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科场预防舞弊之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唐统治者为矫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而施行的选官制度。此后,科举考试制度成了历朝历代缺身仕途的重要途径。由于每次科举考试淘汰率极高,尽管历代王朝不厌其烦地立制度、订场规,但考试中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科场大案层出不穷,到明清两代尤为严重。正因为如此,明清时期对科举考试监察十分严格,凡触及到此事的严惩。一般处罚分两类:一是只牵涉到应试本人,如挟带、冒名顶替、传递纸条等,若被发现,作弊士子当场逐出,取消考试资格,革去原有功名、不作刑事案件处理;另一类是应试者买通考官作弊,容易引起公愤,如听…  相似文献   

2.
游彪 《史学集刊》2007,(4):11-19
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牒试"是天水一朝科举考试中最阴暗的角落,也是腐蚀读书人心智的罪魁祸首。该制度源自于"别头试",是指由转运司组织的对各地官员亲属、门客等的科举选拔考试,大体上相当于州军发解试。宋朝实行"牒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地方科场中营私舞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牒试"却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因此,与其说"牒试"为防弊之策,倒不如说是官员特权的直接体现。就"牒试"制度而言,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按照规定,凡参加"牒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如须有关官员的担保,且必须是真正的官员亲属、门客,等等。然而,由于"牒试"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发解试,因而各地方官员为了给亲朋故旧谋取功名,往往假冒籍贯、亲属关系或门客,通过种种违法"经营",使那些本来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了法定"牒试"资格。结果不仅加剧了两宋时期的冗官危机,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而且扰乱了科场秩序,破坏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给宋代科场、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科举考试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将近1300年。不少人为达“登科”目的,在科场中作弊,手段有夹带,代考,泄卷,疏通关节,贿赂监考、阅卷、审卷等。  相似文献   

4.
科举亦称为设科举士。白隋文帝开科取士后1300多年的岁月里,科举考试的确为无数的士子文人走向达官显贵,铺设了一道金光灿烂的桥梁。于是,千千万万的士子文人,在拥拥挤挤抢过科考这座独木桥的时候,营私舞弊现象便五花八门,科场弊案频频发生,考生舞弊时惯用的手段也越来越巧,  相似文献   

5.
正科举考试是真正的鲤鱼跳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一举改变个人、全家、乃至全族的命运,多少寒门子弟通过此途走向社会上层,享受富贵荣华。正因为科举考试有这样的功名诱惑,不少人企图通过科场作弊来改写命运,而作弊的手段无非三种:一是贿买主考官,此种弊情唐代尤甚,当时,权势家族无不行贿托请,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力,直接向主考官施加压力,关照自己的亲故、子弟。因此,晚唐诗人杜荀  相似文献   

6.
历代父子、兄弟状元知几人周亚非在盛行科举制度的中国封建社会,状元及第被誉为身登龙门,一向是文人士子所孜孜以求的莫大荣耀和平生幸事。然由唐至清,历代科场士子如云,竞争激烈,真正独占鳌头、高中状元者则屈指可数。但即使这样,却也有一些父子、兄弟在科举考试中...  相似文献   

7.
宋朝的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重文轻武,这对当时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宋朝的科举制度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的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取消应试人员的种种限制,鼓励全民参与考试;科举取士数量暴增;士子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防止考试作弊工作更加完善;在科举考试制度中强调中央集权制。  相似文献   

8.
金代科举考试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文武选皆备,各民族人才的选拔,对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具体举措和收效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史料探讨,为金史研究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叶,资本主义刚刚萌芽,新的思想和封建思想相互接触与碰撞,冲突而又相互依存,而唐寅正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的典型人物。他早年家境殷实,青年突遭变故;他诗文潇洒,而内心充满了苦闷忧愁和悲哀愤懑;他参加科举考试,却被卷入科场案,背上了贿赂考官的罪名;入狱后饱受折磨,出狱后基本断了仕途的念头;他生性风流,但情感屡遭不幸。这就是唐寅坎坷一生的写照。唐寅的人生不幸与其性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唐五代科举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金滢坤教授新推出的又一部深入探究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的著作。全书分上、下编,上编《科举考试制度新论》主要围绕科举考试内容变革和建立公平机制而展开,下编《科举与社会变迁管窥》主要围绕科举对童蒙教育、清望官选举、铨选制度、入幕、婚姻观念以及藩镇割据、党争等政局变化的影响而进行,全书凡30余万言,重点探讨了18个问题。虽然不能反映唐五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全貌,但却抓住了唐五代科举考试中为学界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在科举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鲜  相似文献   

11.
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记录》一书记载,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被历代皇帝钦点的状元共114名。按籍贯划分,江苏省最多,共49名;而奉天、河南、陕西、内蒙、四川五省最少,各仅1名。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评价科举制度是"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认为其利大于弊,并倡导建立考试院体制。而从科举考试卷的内容及格式中,可考见科举考试之运转,铸之为镜鉴,以利于今日人才选拔制度使之臻于完善,实属一叶知秋之历史见证品。  相似文献   

13.
蓝武 《广西文史》2005,(4):66-69
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战乱频仍,各国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纷纷效仿唐制,设科取士,选任人才。南方诸国皆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加以统治阶级比较注重化建设。因而科举考试制度得以沿袭盛唐余绪,相以为继。对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科举考试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岭南科举考试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4.
设官任职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选任制度直接影响着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政权的统治能力,因此这个问题历代都是很受重视的。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制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以科举考试为主要选拔官员途径的时代。科举取士制度减少了士族门第、父祖官位对选官权的干扰,使选官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测试标准,有利于从更广泛的普通  相似文献   

15.
<正>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人才选拔制度,宋、元、明、清各代沿用,于1905年废除,沿袭1300余年之久。明代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无数读书人利用所学知识,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经邦治国,报效国家,留下历史美名。浙江余姚是明代科举重镇,人才辈出。余姚人王华和其子王阳明及其女婿徐爱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走向辉煌人生。他们的科举之路有着不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科举考试,是我国君主时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创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相似文献   

17.
朱宏才 《攀登》2003,22(6):90-95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将其放在封建政治体制内,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联系在一起,成为批评的对象,而忽视了对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研究。从形式到内容对科举考试制度做进一步考察,重新评价这一传统化中的特有现象,对于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此后一直沿袭到清代光绪年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材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文人儒士博取功名,挤身统治阶层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可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各县的童生参加府里举行的院试录取后,称为生员,即秀才。秀才到省里参加乡试,取中后即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各省的举  相似文献   

19.
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确立了以经史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唐代科举考试中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历史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对当前历史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易 《文史天地》2010,(4):60-63
<正>以对联揭露科场舞弊,这绝对是中国特色。洋文无对联,也就少了这样的幽默。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期,也是科场舞弊案件的频发期。从顺治到光绪,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不下数十起,其中轰动一时,诛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