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晗这位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市前副市长,曾因一部《海瑞罢官》而举世闻名,对于他的学识和人品也可以说是世人皆知。然而对于他的妻子,对于他的爱情生活,世人却知之甚少。笔者最近从他妻子的家乡老河口市了解到:吴晗和他妻子的爱情也可以称得上是旷世绝唱。要了...  相似文献   

2.
闻立树 《百年潮》2009,(9):56-60
1949年11月,吴晗以民主人士代表的身份,在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当选副市长,分工负责文化、教育、卫生工作.1955年2月,北京市副市长的人数从两位增加到八位,吴晗排在第二,主要分工负责教育工作.我从1952年5月至1956年8月担任吴晗的秘书,耳濡目染了他的风范.今年是吴晗同志诞辰100周年、逝世40周年,谨撰此文,以表景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朱洪 《江淮文史》2002,(1):131-139
20世纪20年代末,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校长时,浙江义乌人吴晗也在该校读书,上胡适的中国化班,那时他叫吴春晗。在胡适影响下,迷上考据的吴晗写了一篇论《西汉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4.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先后出版(或再版)有关朱元璋的传记,系年要录、故事、专题论著计十余种,公开发表的文章计12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问题。(一)关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明史专家吴晗对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深有研究,作过精辟的分析。《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代表作。吴晗写朱元璋传,从1932年起,前后经过20年,写了4次。他在1954年到1955年,写了《朱元璋传》第三稿。为慎重起见,这  相似文献   

5.
邓广 《安徽史学》2021,(4):96-106
1948年春山东解放区发生严重灾荒.此时,中共山东省政府也财粮紧张,山东解放区陷入"国困民穷"的境地.中共华东局自2月底将救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心,前期通过"以工代赈"为代表的政府救济,缓解了灾情;后期在政府财粮不足的情况下,又通过发动普遍的"民间互济",较好地完成了救灾.成功救灾背后反映的是中共对自身组织和农村社会的强力掌控.在救灾的同时,中共也改善了此前紧张的党群关系,山东解放区得以继续为战争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援.  相似文献   

6.
1948年6月18日,吴晗带着一份拒领"美国救济粮"的声明找朱自清签字。此时,朱自清正胃病严重复发卧床不起,但他看完这份声明后,还是支撑着坐起来,毫不迟疑地拿起笔,在声明上工工整整写了"朱自清"三个字。当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记里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代表作,解放前和解放后的版本毛泽东都看过,并且多次提出意见。平心而论,一部普通的历史著作,引起毛泽东如此关注,在毛泽东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大约也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吴晗对《朱元璋传》的修改倾注大量心血,并抱着十分慎重的态度,以至于1954年的修改本,在听了意见之后,也未敢出版。当然,毛泽东所提的意见,绝不会只是枝节性的具体意见,而吴晗所能虚心接受和理解的也未必是毛泽东的本意。下面想就吴晗写作《朱元璋传》的过程,以及毛泽东对《朱元璋传》的关心,略作论述。吴晗初写朱元璋明…  相似文献   

8.
吴晗同志是一位久享盛名的学者,他生前发表的专著、史论、杂文、书评等等,早为大家所称颂。四年前,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他的一部遗著——《明史简述》,也是一本新人耳目、启人思绪之作,值得一读。《明史简述》(以下称《简述》)是吴晗同志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在中央高级党校讲课时的纪录稿。他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明史领域里“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键性问题。”一共讲了七个问题(《明太祖的建国》、《明成祖迂都北京》、《北“虏”南  相似文献   

9.
<正>在位于金华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念书时,吴晗经常旷课,还学会了吸烟、打麻将。若不是因为他的国文、历史两科成绩优异,早就被开除了。1927年中学毕业后,吴晗想继续求学,而父亲出于经济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1月,吴晗应邀参加十月革命32周年纪念活动,在列车软席上,突然从广播中获悉自己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这位饱浸史学学识,以教书为生的教授,坐立不安了。他立即发电报给周恩来总理,要求继续留在清华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回京后,周思来与他促膝谈心一整夜,使吴晗大为感动。  相似文献   

