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秦世祖昭宣皇帝苻坚通过军事政变,诛杀前秦暴君苻生,夺得皇位。并通过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不仅使氐秦少数民族“汉化”进程得到普遍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前秦政权实力的壮大,使得前秦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各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而雄踞北方,开拓出一个盛世的局面。苻坚所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不仅仅影响了氐族发展.也使汉民族出现“胡化”现象。改革的双刃剑极大地促进着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翟云 《丝绸之路》2010,(22):60-61
前秦时期,氐族苻氏家族文学家苻融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且文武兼备,是前秦优秀的氐族政治军事统领、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作品《企喻歌辞》广为流传,也有散文辞赋问世,尤其是他的书奏诏令之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五胡十六国时,前秦苻氏王朝为氐族人所建,该族自殷商至南北朝时期分布在陕西、甘肃等省,从事游牧生产,至魏晋时大量接受汉族生产技术和文化,说汉话,穿汉服,从汉姓。前秦为苻健所建,都长安,从皇始元年(公元351年)开始至崇延初年(公元394年)共传六帝,历时44年。苻秦碑版存世者,仅邓艾与广武将军二碑。邓艾碑在陕西蒲城,字多漫漶磨灭,不可辩视,唯广武将军尚可读。广武将军□产碑,四面刻字,碑阳刻碑文,十七行,行三十一字,碑阴及两侧刻部将姓名,隶书,额隶书一行五字。碑的阳面漫漶,碑阴及两侧题名清晰。此碑多次复出,多次散佚,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乾隆初佚,后复出,至清嘉庆初年又佚,光绪年间又复出土,以后又佚。由于各家著录谓在宜君,遂令后来者遍访不得。海内有谓仅顾湘州、李眉生、英兰坡所藏三  相似文献   

4.
新书微讯     
正《定长安》内容简介自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发动政变,占据长安后,整个前秦处于风雨飘摇之势。长安城中,各股势力都变得有如脱缰的野马:有氐族豪强寻衅生事,有先帝苻生与强太后一系死而不僵,更有晋、代、凉、燕等外部势力虎视眈眈。而王猛为苻坚所规划的混六合于一炉的帝王大业,就在这乱局之中缓慢而艰难地展开着……作者:小椴出版:中华书局定价:36.00元  相似文献   

5.
通常認爲前秦繼承前、後趙法統而在五德次序中自居木德。然而苻健建構政權時,極可能自居水德,在五德次序上承西晉而否定前、後趙。苻氏原與前趙相敵對,在短暫歸附的幾年中與其關係亦十分疏離。石虎時期,苻氏雖主動歸附,但在其歷史敍事中,苻氏爲石虎父子所猜忌,缺乏君臣之義。苻氏居木德始自苻堅。苻堅爲解決合法性不足的問題,行"内禪"、造圖讖、重建歷史敍事。苻堅改居木德,改"蒲"爲"苻"以應"艸付應王"圖讖,隱含以木承水的"内禪"之意。前秦建立及苻堅奪權的歷史經由苻堅的敍事重建,形成車頻《秦書》、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以至於《晉書》相關載記的敍述傳統。  相似文献   

6.
前秦苻坚重用前燕降将慕容垂是成功的,慕容垂在前秦的主要功绩是帮助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淝水之败,与慕容垂无关。384年其叛秦自立,是由于淝水战败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民族矛盾使然。苻坚重用慕容暐、慕容评则是错误的,给前秦的用人政策造成很坏的影响,带来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余准 《中华遗产》2010,(6):134-149
氐族人苻坚打算倾全国之力,一举灭掉偏安建康的东晋政权,最终统一全国。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百万前秦大军输给了兵力不足八万的东晋。古人总结道,“正统”是不可战胜的;现代人则说,落后文明不可能击败先进文明。然而,果真如此简单吗?  相似文献   

8.
前秦时关中氐人分布的武都是指侨置武都郡。侨置武都郡始于曹魏。曹魏为与蜀汉争夺陇右,将武都氐人迁徙至关中,并先后在小槐里和美阳设置武都郡以进行管理。西晋江统的《徙戎论》反映出此时关中武都氐聚居的地方未置武都郡。十六国初期屠各刘氏和羯族石氏先后统治关中,将大量氐羌迁往关东,因此这一时期在关中侨置武都郡缺乏现实基础。苻健立国关中后,在战略要地宝鸡附近侨置武都郡,是其氐人本位政策的体现。北魏时侨置武都郡始领县级行政单位,统治范围扩大,标志着氐人的关中化,同时它也是太武帝平定盖吴叛乱时分化关中南道氐人的重要战略举措。西魏北周立国关中后受政区滥置影响,武都郡领县减少。隋开皇间侨置武都郡在当权者废郡、保留州县的地方行政政策的影响下消失于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交相杂居,政权更迭频繁。前秦王朝就是这时期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范围内,民族成分极为复杂。而前秦统治的中心关中地区,随着前秦对外战争的胜利而不断的向关中地区移民,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滞留关中地区,从而使的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尖锐,对前秦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前秦时期关中各民族存在的状况,进而揭示前秦灭亡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夫人城     
杨晔 《文史月刊》2012,(7):26-26
襄阳城内,有一段城墙,被命名为夫人城。公元378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坚为消灭东晋,重兵围攻东晋重镇襄阳。朱序驻守襄阳。  相似文献   

