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具有影响的灭佛事件。分别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这几次灭佛事件均首先发生在当时北方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而地处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东距长安仅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历程中,曾多次发生毁佛、灭佛事件,佛教徒一般称之为“法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次灭佛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其中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周武帝灭佛,而导致这场法难的关键人物就是卫元嵩。 卫元嵩是益州成都人,祖籍河东(今山西一带),因做官而迁徙成都。梁朝末年,卫元嵩出家为僧,师从亡名法师。虽身处佛门,但他善于结交权贵,爱出风头,为人聪颖,学问颇杂,史载其“通术数及 纬之学,明历数阴阳,能赋诗造像”。他非常羡慕名士,特别是当时著名的…  相似文献   

3.
他维宏 《丝绸之路》2014,(12):35-36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毁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中西秦时期所开凿的洞窟却保存完好,至今还未发现有被破坏的痕迹。此中原因,史语不详,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4.
李加东智 《攀登》2013,(6):84-88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灭佛运动是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一场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灭佛运动的失败固然有其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但作为这场变革运动的推动者和领导者,达磨个人意志与策略以及时机的选择同样在灭佛运动失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尝试把达磨灭佛运动置于现代政治学关于变革运动的理论视野下,通过与赤松德赞兴佛事件进行对比,从改革者的意志、策略、时机等微观层面对灭佛失败原因进行了新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北周时期莫高窟第428窟供养人画像的重绘,以及众多僧侣供养人的出现入手,通过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外原因的深入分析,探讨周武灭佛和敦煌北周石窟营造、壁画题材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屹 《敦煌学辑刊》2018,(2):166-177
在诸种佛灭年代论中,佛灭在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的说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按照传统的看法,这种说法似乎在北魏正光元年(520)的一次佛道论争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但是近来随着学者们对相关史料的复核,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此文在相关研究的启发下,结合道教方面关于老子出关和降诞时间的变化,认为穆王五十二年佛灭说应该迟至唐初才正式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7.
在诸种佛灭年代论中,佛灭在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的说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按照传统的看法,这种说法似乎在北魏正光元年(520)的一次佛道论争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但是近来随着学者们对相关史料的复核,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此文在相关研究的启发下,结合道教方面关于老子出关和降诞时间的变化,认为穆王五十二年佛灭说应该迟至唐初才正式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8.
<正>北周在中国历史上处于特殊阶段,它上承北朝而下启隋唐,是中国史上的重要一环。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上它也依然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然而由于北周历史短暂,其间更遭武帝灭佛之厄等原因造成相关资料缺乏,佛教造像资料亦相对较少。再者,佛教美术研究的从业门槛较高,它对研究者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需具备佛教、美术、考古、历史等多学科知识背景,更兼北周特殊的境况,故学界对北周佛教美术涉足较少,造成该领域研究的薄弱。就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佛像的诞生,需要回顾没有佛像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印度美术史上称为古代初期,相当于佛教美术的最初阶段,大体上是从释迦牟尼佛灭度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几乎大部分是佛教内容,其特征是没有佛像。关于释迦佛灭度的年代,说法不一,这里采用通俗的说法,即公元前480年前后。八塔的建立释迦佛在世时,佛教造像不详。释迦佛灭度后,佛教造像以建造八塔为开端。据早期佛教经典记载,释迦佛灭度后,笃信佛法的八国国王均分舍利,分别在其国内各造一塔。佛塔是用砖或石块砌成,形状像馒头或者覆钵,顶置一箱形平台,台上设伞盖(九…  相似文献   

10.
1980年7月30日,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所刻的摩崖祝文(以下简称《祝文》)。它是现在所知龙江西部最早的刻石,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以下略言数端。  相似文献   

