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博资讯     
<正>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项目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本刊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日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麦西热甫》被列入2010年  相似文献   

2.
藏博资讯     
<正>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在首博举办办本刊讯由首都博物馆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近日起至2011年1月9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展品数量近100件套,其中大陆地区展品40余件套,其他地区展品50余件套。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大规模地将世界各地的华人收藏精品集中在一起同台展出,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世界各地华人收藏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3.
藏博资讯     
<正>01鄂伦春自治旗彩绘岩画距今4000年本刊讯日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托河神指峰彩绘岩画上,发现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据悉,考古专家已在鄂伦春自治旗及周边地区共发现9  相似文献   

4.
藏博资讯     
<正>中国将首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本刊讯由文化部、山东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山东济南举办。本届博览会以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5.
苏润兰 《收藏家》2000,(12):25-28
中国玉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到辽金时期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时期的艺术风格带有淳朴浓郁的北国情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题材多以中国传统纹饰和自然写实为主,并注重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情趣,刻划生活中美的动态。众多的玉雕艺术品,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而给人一种清新舒畅,自然恬静,韵味无穷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含蓄美。契丹族劳动、生息、繁衍于我国西喇木伦河上游地区,是一支古老的,以狩猎放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辽与北宋、西夏、西域等诸国商贸关系十分密切,随着榷场的交易与战争的掠夺,除了本民族的玉工外,还有一部分汉族玉工也参加了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碾琢。虽然,他  相似文献   

6.
折扇原称折叠扇,又称聚头扇。文献记载宋时由朝鲜传入我国,当时就有在折扇上作画的记载了。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中说到:“马远竹鹤、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两面,与今折叠扇式无异”,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折扇实物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画的大型折扇。据徐邦达先生考证,目前所见最早出于书画家之手的折扇实物也在明代,是由吴门派书画家沈周、吴宽等人创作的作品。在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书画家们竞相在扇面上献艺,留下了无数精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清宫折扇,大多是清宫廷画家或王公大臣、皇子、皇帝们的书画扇。另一种是用料、做工都非  相似文献   

7.
<正>近代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港口城市,同时又是京师的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这里成为军阀政要、皇族贵戚、巨商富贾等各派势力的寓居之所,他们收藏大量珍贵文物,使天津成为文物流通的一方沃土。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孕育了众多文物收藏、鉴赏大家,他们不惜倾注一生心血,致力于古物收藏,殚精竭力地保护、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建国后,众多收藏家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政府的信赖,纷纷化私为公,慷慨捐献,这些瑰宝成为天津博物馆丰富典藏的重要基础。下面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博物馆藏辽“大康六年”纪年铜钱旋读,光幕,直径4.85、厚0.4、外郭宽0.5、穿径1厘米,重47.8克。是辽钱中仅见的珍品。该钱出土于1972年9月吉林省哲里木盟库伦旗奈林稿公社前勿力布格屯(今归属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号辽墓墓室中。一号辽墓位于该屯西南三华里的漫岗上,当地群众称之谓“王坟梁”。梁上辽代古冢累累。经  相似文献   

9.
上博藏楚简《鲁邦大旱》校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楚简《鲁邦大早》篇的一些关键词语。根据上下文意拟补了所残的简文,系统复原了《鲁邦大早》篇。  相似文献   

10.
竹书《竞建内之》记载殷高宗令行先王之法,执行成汤建立的助法与关市征籍,其助法即竹书《容成氏》所记成汤时的“尃”,其征籍即成汤时的“(乍又)(籍)”。时至春秋,齐桓公效法殷高宗朝庙颁政,政令中的“(作示)浮”可以参照商代的赋税制度做解释。  相似文献   

11.
刘士刚 《收藏家》2005,(8):31-37
折扇原称折叠扇,又称聚头扇。文献记载宋时由朝鲜传入我国,当时就有在折扇上作画的记载了。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中说到:“马远竹鹤,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两面,与今折叠扇式无异”,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折扇实物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画的大型折扇。据徐邦达先生考证,目前所见出于书画家之手的折扇实物也在明代,  相似文献   