11.
<正>吴晗(1909-1969),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吴晗的研究,就一直未曾停止。最初以回忆、怀念的文章为主,后来逐渐有比较系统的学术论著问世,现在可谓蔚为大观。回顾30多年来学界对吴晗的研究,笔者认为吴晗的生平与交游、吴晗的史学思想与治史、吴晗的史学贡献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其中也不乏争论,现就其中某些问题略加梳理,以求教于海内外方家。  相似文献   

12.
正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派出大批国民党军队进占解放区、游击区和各被我包围的原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大城市,企图抢夺和独霸抗战胜利果实。此前,蒋介石在1945年8月11日下达三项命令,要求解放区军民"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他的嫡系部队则"积极推进";要日、伪军"切实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抵抗人民军队受降,以待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9,(1)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和郭沫若同在北京任职,过往甚密。吴晗常去郭老家作客,郭老一看到吴晗来总是很高兴,两人开怀畅谈,大多是谈学术界的问题。在学术观点上,郭老和吴晗有一致也有分歧。他们一起探求,一起争议,一起磋商,求同存异。其中有关武则天的研究和探求是比较突出的,他们互相请教,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1947年3月18日晚9时,在胡宗南进攻的枪炮声中最后一个离开延安的。他在陕北转战370天后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进入晋察冀解放区,于1948年5月27日到达他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西柏坡。本文所记叙的就是这437个夜夜日日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张霞 《民俗研究》2013,(4):137-142
作为文学叙事的一个坐标,民俗仪式参与了解放区文学的"形象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双重构建,与五四乡土小说相比,在个性表征、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明显不同。在解放区语境下,民俗仪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一项生存技术和权力技术,同时也是解放区作家通过想象建构民族国家的一种努力,折射出时代、民俗、文学三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一、吴晗夫妇一女一儿,皆为抱养,疼爱有加,吴晗为爱子小双正式起名为吴彰,以纪念他死于北伐的生死之交吴彰舅父吴晗年轻时,毅然与身体状况不佳的袁震结为夫妻。以后两人相濡以沫地生活。舅妈不能生育,膝下无子,缺少家庭欢乐。1956年,康克清主动帮助他们从孤儿院里领养了一个女孩,就是我的表妹小彦。小彦给家庭带来无比的欢乐,使小院充满生机。小彦4岁时的一天,吴晗的秘书郭新华抱来一个几个月的男婴,舅妈不知所措。舅父满面笑  相似文献   

17.
田耕 《炎黄春秋》2006,(5):16-24
引子 《海瑞罢官》是历史学家、北京市前副市长吴晗为马连良新编的历史剧,于1960年8月定稿,1961年初开始公演。由于是历史学家写京剧剧本,所以当时廖沫沙写的评论文章《史与戏》,称赞吴晗“破门而出”,说他破了历史学的本行门户,跑到戏剧行当里面去了。但是,从戏剧创作和演出效果上来看,此剧在当时并未受到戏迷的热烈喝彩,更未引起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是吴晗学术历程中的辉煌时段。他一直受到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双重影响,出入于两派之间。吴晗在学术起点上具有二元性,同时蕴涵着社会史学与考据史学两种基因。正是这种学术上的综合与兼容,使吴盼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正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企图。国民党军队被迫改全面进攻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刘邓大军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指示,打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从黄河岸边跃进至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史上的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晗(字辰伯)是父亲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就认识的朋友。当时吴晗叔叔任教于西南联大的历史系,父亲则在云南大学任文史系主任,与吴晗是同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父亲和吴晗又担任民盟云南省支部的领导工作,吴晗负责联系青年学生的工作,两人又成了同志,父亲称呼吴晗为“辰伯”,吴晗则称呼父亲为“图南”,这个习惯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国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