11.
赵旭峰 《丝绸之路》2010,(10):15-16
天梯山石窟系北凉王沮渠蒙逊首创,其开凿原因除蒙逊家族信奉佛教、推崇佛教的文化传承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佛教东传以后,佛教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与统治手段。在北凉王兴佛敬佛的过程中,一度产生过灭佛毁庙事件,其中原因与蒙逊本人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不灭火种时下,对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具体起始于哪年还有不同的看法。起因在于对律藏上路弘传起始时间的不确定。梳理藏史可见,"朗达玛"的灭佛行动,其实并未在西藏大地上持续多久——他仅在位五年,前一年还非常崇敬佛教。在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之后,吐蕃的灭佛行动实际上就已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3.
对麦积山石窟133窟造像碑的入藏年代,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洞窟内部墨书题记内容的认识和解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这个问题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是在北周武帝灭佛时期僧人们为了保护这些造像碑而放置在高层洞窟中的.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3,(6):76-76
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 索南才让在2003年第五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吐蕃佛教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章,对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进行了研究。 文章说,顿渐之诤又称拉萨僧诤、桑耶寺僧诤或印汉僧人辩论。其背景是当时印度和内地唐朝都有僧人前来传法,而吐蕃则采取了兼收并包的政策。引发辩沦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修炼成佛的方法,是顿悟还是渐悟,事实上其中隐藏了十分复杂的矛盾。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提出了信仰说、政治斗争说、显密说,大小乘佛教之争说等等,藏族史籍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文章认为,这次辩论不是简单的两种思想和两种文化的对立,其中深藏着  相似文献   

15.
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北凉国主沮渠牧犍率众东迁,从《故凉州武威太守沮渠愍之墓志》、《隋伊穆及妻沮渠氏墓志》和《奉先观老君像碑》可知,中原沮渠氏后裔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且仍以"泸水沮渠"自居。其中,沮渠愍为沮渠蒙逊世子沮渠菩提后代。沮渠后裔居住地以洛阳为主。442年沮渠无讳西迁至吐鲁番建立高昌北凉政权,后被柔然所灭,北凉王族沮渠氏变为平民融入到西域多民族社会中。  相似文献   

16.
"飞天"即飞翔的天神,在印度并不存在"飞天"这个专用语。龟兹石窟中的飞天,大多画在特定佛传故事的情节之中,如帝释窟禅定、佛的涅槃等,尤其是灭度之佛上空的飞天形象,不乏精美、恢宏的作品。龟兹的飞天造像展示了与印度、希腊诸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陕西耀县近两年来对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进行了维修,并将其所属范围内的八十三通北魏以来造象碑石,于1972年8月从县城内搬迁到药王山石刻聚集处,与山上其它所有石刻集中在一起,加强保护管理。搬迁到药王山的造象碑石,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作品。其中有年代可考的六十余通。这批碑石是耀县人民与文物爱好者从清朝光绪末年就开始搜集的。大家从县城周围的寺庙、村堡、河滩发现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碑,便逐渐移置到县城内集存起来,曾命名为"耀县碑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断遭到破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县文化馆建立碑廊二十四间,将原碑石移入廊内陈列。耀县造象碑石虽然其内容反映了浓厚的迷信思想,但它是有名的北朝佛教艺术品。如北魏始光元年"魏文朗造象碑",为魏太武帝灭佛前的遗物,是研究当时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又如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造象碑",由于雕法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  相似文献   

18.
北魏(386—534)是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国北方长达149年,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链条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秦汉与隋唐两个文化高峰期 北魏正处于这两个文化高峰期的低谷.魏晋南北朝经历了长达400余年的分裂和战争,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断裂和毁灭,而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得以延续和发展,其中北魏政权做出了不可混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朱学文 《文博》2014,(3):20-24
结合考古资料,通过对秦与巴蜀漆器的比较研究及巴蜀地区出土秦漆器的特征分析、原因探究,进一步表明,秦灭巴蜀之前,秦与巴蜀漆器分别在受周与楚漆器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漆器艺术风格。秦灭巴蜀之后,随着秦在巴蜀地区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推行实施,漆器手工业通过共融提升、创新发展,逐渐由分散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20.
弥勒崇拜与乐山大佛的建造干树德乐山大佛是在隋唐时期弥勒崇拜盛行的历史背景中建造的。弥勒系印度大乘佛教兴起时期产生的“未来佛”。据《弥勒上生经》载: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释迦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成了候补佛。《弥勒下生经》则载:当释迦死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