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历时14年,以金田起义开始,以宗教信仰为旗帜,最终以金陵失陷结束。关于太平天国史若干问题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者在对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不同看法、太平天国政权的不同看法、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综述。  相似文献   

2.
《南方人物周刊》2014,(44):102-103
太平天国的研究,一直是近代史学里的显学。罗尔纲《太平天囯史纲》、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潘旭澜《太平杂说》,都是绕不开的著作。史景迁的《太平天国》,试图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茅海建的《苦命天子》,则是从咸丰皇帝的角度写到了这场运动。《天国之秋》的视角有些不同,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是否发行银币,因为中国近代史料没有清楚交代,而引起不同的意见。有关太平天国钱币的著作,首推简又文先生1948年在广东文物特辑中发表的《太平天国泉币考》,其次便是1984年上海马定祥先生与马传德先生合著的《太平天国钱币》,这二本书均认为太平天国曾发行银币,其中马定祥先生与马传德先生合著的《太平天国钱币》一书里,是以耿爱德氏的太平天国背圣宝楷书折一钱为拓图的,而简又文先生一文未见有拓图,但他  相似文献   

4.
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有赖于文献记载,太平天国建立至结束的14年间所出版的图书是其中重要依据之一。关于太平天国图书出版,过去学者曾有专门的文章,如王庆成《关于“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和太平天国印书诸问题》、吴良祚《略论太平天国避讳的研究和利用》等,前者3万余字,对太平天国出版印刷事业叙述甚详;后者近2万言,从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研究其图书出版,也颇深入细致。本文仅就太平天国图书出版的某些方面展开讨论,并将探究重点放在太平天国图书所造成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5.
<正>太平天国石刻艺术包含两大类:以文字为主的石刻即我们所说的碑刻;以及以石兽及建筑装饰石刻为主的造型艺术石刻。碑刻是研究历史学、文学、文字学极其宝贵的史料。谈到太平天国碑刻,我们不得不提到现藏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刘晨 《史学集刊》2020,(1):72-87
江南是太平天国建立较稳定统治并有力推行各项政策方略的地区。太平天国政府作为该区域的政治实体,在应对社会危机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努力,主要采取了“应变十策”,旨在完成由“打天下”向“坐天下”执政理念的转型。但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太平天国应对社会危机的成效不大,调控社会秩序的预期没有实现;但某些地区的太平天国地方当局在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仍能于社会建设领域有所建树,所以过去认为太平天国“重立不重建”的政权建设惯性也仅是相对而言的。政府调控和应对社会危机的政略实践,还是国家统治技术和社会战略的体现。太平天国的社会战略展现了太平天国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实态。我们发现太平天国的政治权力以较为积极的姿态向乡村社会渗透,不同于该时期绅权扩大的一般势态,占领区的绅权呈现被压缩的另面镜像。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清政府在重整社会秩序工作中有意识地继承江南绅权被压制的趋势,在更广范围内限制和约束绅权,激发了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新一轮角逐,并对晚清政局产生了影响。这一视角还为我们客观理性地认知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切入点,呈现了太平天国复杂多重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7.
在南京城南的瞻园路上,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古老建筑——瞻园,这就是南京太平天国紀念館。这座建筑曾是明朝中山王徐达故邸、清朝江宁布政使署,太平天国时期一度做过楊秀清的东王府。該館的陈列以太平天国文物史料为主;另外还有太平天国石刻以及連环画专題陈列室。文物史料部分的陈列品有原物、复制品、照片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了整个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过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罗尔纲先生根据南京堂子街、如意里、罗廊巷太平天国壁画和《金陵杂记》等有关记载,提出了太平天国规定不准绘人物的论断。后来,有人根据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发现的太平天国人物画以及《金陵省难纪略》等记载,认为太平天国不存在不准绘人物的规定;即使有也只是在其前期实行过,后期已经取消了。最近,南京黄泥岗84号发现了三壁太平天国壁画。其  相似文献   

9.
太平军是旗帜鲜明的反帝英雄,——有人这样宣称;在对外方面,太平军只是把封建老一套搬来照用,毫无新意,——又有人这样强调。这两种观点都可以得到许多材料的证明。事实上,太平天国是一运动中的实体,它本身包含矛盾的方面,从不同的方面出发,就可以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似乎应该从考察事物的根本入手,研究太平天国的对外观念,溯源清流,作出较为接近问题实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研究的基础在于弄清楚太平天国究竟实行了何种土地制度。学界对于耕者有其田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关于太平天国土地制度研究的意见。最终,吴雁南所持学术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回顾这一学术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提醒后学者更好地遵循历史研究的规范,从可靠史料出发,做出更准确的历史判断。  相似文献   

