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志书具有"资治、存史、育人"的功能。要使志书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读志用志必不可少。修志者必须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修志为用的观念,把干部、群众读志用志的需要作为地方志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拓展服务对象,使志书为社会各界所用,充分发挥志书的效益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界学坛──评陈剩勇著《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陈潜之(郑州大学中文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开始把眼光瞄向世界。他们追踪世界学术发展的动态,尝试用文化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现代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试图...  相似文献   

3.
张志娟 《民俗研究》2020,(1):109-118,158,159
以《中国评论》为中心的中国民俗搜集活动堪称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活动始于民俗及民间文学资料征集,以报刊为媒介扩散影响,继而引起广泛关注,并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歌谣"地位卓然,成果显著。更重要的是,它真正开启了西方现代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一次用明确的学科眼光审视中国民俗。面对歌谣及其他民俗形式,中西心态的差异可以从"民间"和"街头"意义的错落中约略窥见。"民间"预设了上下层级,有"民间"便有"庙堂",有"民众"便有"眼光向下""到民间去"的"我们"。"街头"却展示了另一种构图:所有人位属同一平面,在同一条喧嚣的街上,没有层级,或者说没有内部的上下层级,因为"我们"始终是群体外泾渭分明的他者。西方这些早期起步于街头的中国民俗研究,或许资料性大于学理性,开风气多过立典范,在当下价值有限,但这段历史却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史志》2004,(3):23-23
为推动地方志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治”、“教化”的功能,进一步方便人们读志用志,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近期编辑了《黑龙江历史上的今天》,于今年5 月份开始在中国龙志网站登载,欢迎广大读者登陆http:\\w ww.zglz.gov.cn《黑龙江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阅读、使用。《黑龙江历史上的今天》在中国龙志网站登载$省志办用志工作处  相似文献   

5.
清末,王朝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国家转型之路,在此过程中王朝国体转向"共和",王朝臣民则有了"五族"之分,相当一段时间,似乎清王朝政权将以裂解为其前途,而种族民族观念的传播似乎也加剧了这一趋势,王朝中国与"共和"中国对接进程中,"共和"政体包容了"五族",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革命派建立汉民族国家的历史偏差,为平等民族关系的建构开辟了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6.
无论以历史的眼光、现实的需求或未来的发展看,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都是无可置疑的。因之,作为一县百科资料总汇的志书,必须加强对教育事业历史和现状的记述,力求用合理的篇幅,相应的内容来全面展示出本县丰富多采的教育事业总貌,从而达到“资治、教化、存史”的目的。阅读了我省已出版的  相似文献   

7.
赫治清研究员最近辑了一本集子,名为《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①,近日问世,有幸拜读,不禁感慨系之。首先想到的,倒不是对此书学术水平的评论,而是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者说,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读了《研究》之后,依然让我掩卷深思。特别是在今天,这个问题在一部分人中间似乎丧失了思考价值的时候,我想费点笔墨说一下也并非多余。中国的历史学,自古以来就有“资治”、“经世致治”的传统。不管别人怎样想,我从来就认为它是一个好传统。历史研究并非与现实距离越远才是真学问。中国的历史学萌芽于史官的记事,史官秉笔直书,对现实政治的记录和干预就是一种“资治”。孔子笔削《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更是将历史学作为政治斗争和巩固政权的工具。后世多少儒生和士大夫孜孜于发掘《春秋》的微言大义,或警时世,或为己谋,以为帝王师,成治平之业,更成为一种传统。被后人视为“资治”扛鼎之作的《资治通鉴》,就是这种史学传统的弘扬。前近代思想家和学者提出并身体力行的“经世致用”,蔚然成风,更扩展了“资治”的内涵,对“资治”的史学传统和学术传统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资治”、“经世致用”是中国历史学...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数量宏富的古籍遗存中,有一类书是地方志。地方志是记载地方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情况的资料书,历史上主体形态的方志一直由地方官组织编纂,供资治、教仕、存史之用。 我国编修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自春秋战国以来,战争杀伐、王朝更替、异族入主、文化洗劫都没有使其中断;反而一代接着一代相延不衰,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宝库。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现存民国以前的地方志约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正史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二十五史,都可以说是“官史”或“宫史”,再或说是皇帝王朝的家族史。至于民间的稗官野史,那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因此,可以说所有的正史它都有一个严重的先天不足:它缺乏来自民间的对历史若干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记载。  相似文献   