11.
正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为了安定军心,司徒、征讨大都督谢安通过与"玄"围棋来显示他的超群镇定。《晋书·谢安传》:"(苻)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  相似文献   

12.
正因地缘关系,弱小的百济自公元前18年立国以来,一直扮演着向日本输出中国文化的角色。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285),百济王派一位名叫王仁的学者(极有可能是位汉人)到日本教天皇之子学习中国经典和汉字。日本由此有了书面语言——汉字。公元372年,东晋前秦皇帝苻坚派遣顺道和尚等携佛像与经书赠予高句丽,朝鲜半岛始有佛教。两个世纪后的公元522年,中国南北  相似文献   

13.
常清明 《旅游》2003,(11):28-31
氐族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就有大量的氐人活动,魏晋时,氐族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曾建立了仇池、前秦、后凉等国,一度统治西北。两晋时,氐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着这种昌盛和繁荣。后来,在西部各民族连年的征战中,氐族逐渐走向了衰落,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以后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便很难找到氐族的踪影了。  相似文献   

14.
苻坚灭燕是统一北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经营关东六州(司、冀、幽、豫、并、青,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的全部或大部,江苏、安徽的一部分),是其成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燕是少数民族鲜卑慕容氏建立的一个仅存在34年的政权。苻坚灭燕,是前秦统一北方最关键最重大的一次胜利。这次胜利的取得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原本居住于陇右地区的氐族苻氏带领部落向自关中、中原地区迁徙。在此过程中,他们对来自西域的佛教文化以及来自,中原地区传统儒道经典、新起玄学思想等均广采博取、为己所用,逐渐成为一个融合多民族文化的文学家族。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苻氏文学家族的文学水平、特色尽管随历史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但汉文化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氐族苻氏文学家族的作品体现出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融合的气质,表现出清雄健爽、质实贞刚的文学风格,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交融是中国文学繁荣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受到儒学影响并不断扩充版图的苻坚,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新增了很多州郡,而其在州刺史的选派过程中,呈现出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的特征。而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州刺史选派对前秦的胡汉融合以及其衰亡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370年,若不是内部的倾轧与腐败,当可与前秦相颉颃的慕容前燕犤2犦为前秦所灭。淝水战后,受到苻坚优待的前燕宗室在隐忍与等待中揭开了前秦土崩瓦解的序幕。他们的复国运动声势浩大,在北部中国掀起了阵阵波澜。学界对他们在复国运动中的表现、特点等却鲜有论及。事实上,他们的复国运动一开始就形成了两股势力的争衡,且与他们强烈的时代焦虑感是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他们还表现出强烈的归根情结,而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厘清。  相似文献   

18.
西汉一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相当于内地县一级行政单位———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有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志》亦云:“凡县主蛮夷曰道。”根据《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后序,西汉末年“道三十二”,但同书在所述各郡之下,共记“道”仅三十:翟道(左冯翊)、夷道(南郡)、营道、冷道(零陵郡)、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广汉郡)、严道、湔氐道(蜀郡)、僰道(犍为郡),灵关道(越嶲郡),故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辩道(武都郡),狄道、氐道、予道、羌道(陇西郡)、戎邑道、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天水…  相似文献   

19.
武威金沙公社出土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5年3月,在武威县城西北7.5公里的金沙公社赵家磨大队,社员平田整地时挖出石刻墓表一块(见右图),墓表扁平,上圆下方,高37、宽26.5、厚5厘米。墓表下承以长方形覆莲座,莲花纹饰为浅浮雕,二重尖角莲瓣。具有魏晋至十六国时期莲瓣特点。莲花座高9、长40、宽18.2厘米。墓表上部篆书"墓表"二字,下部用魏体字书写,表文分九行,每行八字。十六国时期,只有前秦苻坚的建元纪年达十二年,因此,墓表年代为前秦建元十二年,即公元376年。就在这年,前凉张天锡  相似文献   

20.
<正>代国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方割据政权,公元376年被前秦苻坚所灭。关于代国战败以后代王什翼鞬的结局,迄今为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代国灭亡之后代王被其子寔君所弑,这样的观点主要参照《魏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籍,称为"被弑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代国灭亡之后代王被苻洛俘虏后带到长安,这样的观点主要依据《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文献,称为"被俘说"。本文针对代国战败以后的代王结局,一边参照相关史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