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评弹是通向苏州古城的一条小巷,穿过这一条小巷,能看到一个美好的苏州;评弹是一条流淌的河,而书场和茶楼就是这一条河流之上的一个码头或者港湾,我们于此细细感怀琵琶和弦子编织起的岁月。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的苏州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演出书目众多,艺术流派纷呈.名家响档辈出。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曾掀起过欣赏苏州评弹艺术的热潮,近年来又正在逐步复苏中。上世纪40年代以来.苏州评弹艺人闯荡书坛的趣闻轶事,也成为广大评弹艺术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主要流传于我国吴方言区域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苏州评弹在海外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吴侬软语作为人类问候外星人的66种语言中最后一缕声音载入航天器被送上了太空。苏州评弹,是江南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郭依蕊 《神州》2014,(18):178-179
上海民营广播电台在评弹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评弹是一门说唱型的表演艺术,在进入广播平台后,广播对评弹进行了全新的商业化包装,改变了其原有的传播模式和传受者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苏州评弹(以下简称“评弹”),是风雅优美的江南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流传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吴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滋养,孕育了评弹雅致、细腻的文化品性、艺术风格和美学格调。评弹之“雅”,是风雅、文雅、优雅之“雅”,亦是雅中融俗、俗中见雅之“雅”。评弹雅俗共赏、文野并存的文化品格,源于吴文化趋于世俗化、世情化、人性化、人情味的特色传统;而评弹之“细”,更得益于其数百年的深厚文学底蕴。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学、音乐相互交融,构成了评弹这一融“说、噱、  相似文献   

7.
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6,(6):38-47
从前,苏州似乎就是陆文夫笔下的那个老苏州。她是山塘街上离家只相隔两三米的茶馆,每天坐在窗前读书,不时抬眼望望,看那些茶瘾很深的老茶客,着迷于里面的人生百图; 她也是苏州人屋后那个地地道道的、只卖酒不卖热菜的酒铺,充其量只有一点豆腐干、辣白菜、焐酥豆、花生米之类的供人下酒,每个喝酒的人都在讲话,因为酒客们喜欢这种一片轰鸣的气氛; 她还是秋天无数深巷里伴着桂花的香气传出的琵琶声,读书到深夜时, 总是听见刚从书场里回来的人,一边谈论着演员的得失,一边吃着小馄饨……而今,苏州摇身变成了新苏州,老苏州还在,只是一不小心地遇到了新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曹雪芹对苏州情有独钟,苏州的风物人情常常流露在字里行间,诸如苏州女子、唐伯虎的艺术、昆曲家班和苏州评弹、苏绣台屏、贡品花露、泥塑捏像等,这些苏州文化元素成为读者体验《红楼梦》的视角之一,既是曹雪芹与苏州交集的记忆闪回,也是他为《红楼梦》营造出的苏州蜃景。不管是“实录其事”的创作原型,还是“假拟妄称”的精神寄托,是辛酸的经历演化为梦幻的故事,还是荒唐的文字反映出本质的真实,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表达,也是我们对《红楼梦》无法挥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正苏州评弹学校成立于1962年,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建议创办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陈云同志亲选校址,亲题校牌,亲任名誉校长,亲自制订"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校训。2010年9月搬迁至现在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设施完备,古韵今风,是中国评弹艺术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艺术创作、非遗传承的中心,全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学校2001年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办学点,2008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是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一1985年春,上海评弹团张如君、刘韵若夫妇和赵开生等演员到北京中央电台录音。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陈云获悉后,特派警卫局牟信之局长专程携带中南海的大生梨前往看望他们。张、刘夫妇也把他们刚创作的中篇评弹《说书先生》上下集的说明书,拜托牟局长转交陈云。  相似文献   

11.
苏州依水而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此,苏州的老弄堂,也无不例外地成为了苏州流水生活中的一个依附或停顿。同时,这也注定了苏州的老弄堂,要比江南其他城市的老弄堂多了一份如水一样的轻柔与舒缓。所谓性格决定生活方式,正是苏州老弄堂那份与生俱来的舒缓,才孕育出了姑苏城的悠闲、恬静的生活节奏及苏州人精细、柔和、淡雅的处世之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苏绣之精致、园林之幽雅、评弹之细腻、昆曲之柔美、檀扇之轻盈;才有了花乌风月、倜傥细腻,柔情与蜜意相融的"天堂",才有了亭、园、塔、桥所相映而成的那份画意诗情以及寒山寺久久回荡的钟声。如果说姑苏城的慢调性格是由流水萦绕而成的话,那么一条条掩映在小桥流水中的姑苏老弄堂,便是慢调苏州的一个被浓缩了的城市表情。  相似文献   

