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俾斯麦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俾斯麦是德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世纪中期,他领导近代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并把德国引向现代化的进程,使德国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国家上升为欧洲的强国。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俾斯麦的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不仅直接影响德意志选择了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而且对统一大业得以顺利完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靳艳 《史学月刊》2007,(8):128-131
一对于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前的对俄政策,大多数论者认为,是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后地位衰弱的需求,但对于德国统一后的对俄外交,则颇多歧见。(参见王鹏飞:《俾斯麦是怎样充当俄国外交奴仆的?》,载《世界历史》1982年5期,第26~35页;邱凯淇:《俾斯麦外交再讨论———兼与王鹏飞同志商榷》,载《世界历史》1983年6期,第34~45页)恩格斯曾赞叹马克思预言历史事件结果的惊人才能,在为《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恩格斯说:“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之后,德国就得要么公开成为俄国的工具,要么在稍经喘息之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马…  相似文献   

3.
书与人     
《思考与回忆》俾斯麦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后致力于他一向的志业:以“铁和血”,在战争炮火中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统一起来,成为欧洲强国。1871年他成功实现这一愿望,并出任帝国首相。1890年俾斯麦去职后,潜心于回忆录《思考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长达二十年(1871—1890)之久。这期间他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使德国迅速跨入强国之列,史称“俾斯麦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外交,史学界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王鹏飞同志认为俾斯麦为了在未来的德法战争中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采取联俄,阻止法  相似文献   

5.
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Bismarck,Otto Furst Von1815——1898)普鲁士—德国著名的容克政治家和外交家,“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 1815年4月1日,就在滑铁卢战役的前夕,俾斯麦出世了。他生在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的容克世家。传说祖上因受封于易北河中下游俾斯河畔的马克领地,所以就以俾斯麦为姓。俾斯麦两岁时随家迁往波美拉尼亚的克尼帕霍夫庄园。就其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说,俾斯麦家族不是第一流的,但容克的那种专横、犷戾作风,在这个家族成员身上却表现得非常突出。 俾斯麦6岁那年,便被母亲送到柏林的预备学  相似文献   

6.
俾斯麦外交再讨论——兼与王鹏飞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俾斯麦的对外政策,提出了与王鹏飞同志文章(见本刊1982年第5期《俾斯麦是怎样充当俄国外交奴仆的》)不同的意见。 在德奥关系问题上,本文认为自普法战争以后联奥即在俾斯麦对外政策中占首要地位,德奥同盟的成立正式地确定德奥关系处于比德俄关系优先的地位。 本文指出,俾斯麦对俄国实行的是一种羁縻政策,对俄国的“支持”多是口惠而实不至,打击则又假手他人,目的只有一个,从德国本身利益的需要去决定德俄关系。 第三部分概述了德英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俾斯麦体系崩溃的影响,认为在两大阵营对垒的情况下,俾斯麦均势体系的成败关键在于英国,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街规律是造成德国两面受敌,一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普鲁士先后发动的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使整个欧洲均势处于调整期。欧洲各大国之间实力的变化促成了1870—1907年间三极均势的出现,1890年俾斯麦的辞职将此三极均势格局分成了两个阶段,使之不稳定地维系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一八七一年一月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长达二十年。在他统揽内政外交大权期间,德国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俾斯麦凭借德国强大的实力地位,以他杰出的外交才干叱咤风云、煊赫一时,活跃于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在整整二十年间,俾斯麦却把德国引上了受制于俄国的道路,充当了俄国外交的忠顺奴仆,正如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  相似文献   

9.
常帅 《黑龙江史志》2013,(19):61-62
19世纪后期,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德国在欧洲的实力与地位迅速提升,在前期俾斯麦作为首相的过程中,德意志还是谨慎的保持着"大陆政策",保持着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对德国不利的局面出现。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德意志国内国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俾斯麦被解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出台,德意志的国家战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扩张欲强烈,海权欲也极度膨胀,最终将德国送上了战争的轨道。本文旨在考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即1871—1919年间德国的崛起与其海权发展间的关系,探讨德意志海权在迅速膨胀的过程中,为何仍没有带给国家繁荣与安全,却送入了战争最后被埋葬。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的德国工人阶级和刚刚产生的工人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面临着一个迫切而复杂的任务,即如何对待由俾斯麦发动的统一德国的王朝战争,才能既符合德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统一德国的战略目标,又不违背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原则;既  相似文献   

11.
正俾斯麦是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大功臣。少年时的俾斯麦对政治极为厌倦,但对普鲁士却非常认同和维护,宣称要为普鲁士的名誉不惜一切。大学毕业后经历了九年的乡绅时光,阅读了大量图书,积累了丰富知识,参与一些地方行政,还出国旅行。回乡经过复杂的感情波折和信教纠葛后订婚信教,结束了年轻时期的不羁和随意,窥伺政坛寻求机会,1847年进入普鲁士议会开始了政治生涯。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了革命,普鲁士  相似文献   