11.
<正>将田凭称作太平天国的土地证,因为它是太平天国当局发给土地所有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太平天国奠都天京后不久,1853年冬即颁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14,(6)
<正>精装16开定价:1800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7月太平天国原刻官书,当时称诏书,上盖天王金印及"旨准"两字,印制精美,因太平天国失败而被清廷大量销毁,存世极少,向为研究者所重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部分,系由太平天国赠送给法、英外交官、传教士,后为"伦敦会藏书"。本书全三册,收录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太平天国原版刻书和原抄本  相似文献   

13.
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现存四百余方梁枋苏式彩绘,这些彩绘内容多为传统吉庆题材,寓意吉祥祈福。众多木构件上的彩绘是明清以来苏式彩绘的典范,为明清时代所留而经太平天国利用改造而成;九幅壁画则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特色。忠王府苏式彩绘为研究明清苏式彩绘和太平天国彩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 1987年秋,笔者从一老农手中征集到一枚太平天国大钱,此钱同陕西澄城县发现的太平天国大钱酷似。铜币圆形方孔,直径7.8、穿孔内径1.8、厚0.35厘米,重170余克。钱正面铸有阳父“太平天国”4字,背面铸有繁体的“圣宝”2字,币文皆楷书对读。“天国”的“国”字,既不同繁体的“国”字,又同简化的“国”字有别,“国”字铸成“囯”字,钱币称“圣宝”,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宗教迷信色彩在钱币中的反映(见图)。  相似文献   

15.
郭廷以是解放前研究太平天国史的著名学者。1934年,他经过近十个春秋的努力,写出巨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该书把太平天国的史实,按其时间顺序,列举下来,逐日编排,“月日事实,无不力求正确”(《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凡例》,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颇为详实,被称为“研究太平天国的第一部大书”(《日志·罗家伦序》)。该日志属工具一类的史事纪,虽冠以“太平天国史事”,但对与太平天国同时并起而又与之存在密切联系的捻军,不能不有所涉及,正因为如此,《日志》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6.
<正>太平天国(花钱)直径:9.2cm价位:咨询公司说明:马靖宇先生珍藏洪秀全"太平天国"背"圣宝"大花钱,极少见,上美品太平天国花钱,所见有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等数种。据载,天国官吏给英国人的礼赐信函中言:"敞国圣钱,今已办上大花钱,敬呈麾下取玩,以表友情",说明这些花钱曾是太平天国政府重要的外交媒介,具有纪念或者开  相似文献   

17.
<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距今快160年了,它的失败及其原因曾经引起一代代中国人的思考。不同的时代,人们会有不同的思考,从而形成一个主流的观点或看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有几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洪秀全早期的宗教宣传和活动并非“纯粹的宗教宣传”,而是具有政治意义和策略价值;农民领袖平均、公有思想作为一种鼓舞农民斗志的理想无可厚非,洪秀全等所实施的现行政策与公有制理想是有距离的,他们已注意到切合实际问题,所采取的实际政策是灵活的;由平均、公有思想转到仿行资本主义思想是一种进步,这种转变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有客观因素,具有现实性;拜上帝信仰与太平天国相始终,它使太平天国兴,又使太平天国亡;太平天国起义具有革命性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某些特点或色彩的农民革命,并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初,太平天国壁画的发现和它精湛的艺术造诣,曾使当时画坛专家们喷喷称赞。但南京、苏州等处壁画中不见人物,而绍兴、金华等处壁画中却多出现人物,因而引出了不同的鉴定和解释,这是令人困惑的。近来有机会对太平天国壁画进行欣赏和研究,也和几位国画家共同探讨,兴味日浓,渐有所窥。下面将太平天国对“偶像”的含义,明、清时期吴派与浙派画家画风的异同与太平天国壁画中的人物问题,作些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不仅要从肉体上消灭太平天国的有生力量,更要从文化上解除太平天国的思想武装。因而,湘军将领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后,大力重建封建文化秩序:以封建"礼治"教化为核心,着力恢复人伦尊卑的社会常轨;重视社会教化,强化尊礼卫道的文化意识;大兴书院、学校,进行广泛的忠孝节义的思想教育,使湖南成为了封建文化最顽固的堡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