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确有玄奘这个人,但他的人生经历与《西游记》中的玄奘(即唐僧)有明显的不同。玄奘在印度生活学习了十四年,得到了很多印度高僧的指点,因此,他的佛教思想很接近于印度佛学。而很多佛教流派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都作了相当的改变,以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因此与印度佛教有较大的不同。他克服种种困难,去印度取经,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佛教的发展、对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山西之最     
《沧桑》1994,(1)
最早去印度取经的人 中国僧人中最早去印度取经的是法显。法显是东晋高僧,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临汾人。法显到印度取经的时间,比唐僧(玄奘)西域取经早200多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亚洲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西藏等地方与南亚国家山水相依,互为近邻。中国与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东汉明帝时,印度高僧来中国传经,并在河南洛阳兴建了白马寺;南北朝时期,印度另一位高僧达摩也来到中国传授佛法,开创少林寺;唐太宗时期,中国僧人玄奘赴天竺(古印度)学习求取佛经等。  相似文献   

4.
大唐玄奘印度求佛学法,引得长安佛光一片,佛教一时成为中国最吸引朝鲜半岛和日本岛的先进文化的典范。于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上的求佛学法之人,纷纷跨海进入中国学习。更有胆识过人之士,学习玄奘西行印度求取真经的样子,毅然从中国出发,西航印度,在海上连缀出一条朝鲜至中国、日本至中国、中国至印度的学佛求法的海上航路。这类学佛求法的航路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5.
玄奘(600-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是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他的弟子慧立、彦惊还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记叙了他的一生,其中述及玄奘游历印度等地的情况,堪为《大唐西域记》的补充。唐玄奘从长安西行取经,到达凉州的情况在《大唐大慈恩三藏法师传》及武威近年考古发现的碑刻中曾有记述和记载,下面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6.
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印交通史上,提到唐僧玄奘的名字,可以说无人不知,但是提到王玄策,知道者却甚寥寥。其实,他们是唐朝前期同时代人,两人有很多共同点:如都到过印度,都游历过五天竺诸国,归唐后都著书写了关于西行的见闻。所不同者,玄奘是作为佛教徒到西国取经的,而王玄策是作为唐王朝的使节赴印度进行外交活动的;玄奘仅到印度去过一次,王玄策却奉使多次;玄奘沿循前代就有的丝绸之路的南北道往返,王玄策却另辟捷径,开拓了从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线,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我们说,王玄策在中印交通史上的地位,并不亚于玄奘,甚至,从某些方面讲,更远远超过了后者。  相似文献   

7.
霍巍 《中国西藏》2009,(4):64-75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两个亚洲国家,有着两干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造纸技术曾传入印度,而印度的茶叶、棉花、制糖术也很早便传入中国。尤其是佛教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求法取经的故事被明代人吴承恩改编成小说《西游记》之后,天竺——古代印度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西天”,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李元 《文物世界》2010,(6):13-16,8
<正>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大量的外来僧人在中国翻译经典,讲解佛教;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也远赴印度  相似文献   

9.
瓦拉纳西,印度教徒心中的“圣地”。当年,唐朝高僧玄奘历尽艰险赴天竺取经,要到的“极乐西天”就是这座城市。虽然随着岁月的变迁,印度教取代佛教成为印度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但瓦拉纳西的地位并没有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0.
豫川 《中国西藏》2014,(3):28-31
因明是佛教五明之一,起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因明”这一词语首先出现于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中,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求法时,曾运用因明多次破斥外来论师的邪见,名震天竺。他回国后,创立了唯识宗,大大推动了中国因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玄奘译经活动述论张德宗玄奘,俗姓陈氏,洛州郾师人。玄奘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伟大贡献,简而言之,一是创立了唯识宗,二是译经活动。本文拟对玄奘译经活动的内容、特点、意义等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尚希指正。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开始。相传...  相似文献   

12.
彭国坤 《丝绸之路》2014,(14):46-47
本文以《大唐西域记》有关玄奘到达、停留、离开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记载作为样本,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查了玄奘对古印度的报道框架及其特点,并分析了形成这种框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陈旭  陈旭 《中华遗产》2007,(1):56-83
玄奘与大唐,一个是中国最杰出的佛教人士,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两者之间的恩怨情怀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玄奘的一生,对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事实上,正是大唐雄风和长安城,才成就了玄奘的世界声誉,而玄奘也最终影响了一个帝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对外国的游览和了解,可推溯到一千多年前.其实,从客观上讲,唐僧到西天取经,也带有旅行的成份.因而,史书《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或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别传》和小说《西游记》,亦可看作是海外游记专著之始.《西域记》是由唐释玄奘(602—664)口述,释辩机编的,共计十二卷.唐释玄奘是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辩机为道岳法师弟子,曾参与玄奘译经,后被腰斩.书成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以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求法亲历和闻见的138个城邦、地区、国家为目,记其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情况,共12万余字.范围西抵今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北至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东迄中南半岛和印度西亚一带.此书既是研究佛教、中国新疆和中亚、南亚社会历史与中西交通的珍贵文献,也是窥见各国名胜古迹、风光风物、民俗风情的开山之作.书中所记阿耆(焉耆)、屈支(库车)和波谜罗川(泊米尔)、恒逻斯城(江布尔)等,多为史传所未载,有裨于唐西北民族与地理的研究.而且对摩揭陀国事叙述特详,尤为治印度史所必不可缺.现代学者对印度王舍城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  相似文献   

15.
李翎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4):40-53,159,160
西安兴教寺所存玄奘石刻像与日本现存无名氏画玄奘像,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超出了图像本身。作者认为,这一源于早期行脚僧图像的出现,是由于玄奘西行求法的成功,刺激了社会民众对行脚僧的认同,加之西来传法僧的大量涌现,于是在唐末、尤其是在宋代,出现了一批行脚僧图像,并由初时的胡僧梵相,变为汉僧模样,进而附会到玄奘的图像创作上。而在日本所存著名的"玄奘画像",事实上可能是一个具密教性质的僧人图像。作者试图通过有关这一图像的文献解读,全面分析该图像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6.
《山茶》2011,(4):206-206
印度是佛陀的故乡。虽然13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本土几乎完全湮灭.但在每一个佛教朝圣者心中,那里始终是世界中心、精神家园和故里。自佛教诞生起,朝圣者们便不断地“回NEP度”,重走先师足迹,开启自我心智。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天竺朝圣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玄奘的行走把中国人的坚韧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著名国学专家、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告诉我,他的许多成就的取得就是深受玄奘精神的影响。那么什么是玄奘精神?冯其庸先生从玄奘那里究竟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玄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佛学家、法相宗的创宗人。他毕生为求法取经和译著佛经而耗尽心血,圆寂后葬于长安。后来,迭因变故,其顶骨播迁中外,致使出现多处玄奘骨塔的奇特现象。对于玄奘顶骨的播迁过程,前人曾有记载,近年来亦常见文章述说,然而有的仅及片断,有的失之太略,有的颇多误传,有的相互矛盾。如《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在介绍玄奘顶骨由西安播迁于外时说:“后黄巢乱起,或奉其灵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国间,塔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逝世并安葬在中国已经400多年了。他生前曾3次来过南京,并在南京买房购屋,广交朋友。如今,南京还留有他的故居和他所制作的世界地图。融入中学第一人,堪与玄奘相媲美中国人首次走出国门,到西方去取经,当推玄奘。而外国人到中国来传教,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并有大成者则为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堪与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相比,除了主观动机以外,  相似文献   

20.
2005年8月15日.我随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等19人.远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参加了隆重的”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的立碑仪式。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中国玄奘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的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