12.
黄人二 《考古学报》2008,(4):461-474
《昭王毁室》与《昭王与龚之雎》共存于竹简十枚之中,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四册所公布出土竹简之两篇,与春秋战国之楚国史事相关(亦可能为通性之真实耳,详下),极为珍贵。因第五简有墨钉,故离析之。先就前者试解,《昭王毁室》存196字,原整理者已有校读,后来之研究者亦多,但疑义仍存,我认为不明于先秦宫室制度与丧葬礼俗,便无法明了此篇。释文一般采用宽式,计算机无法显示之处,依偏旁分析,以《说文》从某、某声法,实述字形  相似文献   

13.
黄人二 《考古学报》2012,(2):163-176
目次一篇题二编联三文本四校读五说明塔姑城家父》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五册之一篇,存十枚简(实九枚,有两小段可拼接),略有残佚,原编联经沈培调整后,已初步可通读."父"者,甫也,为古时对男子之称"家",以其为卿大夫也:"姑城",苦成也,前字为食邑之名,后字为其溢号;简文"姑(苦)城(成)  相似文献   

14.
上博藏四《柬大王泊旱》记载,楚简王时的太宰晋侯是"圣人良长子"。本文旨在证明:1.■良即见于经史之叶公"诸梁",叶公诸梁曾多次向孔子请教,精通儒学,又力挽狂澜,平定白公胜之乱,执掌楚国军政大权,待政局稳定,功成身退,楚国君臣称誉叶公诸梁为"圣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楚简王时,叶公诸梁长子袭封为叶侯,简文记为"晋侯",郭店简《缁衣》"晋公",今本《礼记.缁衣》作"叶公",因而可以考虑释简文"晋侯"为"叶侯";3.《礼记.缁衣》叶公顾命语又见于《逸周书.祭公》,学者遂认为《礼记.缁衣》"叶"应为"祭",本文认为《礼记.缁衣》叶公顾命与《逸周书》祭公顾命各有所本,二者不是必有一误的关系,叶公临终顾命,面对楚国君臣,不自立说,谨引前贤名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人臣之礼在焉,楚国君臣将叶公顾命引祭公语记在叶公名下,也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为寻找合适的文字载体,曾做过很多尝试:埃及人使用纸草,希腊人使用蜡板,亚述人写在泥板上……中国今天可见的文字遗留有甲骨文、金文与陶文、玉石刻辞、竹简与木牍、帛书、纸卷等。某些历史时段同时使用多种材料以保留文字,商、西周的文字留存在甲骨和青铜器之上,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以竹、木(简牍)和绢帛作为书写  相似文献   

16.
    
一株幼苗生长在贫瘠的山岭上,忍受着日晒雨淋,狂风冰雹,然而它坚毅地终于长成为一棵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7.
董建 《收藏家》2014,(4):72-74
<正>2009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上海某艺术品拍卖行有一件署名张大千的行书联,网络资料释对联和款识是"每邑独高闵仲叔,丹台密署紫阳君。椿年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又另见网络释该件作品为"安邑独高闵仲叔,丹台密署紫阳君。椿年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如果从内容看,显然后者是正确的:联语出处是《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太原闵仲叔者,世称节士……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屠者或不肯与,安邑令闻,勑吏常给焉。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  相似文献   

18.
楚简<鲁邦大旱>中"踵命"的意思是追寻"山川"之所以称名.子赣对孔子的答辞,即紧扣"踵命"而作据名求实的逻辑分析.对"踵命"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对<鲁邦大旱>全篇主旨以及逻辑结构的不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文琳 《文物天地》2023,(3):112-116
“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在社会上反响不小,引发了人们对相关文物的关注及对“和”文化的兴趣。本文就其中几件典型文物进行分析阐述。通过“齐家文化”玉璧,看玉文化的核心追求天地人和;分析清代龙袍,阐述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文化融合;由清代中和韶乐乐器金编钟、玉编磬,上溯到黄帝大乐《韶》、舜帝“八音克谐”;由《乾隆南巡图》,回顾《尚书·尧典》主张的天下大治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此文在考察《浙藏敦煌文献》图录中浙敦195(浙博170)《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的基础上,对本号文书作为敦煌文献的定性提出质疑,通过重点分析王仁堪题签、题记和钤印等信息,以及王氏此类信息与敦煌文献出土时间的矛盾关系,倾向于认为本号文书不属于敦煌文献范畴。文中还对本号文书定性中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