10.
<正>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工作是发挥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必然要求,地方志的潜在功能必须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多年来,我们以志书为载体,找准工作切入点,不断拓宽读志用志渠道,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料资源,服务中心工作和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06年5月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实行的基本国策会对政权的稳固产生重要影响,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衰必然有其特定原因,历史上从没有不衰亡的帝国。唐王朝的衰亡,"重北轻南"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清咸丰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的短短十年中(1851—1861)推行用铜、铁、铅金属铸大钱。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三种,俗称咸丰"三宝"。铸造的大钱数额巨大,版别复杂,轻重倒置。咸丰朝实施铜、铁、铅钱同时并行流通制度,在中国货币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其混乱状况可想而知。铸造的各种面值咸丰大钱铺天盖地,成为清一代之冠。如今,在国家和地方省市博物馆及民间,大钱比比皆是,盛不甚举。咸丰大钱钱体雄浑、厚  相似文献   

13.
北宋司马光为理学开山者,南宋朱熹为理学集大成者,二者皆为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史志理论和其代表作《资治通鉴》、朱熹的治史思想和其代表作《资治通鉴纲目》及其读志用志活动,都对后世志界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司马光对于志界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即以史"资治"说对志论影响,资料长编对志法影响,志为博物书说对志论影响。朱熹对志界的主要影响,亦可概括为三方面,即作史"正统"观对志论影响,所创纲目体对志体影响,读志用志活动对志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二里头类型文化试谈中国的国家起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早的古代,在地球上北纬15°—45°之间,出现了几个文明古国,对世界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贡献。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我国的古代文献记载,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属于夏王朝时期。根据这些文献,夏代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由于后世记载夏代的史料很少,夏代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  相似文献   

16.
商周以降,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为世界之中心,周边各地都是蛮夷未开之地。"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便将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地的关系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和贡的历史久远,班固《汉书》中有"修奉朝贡,各以其职",而在一些文献中有帝舜时期西王母来朝的记载,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朝贡商周王朝的记载。"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古典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是破坏了原始民主制之后的世袭"家天下"的开端。一般认为,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估定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也有学者推算夏王朝始年不早于公元前2000年。总之,在以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公元前2000年是一个便于记忆的年数。但文献中的这些记述,却难以和具体的考古学现象相对应。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18.
唐朝边将韦皋在西南地区执行唐德宗的新民族政策,在南诏归唐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韦皋采取多种措施招抚南诏,包括开路置驿,为抚南诏、抗吐蕃打下基础;采取"联蛮通诏"的策略,通过东蛮来了解南诏的情况,使南诏归唐的可能性大大增强;用反间计破坏南诏与吐蕃的联盟等,最终使南诏抛弃吐蕃而彻底转向依附唐王朝,实现了南诏归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唐宋基层武力与基层社会的转变——以弓手为中心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弓手”一词 ,在宋代之前多指职业军人的一个军种类别 ,赵匡胤建国以后 ,正式将弓手当作维护基层治安的武装力量。这一转变 ,使得弓手与国家权力及地方社会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它不仅是宋王朝的政治设计和作为的重要环节 ,也是中国王朝维护治安、巩固帝业的基本武力 ,在王朝统治力深入民间的历史上 ,具有指标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 ,弓手的出现显示了唐宋之间政治、社会型态 ,以及运作机制的一大转变。以往学界囿于断代研究之限 ,将唐宋的历史问题明显区隔 ,分别讨论 ,以致将历史现象孤立化 ,缺乏联系 ;对基层社会的发展与转变 ,缺乏长时段的观察与联系 ,以致出现断裂的现象 ,影响对中国社会前后相继的历史延续性的完整了解。  相似文献   

20.
近代来华传教士用他者的眼光打量中国社会,在其作品里勾勒出一幅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图景。禄是遒的《中国民间崇拜》是一部较全面描述中国区域民间信仰风俗的巨著,为后世学者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间信仰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婚丧习俗》《岁时习俗》两卷通过文字和图片详细记载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婚丧习俗与岁时节日,不少表述已经触及中国民间社会观念的核心特征,并从"异域"的视角出发进行了简单却不失水准的分析,为研究近代中国婚丧岁时文化保留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资料;同时,这些记载中折射出的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矛盾与冲突,为理解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想象与建构提供了参考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