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唐代《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被世人称为"三绝碑"。自唐元和四年(809年)刻立后,就有人在该碑的碑阳、碑阴空隙处及碑侧进行题刻,现存唐、宋、明、清代15则题刻。这些题刻已成"三绝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三绝碑"的历史研究、文物价值;记录了历代对诸葛亮的缅怀和敬仰,以及对唐碑的爱护,承载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对清官贤相的尊崇和期待。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五年夏,陕西榆林城内某机关院中发现张季鸾为其父张楚林一九三四年所立之碑石原物(封二)。此碑当时被誉为“三绝碑”,多年来一直下落不明。张季鸾,又名炽章,一八八八年生于山东邹平县,原籍陕西榆林。其父张楚林,清光绪年间进士,曾先后在山东汶上,曲阜、  相似文献   

3.
成都武侯祠的“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屹立于祠庙大门内右侧,有碑亭覆盖。碑身连同云纹碑帽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碑底嵌入碑座的尺寸不详。此碑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二月二十九日,因而又名  相似文献   

4.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存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被誉为"三绝碑"。该碑的刻立时间在碑阳上清楚明确,而前代相关文献却存在分歧;该碑有《碑阴记》,而对其内容、作者和镌刻时间,前代相关文献却各执一词。"三绝碑"刻立的时间为元和四年(809年),《碑阴记》的内容虽被磨损并严重剥蚀,但从残存文字来看,不是孙樵的《刻武侯碑阴》,其作者是武元衡的属下崔备,镌刻时间是在元和四年二月,与碑阳同时。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14,(4):94-94
正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作为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6.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和《受禅表》碑及其艺术价值张淑霞在我国历史上众多的“三绝碑”中,应该首推三国时期的“三绝碑”。“三绝碑”,本名《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和《受禅表》碑,通称《受禅碑》。现屹立在河南省许昌市西南35华里的繁城镇献街魏文帝庙遗址上,刻于东汉...  相似文献   

7.
《神州民俗》2010,(3):69-69
在河南省商丘地区永城县的芒砀山上。有一处游览胜地——汉高祖斩蛇处。这里有一“斩蛇碑”。用汽车灯一照,一面显示出古代武士的形象,另一面则显示出一位怀抱赤子的妇女,即人们所谓吕后的形象。此碑被称为“华夏一绝”.  相似文献   

8.
“丞相诸葛令”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夏,我们在清理馆藏古代字画时,发现一张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令"碑拓片。这是一件罕见的三国时代碑刻拓片。碑文为:"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碑高0.53、宽0.38米。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封建时代,百姓颂扬官吏德政,多采用刻石立碑的形式,名为德政碑,也称遗爱碑或去思碑。据考,这种德政碑,不少是乡绅名士借百姓之名,行谄谀之实。唐代名相宋景曾辞绝吏民给他立碑。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宋景由广州都督擢任宰相,广州吏民要给他立遗爱碑。持正守法的宋景上言:“臣在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  相似文献   

10.
峨眉山万年寺前“第一山”碑,其书笔力圆润、雄健、清新、流畅,近年已成名山胜迹为人瞩目。万年寺“第一山”碑通高2.53米,宽0.95米,左角残缺,损年号,余皆完整。碑面镌刻“第一山”三字,字径约0.66米,署名米芾书。(附图)今有不少游人据书家生卒年代误为米芾亲笔书刻之宋碑。其实,碑面前后题记自有说明,现将志文钞录于后,以供雅赏者自断,志文云:  相似文献   

11.
一简述绛州碧落碑现存于新绛县博物馆(原龙兴寺址,唐初称碧落观),1992年建碑亭予以保护。碑为青石质,通高2.55米,宽1.03米,厚0.21米。碑身长方形,高2.25米,底座0.30米。碑阳篆刻630字,共21行;碑阴上段刻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相似文献   

12.
四大宋碑特指至今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宋碑中的“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地理图”,其作者是南宋黄裳。“平江图”,是在南宋苏州知府李寿明主持下完成的。前三石南宋绍熙元年(1190)由黄  相似文献   

13.
"使君活我碑"与"重浚溇港善后规约碑"立于清同治年间,两者内容具有关联性。前者是湖州士民为纪念离任后不久便去世的知府杨荣绪而镌刻,后者为杨荣绪任内出台的管理溇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福康安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之后,乾隆帝下令在海峡两岸竖立一对"孪生御碑"。台南的乾隆御碑基本保持了历史风貌,南普陀的御碑已非原貌,其历史变迁的细节鲜为人知。现借重修《南普陀寺志》之机,编纂者试图探寻该御碑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圣谕碑,高210、宽101、厚18.5厘米,部分字迹略有剥蚀。1934年从四川省广汉县城郊一家农民茅屋的墙壁中发现。现存广汉公园。碑面四周刻饰龙纹;上部分刻楷书"圣谕"二大字,复绕以龙纹;下部分有文字三行;"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大顺二年二月  相似文献   

16.
长兴孔庙保存有明世宗朱厚!(1522—1566在位)亲撰的《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碑》《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记碑》及《圣谕碑》,三碑反映了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这一重大事件,三碑背后有着"大礼议"、明世宗礼制改革等复杂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
此碑于1954年10月,出土于长安东乡郭家滩(现划归西安市区),今存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碑额高、宽0.8、碑身高1.64、中宽0.84米。碑额三行,行四字,篆书曰:"大唐内给事上柱国李君之碑。"文共三十三行,行五十八字,正书。兹录如下:大唐故上柱国内给事李君之碑,(空三字)会昌寺释善威制文,(空二字)河东闻喜裴守真  相似文献   

18.
李晟碑释疑     
由名相裴度撰文、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唐代名将李晟神道碑,被誉为“三绝碑”,因此,自古以来的金石学家对其大都有所评述鉴赏,且多具精见。但也无可否认,时至今日仍存在着疑而未断、议而不决的问题,故有必要对其再作考释。本文仅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试呈管见,以求教时贤。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耀县博物馆所藏魏文朗造像碑,为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所作,因其成于太武帝灭佛之前的北朝初期,而格外引人注目.更因融合佛教与道教于一碑,乃目前所知此类造像碑中最早者,并与北朝新天师道首领寇谦之创立道教尊神形象同为一年,从而堪称国中一绝.  相似文献   

20.
“元赵垠祖墓碑”宜称“元赵府君墓碑”唐德明,左启《四川文物》1994年1期所刊《三台新发现的元赵垠祖墓碑》,对该碑的艺术价值考究颇为深入,读之获益不浅。但将“赵垠”作“赵垠祖”,以及把“祖考”、“祖妣”等同为“考”、“妣”,笔者不能苟同。为便于说明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