中国现代史上,历史学家傅斯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担任过北大代理校长,去台湾后,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治学原则在学术界影响深远.然而这样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学者,离世之前的生活却十分清苦,让人唏嘘。  相似文献   

17.
"圣约翰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传教士于1879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在校长卜舫济的努力下,该校引入美国办学理念和制度后脱颖而出,素有东方哈佛、剑桥之称,并逐步形成其办学特色,即"圣约翰模式"。本文梳理了该模式的历史过程,系统概述了"圣约翰模式"尽管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未能恰当处理好与中国本土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批评美国教育的所谓问题换取自我的政治正确性标签,是对教育这个职业的辱没近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在长沙的一次演讲,成了一则不折不扣的罗生门公案。《潇湘晨报》的报道说,周其凤声称"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而《中国青年报》在其后的调查中引用的原文是:"美国的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美国公民,这是很成功的,……在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  相似文献   

19.
正蔡廷干是被清廷选派为第二批三十名幼童之一赴美留学的,最初分派到康纳狄格州哈特福德语文学校学习,不久又进入新不列颠中学读书,因蔡氏品性比较顽皮,被同学称之为"好斗的中国人"。在长达八年的美国生活中,他和多数的留美幼童一样,在西式教育的影响下,对中国固有的封建礼教社会伦理的观念有所淡薄,成为几名首先剪掉辫子的学生之一。1901年,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蔡廷干经唐绍仪的推荐,为袁收入幕府,  相似文献   

20.
中央大学在抗战之初从南京成功迁至重庆,成为全国内迁最为彻底和成功的高校,为学校的重建和发展积蓄了力量。由于校长罗家伦本人的特殊政治身份和人际网络,中央大学迁校的决策过程反映了国立大学、教育部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中央核心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中大的迁校过程也蕴涵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与四川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后开始着力于重建教学与研究体系,稳定校园正常秩序,并调动师生的"抗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大学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战时背景使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中央大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与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