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英国、加拿大两国国家档案馆的原始史料为基础,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运输的时空为经纬,对1917年3月至1918年7月,一战中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赴法的历史进行整理研究。如对一战中英军中国劳工的运输线路、承运情况所遇到的困难做了详尽的解析;介绍了中国劳工在威廉角与皮特洼劳工滞留营地、中国劳工的秘密过境与加拿大政府书报检察制度等情况以及英军运输中国劳工的全部过程与运输人数。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虽然仅是中国劳工援战的一个环节,但时至一战百年之际却仍属于新鲜的发掘与书写,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赵小婷 《沧桑》2014,(1):64-66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劳工立法是"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新政"的劳工立法对美国乃至世界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罗斯福"新政"的劳工立法作进一步的探讨,深入了解当时工人运动的状况,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劳工立法是"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新政"的劳工立法对美国乃至世界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罗斯福"新政"的劳工立法作进一步的探讨,深入了解当时工人运动的状况,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美国工人阶级史规划”是1981年美国劳工史教学与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几年来,该规划影响日益扩大,值得在这里介绍一下。 美国工人阶级史规划领导人赫伯特·G·格特  相似文献   

5.
刘澍 《湖南文史》2013,(12):30-31
19世纪中叶列强染指中国后,曾诱骗和拐掠大批华人出洋充当苦力,秘鲁掳获华工的情况便很有代表性。1849年,秘鲁人来到广东、福建,用种种诱人的条件招聘劳工去秘鲁干活。为表示真诚,他们还带来契约要劳工签字,只不过契约全是西班牙文。一些中国人被哄骗在契约上按了手印,而另一些人不愿远离故土,秘鲁人就采取了绑架手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拉美国家劳工立法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美是第三世界较早制定工厂法和劳工立法的地区。早在20世纪初,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起步较早的拉美国家就开始了劳工立法工作,内容涉及工时、最低工资和加班等。20世纪初期以后劳工运动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拉美劳工立法的进程。墨西哥是拉美地区最早制定综合性劳动保护法的国家。继1917年宪法确认了劳工权利后,1929年墨西哥颁布拉美地区第一部综合性的《劳工法》。墨西哥劳工法成为其他拉美国家的范例,许多国家仿照墨西哥的模式,不仅在宪法中增加了劳工权利条款,而且制定了专门的劳工法。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工业化的同时,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也日趋激烈。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和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马克思及其领导的第一国际在欧美各国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旨在寻求工人阶级彻底解放的劳工运动。但是,第一国际在美国的组织活动却因为明显的水土不服而归于失败,以"劳联"为代表的"纯粹而简单"的工会主义成为美国劳工运动的主流,弥漫于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中产阶级情结构成"美国例外论"的社会基础。不过,如果我们从长时段比较美国与欧洲工人阶级经济状况与政治地位的变化就不难发现,尽管刻意淡化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龚帕斯路线因其关注短期利益和实用目标,而获得有组织劳工的广泛支持,却无益于工人阶级整体利益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迫害致死中国劳工近千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日本从1931至1945年的14年的侵华战争期问,在东北和华北为修筑众多的军事工程和办厂开矿,大量奴役中国劳工,其总数达到3700万人。在这些军事工程和厂矿中,中国劳工惨遭虐待.被迫害致死者近千万人。这些被奴役和迫害致死的劳工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从加害者那里讨回公道。现在.包括二战期问美国战俘在内的更多的受害者加入了对日索赔的行列。日本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付的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9.
蔡萌 《世界历史》2020,(1):141-154,I0007
在20世纪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概念的内涵被多次重构。旧劳工史家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把“阶级”视为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60到80年代美国的新劳工史家在社会史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究阶级。他们反对“阶级”的结构化定义,重视工人自身在“阶级”形成中的能动性,但是,这种“社会转向”也让阶级研究变得碎片化。90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们把种族、性别等分析范畴嵌入劳工史研究,从而解构了“阶级”概念的确定性,将其变为一个不稳定的、模糊不清的“社会和话语构造物”。随着“阶级”概念被多次重构,其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在劳工史中的重要性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一、美国排华是其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19世纪中叶,美国出于开发太平洋沿岸的需要,开始到中国招募劳工,以从事开矿、筑路、农田垦殖及捕取鱼类等项工作。这些中国劳工被称为华工。华工初来之际,因其勤劳和善良,曾受到太平洋沿岸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因而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均采取鼓励华工来美政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中规定,两国人民“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便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据美国官方统计,1851—1861年,入境华  相似文献   