12.
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是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第一步。关于这次战争的起因,诸书说法不一。例如:有的书上是这样说的:“1863年末,丹麦合并德意志邦联成员国施勒斯维希公国。按照历史传统,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施坦这两个公国从不分开。这时霍尔施坦还留在德意志邦联之内,于是俾斯麦就借此于1864年2月对丹麦开战。”(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第37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另一本书上则说:“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于丹麦的什列斯维希一荷尔施坦两公国(居民多数是德意志人)并入德国。”(《外  相似文献   

13.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徐健德国第一次民族统一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关注的话题,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政治人物俾斯麦以及他的外交活动和政治统一的关系,而对德国统一的经济前提却鲜有论及。关税同盟是德国历史上经济融合以及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最好范例,对它的探讨不仅...  相似文献   

14.
1864年2月,普鲁士、奥地利联军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在对这场战争性质的评价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大都认为这是一次王朝战争,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一个步骤。①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由于丹麦的民族主义者企图吞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才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②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场战争实质上是普、奥发动的对丹麦的侵略战争,对丹麦来说,则具有民族自卫战争的性质,因此不能单纯地把它归结为王朝战争。  相似文献   

15.
该文前半部分对日本一个多世纪以来甲午战争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从甲午战争结束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其明显的特征和代表人物,并表现出批判性和继承性。日本学者在甲午战争研究中提出了"二元外交论",它不仅仅是甲午战争研究的一个具体观点,而且在一些日本学者那里已演化为一种对历史问题和现实政治的分析方法,影响到对日本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定性评价。坚持"二元外交论"的结果,一是导致否定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必然性,二是把陆奥宗光傍强凌弱的外交策略歪曲为和平外交,甚至认为日本在"二战"中失败就是因为背离了陆奥所创造的"明治遗产"。该文后半部分从世界现代化史、日本近代对外战略演变及甲午战争开战实情三个方面对"二元外交论"进行剖析,对日本史学界甲午战争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6.
俾斯麦,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凶残嗜杀、强权主义的“反动容克”。这恶名的招来,据说是因为他推行一条“铁血政策“,“镇压人民”,“维护普鲁士专制统治”。由是,这位德国近代史上的烜赫人物,便以“铁血宰相”而昭著于史书之上;“铁血政策”这项德国民族统一运动的强力措施,便以“反动暴力”而定论于史家之说。 其实,这种习惯的看法颇有值得商榷之  相似文献   

17.
王帅 《世界历史》2016,(4):105-116,159
两德统一被誉为20世纪国际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的出人意料、多面复杂以及急速推进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密切关注。从两德实现统一到其后的第一个十年,学者、新闻记者、参与统一的政治家纷纷撰写了各自版本的"历史的初稿",勾勒出了两德统一外交的粗略轮廓。随着各国外交档案的陆续解密,学者们由此而形成的"第二稿的历史"对统一进程展开了深入、细化的研究,并围绕是何因素推动了德国统一、英法在两德统一中的作用、德美在统一中谁更重要以及什么样的德国对外政策促成了统一等问题展开了学术论争。未来的研究需以多边档案为依托,在厘清存疑史实的基础上利用多视角的分析框架重构历史本身,并借由"历史眼光"对其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8.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给正处于外交转型中的德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德国一改过去只关注经济利益而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的传统立场,开始介入远东的权力角逐,这也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战争初期,德国表面采取超脱的中立姿态,多次拒绝清政府与英、俄等国的调停提议,实质是鼓励或偏袒日本的战争行为。由于担心战争可能对远东利益格局乃至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不利于德国的变化,且出于帝国主义追求海外殖民地的贪婪和防范东方文明崛起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战争后期、中日谈判及"三国干涉还辽"期间,德国大幅度调整政策,积极推动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尽管很难明确判定哪项动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德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积极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的结论。研究这一案例,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德国在远东的外交以及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普法战争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欧洲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战争。经过这次战争,普鲁士最后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由于在这次战争中的失败,法兰西“帝国像纸房子一样倒塌了,共和国重新宣告成立了。”①借此战争机会,意大利也最后完成了统一。这次战争在德法之间引起的恶感和敌对情绪,在那以后的七、八十年间一直影响德法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欧洲的局势。 法国对普鲁士宣战的时候,它的内阁首脑奥利维耶不自量力地说法国是“怀着轻快的心情”②宣战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70—8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对外推行“大陆政策”,力图使德国称霸欧洲大陆;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皇位后,特别是在1890年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新皇威廉二世要求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渴望德国从一个欧陆强国扩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列强争霸世界。这样,德国的对外政策就从“大陆政策”过渡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