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没有"脸"字,当时表示"脸"意的是"面"、"颜"等,《说文》曰:"面,颜前也。"魏晋时,"脸"字出现,但仅指"颜面"上的特定部位"睑",即眼皮;偶有指"颊",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随着时间推移,"脸"的范围越来越大,到唐代,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史》2010,(6):33-33
刷牙,这一重要的卫生保健习惯,从晚唐到北宋末年,用牙刷刷牙的风气逐渐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齿药也随之发展得多种多样。在宋代,刷牙作为一项卫生保健措施,在社会上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  相似文献   

3.
择吉日二郎出行整行装有备无患 三月的癸酉日,初三。这是明代北京城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但对于居住在这座城市东南一隅的杨二郎来说,却非同寻常——一次期盼已久的“南京端午龙舟游”启程在即。明朝时,南京秦淮河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久负盛名,杨二郎早就渴望一睹百舸争流的风采。  相似文献   

4.
《文史博览》2010,(6):33-33
陈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大国,其都城在今河南省淮阳城关一带。公元前707年,陈国的国君陈恒公因病去世。就在他刚去世不久,陈国的宫廷里就爆发了一场争夺君位的血腥内讧。陈恒公的同父异母弟弟陈佗的母亲是蔡国人,蔡国人为了支持陈佗当上国君,  相似文献   

5.
正《左传》记载,重耳到了曹国,曹公很不礼貌,而曹国的僖负羁夫妇因敬佩重耳和蔑视曹公的无礼,专门向重耳赠送一盒食品,在食品中藏了一块玉璧。重耳接受了食品,退回了玉璧。于是后人把不受馈赠而表示谢意称为"璧谢",并联系"完璧归赵"的典故,派生出"璧还""璧赵""奉赵""璧回""璧返"诸词。《后汉书·羊续传》说太守羊续  相似文献   

6.
《湖南文史》2009,(5):33-33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  相似文献   

7.
正在科技和医学都不发达的古代,一旦有了疫情如何应对?古人也很有智慧,有很多防治的办法,如药酒、建隔离医院、药物医治等。本文所述的只是其中几种。古人在春节时有喝防疫药酒——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相信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后经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流传开来,其《备急千金要方》中说:"饮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没有空调,没有暖气,要怎样度过漫漫寒冬呢?和今天的人一样,古人也讲究装备齐全,帽子、手套也是妥妥要的。古人还习惯将内涵丝或棉等填充物的长条,裁成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穿暖后还要想办法取暖,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点堆火取暖。室内取暖多用木炭,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燎炉,也就是炉子烧炭取暖了。火盆、熏炉也是很常用的,平民百姓用的多是陶制的,上层人士用的多是铜质的。以后又陆续出现了手炉、脚炉、汤婆子等取  相似文献   

10.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11.
正媒体报道的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时议论纷纷。其实查阅史料,在古代也有类似案件,官府处理各异,有的还引起轩然大波,争论不休。吴祐仁义审理"为母杀人案"吴祐,字季英,东汉时陈留长垣(今河南境内)人,在任胶东侯相期间,审理了一起为母亲报仇而杀人的案件,做到了仁至义尽,合乎法理人情,被传为美谈。安丘县有个姓毌(guàn)丘名长的男子,是个孝子,有一次他陪同母亲到市场上购买物品,正行走间,碰到了当地一个有名的地痞流氓牛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古人看戏的场所、戏源以及欣赏戏曲的情趣的考察,分析了古代民众在比较低下的物质条件下,如何想方设法,丰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以珍惜、宽容、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并且凭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对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正提起"庙算",我们都会想起武警部队近年来组织参谋人员开展的"庙算"指挥员大比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比武,"庙算"这个曾经的高端冷门词汇,才逐渐在一座座军营中"热"了起来。"庙算"一词最先出现在《孙子兵法·始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话的意思是,要打胜仗,就要在战前进行充分的"庙算","庙算"越充分,胜利的把握越大。甚至可以说,"庙算"充分与否,战争的胜败立判。  相似文献   

14.
古人的闹钟     
在古代,没有充当闹钟的公鸡怎么办?除了漏壶和日晷外,古人还发明了香钟。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准确。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推测时间。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古人的山川     
《华夏地理》2010,(1):40-69
中国有个老传统:祭岳镇海渎,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都祭。这种祭祀,属于皇家祭祀,皇帝没了,自然也就中断。现在,庙毁得差不多了,但山川还在。  相似文献   

16.
古人的山川     
《山茶》2010,(1):40-69
中国有个老传统:祭岳镇海渎,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都祭。这种祭祀,属于皇家祭祀,皇帝没了,自然也就中断。现在,庙毁得差不多了,但山川还在。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偷笑     
Grace 《山茶》2010,(6):12-13
在第五期的封面上,唐三彩陶俑,一“实”诸“虚”,前“实”引领着后面的诸“虚”.似乎暗示着一种真与假的关系。我不知道背景虚化是摄影师的有意而为.还是无心插柳.重要的是图像前端那个唐代贵妇的神情得以凸显。我觉得她眉宇间透着一丝神秘的笑,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1,(4)
正避苦趋乐是人的本性。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在生存需要的驱使下将更多精力投入繁重的劳动。古人按照时序节令、气候物候的变化形成的风俗习惯。春日光景与上巳、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此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值春耕春种。这些节日的一些民俗内容充满了文化色彩,相互融合或在此后被取代。憋屈一冬的古人也会跟今人一样,在东风送暖之时外出行春游戏,形成了包括物质生产生活类的民俗、组织活动类民俗、礼仪信仰类民俗、游戏娱乐类民俗等。中国人惯用通过关注对人的生存来照见人性,保存着古人们在春天时节快乐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地震多发地区,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即记载了我国3800多年前的一次地震:"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有资料表明,迄今,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地震已经有上万次了。记载这个惊心动魄时刻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由文人雅士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地震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把履历叫做"脚色",简称"色"。"履历"一词始于北魏,其意是指人的资格、职位和经历。填写履历书或履历表则源于唐宋,其中要详细叙述祖籍、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年龄和形体相貌等,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证明身份,防止假冒;二是朝廷掌握官员经历,以便升迁任用。清代的赵翼《陔余丛考》说:"宋太宗谓宰相曰:朕欲择转运使,所患不知其人履行,可令德骧(雷德骧)录京朝官履历功过之状、以便引对。"从前人记载看,古人填写履历似乎更重形体外貌。清钱泳《履园丛话》载:胡希吕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