11.
1947年8月,第六届国际劳工统计专家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派社会部统计长汪龙出席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员出席此类会议。汪龙回国后详细汇报了本次会议的情况,回顾了前五次会议概况,并对当时我国劳工统计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战时期,美国联邦政府针对战时劳工住房问题实施了两项短时期、小规模的住房建设计划。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战后期的劳工住房矛盾,迈出了联邦干预住房市场、建设公共住房的第一步,具有显著的开创性政策特征,应该视为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起点。但受战时应急计划性质的局限,该计划既无法彻底解决近百年积累下来的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也未能使政府在一战时期就认识到针对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公共住房政策长期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亚洲移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建国初期 ,在东海岸的建设告一段落和西部开发开始之时 ,亚洲人即被作为劳工引入美国社会 ,他们在种植园劳动、修筑铁路、开垦荒地 ,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不幸的是 ,由于文化和种族的差异又使这些亚洲移民饱受了无尽的劫难。他们被隔绝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 ,不允许他们的亲人移居美国与之团聚 ,他们每天从事的是社会最下层的苦力工作。可想而知 ,早期的亚洲移民在美国的生活是极痛苦的。 1 96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移民法 ,亚洲移民的情况才有所改变。根据移民法 ,新的亚洲移民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或者以难民的身份移入美国 ,…  相似文献   

14.
东西     
《南方人物周刊》2014,(16):15-15
崛起的中国劳工力量 当周志刚加入沃尔玛在湖南省常德市的分店时,他充满自豪地穿上了这家美国零售集团的红色夹克。但自从这家分店今年3月关闭以来,他就没有再穿过这件夹克,当时他和其他70名员工为争取更好的遣散待遇参与了抗议活动。  相似文献   

15.
张龙平 《史学集刊》2023,(5):131-14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为保护劳工权益而生,最初将工作重心放在欧洲,对其他区域关注不足。在亚洲代表的倡议下,召开亚洲劳工大会、解决亚洲劳工特殊问题被提上国际劳工组织的议程。日本和印度较早地主导了亚洲劳工大会的相关议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方面积极参与其中,但因各国政府态度不一和中日关系紧张,相关议程进展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亚洲秩序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开始谋求主导亚洲劳工会议,为此与印度之间曾发生短暂的举办权之争。作为妥协的结果,1947年印度顺利举办亚洲劳工预备会议,而拟于中国召开的正式会议却因国共内战而流产。亚洲劳工大会的具体筹备过程体现了亚洲劳工大会与劳工权益、亚洲秩序和国共政争的复杂关系,被赋予了超越劳工议题之外的意涵,显示了劳工权益保护背后所牵涉的国际秩序与国内政治角力。  相似文献   

16.
周钢 《史学月刊》2013,(2):74-96
美国历史上的牛仔罢工发生在1880年代。在社会转型时期和牧场组织转型时期,牛仔比工矿企业的其他劳工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在劳资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牛仔为了改变自身每况愈下的状况,便举行了两次罢工。罢工的牛仔仅仅提出了工资和改善伙食等方面的要求,甚至连缩短工时也未涉及。牧场主联合破坏了牛仔罢工。两次牛仔罢工在美国劳工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赵小兰,美国前劳工部长,现任木兰教育基金会主席。该基金会以赵小兰母亲朱木兰之名创建,为非营利性教育基金会。赵为美籍华人,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北,祖籍上海嘉定。1961年随父母移居美国。1975年毕业于曼荷莲女子学院,以四年全A的优异成绩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其父赵锡成主持的福茂船运公司工作了两年。1979年获哈佛大学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期,劳工联盟和产业工人联合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工会。1955年,二者合并为劳联—产联,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合并后的劳联—产联实现了组织上的统一,但其领导人乔治·米尼和沃尔特·鲁瑟在对华问题上立场不一。保守派代表米尼持坚定反共的立场,是工会中的多数派;鲁瑟比较务实灵活,呼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他并不认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工会中的少数派。尽管劳联—产联内部存在分歧,但在冷战背景下,反苏反共是美国的政治生态,劳联—产联及其代表的部分美国劳工出于自身利益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基本与美国政府对外政策保持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二人之间并没有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9.
何天义 《民国档案》1998,(1):97-10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强掳中国、朝鲜和美国等同盟国的战俘和人民到日本做苦役。其中强掳中国战俘劳工达4万人。因为种种原因,这一问题在当时没有进行认真追究。在二战胜利51周年后,仍然是一个战后遗留问题。当受害的战俘劳工通过不同途径向日本方面交涉时,日本政府和企业却相互推诿,不肯承担责任。那么到底谁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呢?本文想通过日本强掳中国战俘劳工的具体事实,简要分析一下日本政府、军队、企业及日伪劳工组织的具体责任,以促使此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论文聚焦于国内学者较为忽视的1882年3月美国国会排华立法讨论的经过,依据留存的美国国会辩论记录和当时的报纸记录,归纳并分析了当年美国排华立法辩论的历史情境。认为美国国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排华立法,即对华人人口的恐惧问题、种族和不可同化问题、华工薪资过廉伤害劳工利益问题。但真正导致排华立法通过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当时两党的政治均势和劳工利益团体的积极游说。为了争取工人选票,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赞成排华。相对于排华态度坚定的民主党来说,利害关系较弱的共和党的积极参与,为排华法案的通过加大了砝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