12.
《山茶》2009,(10):58-95
【粉彩花鸟扁壶】清雍正 高29.3厘米 这件扁壶以温和的粉彩、写实的画法,注重表现花卉的颜色盈泽和阴阳向背以及飞鸟羽翎的质感和色彩变化,整幅画面有点儿像苏州评弹,浅吟低唱,余音绕梁,非常优美;并以花枝上的两只白头翁,表达了“白头富贵”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当我坐上火车回望苏州时,心里突然冒出个问号。这就是苏州吗?苏州该是一个古典的回忆。该是青楼、砖塔、瓦屋,该是小桥、流水、人家,该是古树、窄径、荷花,该是仄巷、石弄、绿茶。苏州在外地人眼里是石拱桥,月亮门。乌篷船,小折扇,字画与瓷器,越剧与评弹,“南朝三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吴侬软语的叫卖声。船桨击水的啪啪声……可脑海的底片总难与眼前的水泥森林叠合在一起。乘大轿车直奔苏州时,心情是急切的。聚精会神地盯着窗外,寻找梦中的苏州。展现在眼前的是宽阔的大马路,是雄伟的楼宇,是五颜六色的广告牌,是一…  相似文献   

14.
7月5日由国家文化部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昆山曲韵)、第三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山大戏院开幕。6日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在宁开幕,会议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科技工作的具体目标,表彰了南京大学等21所科技工作先进高校。8日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和省政府联合举办的“2006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苏州)暨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在苏州市召开。  相似文献   

15.
苏州行记     
正2015年11月,入冬后的日子,应邀参加苏大办的"东吴论坛"。苏州无机场,只得经转上海,故行程在班机上度过。票上到达地写为上海,然只是从空中飞过而已。航程2个多小时,带了本描写巴黎的书——贝纳德·马尔尚聚焦19—20世纪巴黎城市变迁的实与虚,分析由人口膨胀到"公社"血腥的历史过程及左拉、雨果等作家展示的意象重叠。匆阅一遍,联想良多,航距与思绪交错间,不觉就到了驶往苏州的车上。可谓做客东吴  相似文献   

16.
《旅游纵览》2013,(8):3-4
M50创意园区上海M50创意园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苏州河穿越了上海的繁华和喧嚣,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化。M50创意园就在这条S状的苏州河的最曲处,远离城市的嘈杂。相关阅读:漫游苏州河畔M50创意园区攻略M50创意园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的周氏家庭企业——信和纱厂。解放后更名为信和棉纺厂、上海第十二毛纺  相似文献   

17.
<正>“小辰光常常跟着大人挤进书场,听马和富说书唱道情,他把水泊梁山那些好汉说道得活灵活现……”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们每每回想起那段乡村书场岁月,总是有着些激动,津津乐道里总是提到那位叫马和富的说唱先生!民间艺术家马和富,江苏省溧阳市上黄镇白塔村人,生于清末1905年。在他的书场生涯里,以道情、评书、三跳等文体说唱艺术形式,生动演绎了古今趣事、  相似文献   

18.
1935年到1937年之间,我在苏州做新闻工作;1947年到1948年之间,我又在苏州做过一个时期新闻工作。相隔10年,一在抗战之前,一在抗战之后,但到现在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就现在的回忆,写下一点当时的情形,以响应征集文史资料的号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论历史,苏州要比上海早得多了。上海的兴起和南京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首都,这使得苏州相形见绌,她逐渐成为内地的一个中等城市。但是无论如何,她仍不失为江南的文化中心,闪耀着她特有的光辉。在抗战以前,除了上海、南京之外,在京沪线上,苏州的新闻事业也比较发达。1935年时,当时苏州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9.
推陈出新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重要方针。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陈云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推陈出新的角度,对评弹艺术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构成了其独特的文艺观,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陈云的指导意见对于评弹书目的整旧与创新、评弹艺术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文艺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经甫,原名胡宗权,笔名胡烈,广东三水人。其父胡松圃因不满于旧式家庭,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便“闯荡江湖”,到外地谋生,先后在厦门、上海、苏州等地任教。1896年,胡经甫出生于上海,次年其父任苏州省立高等学堂英文总教习,全家迁到苏州,胡经甫便在苏州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