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谦 《文史博览》2005,(3):28-31
石瑛为湖北“三怪”、“三杰”之一,国民党元老,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其抬灵柩的八名中执委之一。他秉性刚直,两袖清风,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  相似文献   

2.
1971年11月27日,我国地质科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翁文灏逝世了。他在地质学学术上的排名,不亚于众所周知的李四光。 然而他还有一个显赫的头衔:国民党“行宪”后的第一任行政院长,他组织了国民党政府的第一届“行宪内阁”。为此,曾被毛泽东宣布为第十二名“战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称其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我们对国民党军政人员,有没有“爱国心”的判定,往往以是否愿意“回归祖国”作标准,而翁文灏,恰恰是在1951年费尽周折,趁着夜幕飞抵广州的。  相似文献   

3.
有着“儒将”之称的国民党著名将领朱怀冰先生,是国民党的军事权威之一,所著《孙子十三篇阵中笺释》为国民党军的指定教材。曾任国民党第九十七军军长、第五战区参谋长、湖北省主席、台湾省第一任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是台湾军政界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其幼子朱邦复先生是著名的华人科学家,生平极富传奇色彩。他早年毕业于台湾台中农学院农  相似文献   

4.
陈红民 《安徽史学》2003,28(6):34-40
“新国民党”是1930年代初期胡汉民等人在国民党内建立的以“抗日”、“反蒋”、“剿共”为主张的政治团体。本作已以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为基本史料,对“新国民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为系列论之一。它重点探讨“新国民党”在北方的活动,内容包括:“新国民党”在北方的主要成员及其以天津为中心的基本活动;地方实力派(冯玉祥、方振武等)与“新国民党”的关系;并对北方“新国民党”活动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邓文仪(1905—1998),湖南醴陵人,号雪冰,国民党陆军中将,国民党军事特务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中华复兴社”的“十三太保”之一。  相似文献   

6.
没有他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早日成功;没有他就没有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迅速崛起;他是20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孙中山称他为“二兄”、“中华第一奇人”;毛泽东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他就是“民国奇人”张静江。  相似文献   

7.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其时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容共”还是“联共”,都难以单独完整表述该时期国共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1925年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的初始形式在发生改变,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渐少,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国民党“容共”,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8.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反帝运动随之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南方各省)蓬勃展开。安徽地处长江中游,是北洋政府统治的前沿阵地,也是广东革命政府势力积极发展的地区之一。由于国共两党的著名领导人陈独秀、柏文蔚等均来自安徽并在皖省有相当的影响,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段祺瑞也是安徽人,这就使得安徽的政治情势更为复杂。国民党“一大”决定,安徽的党务工作由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负责。由于上海执行部为国民党右派(即后来的“西山会议派”)所把持,他们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服从共产国际命令,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因跨党造成党籍交叉,部分党员出现了身份认同问题。为避免发生群体性认同危机,中共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坚持独立性原则,在国民党内从事党团活动;国民党反制性地对中共实施“党内”约束,其右派则极力破坏国共合作,两党矛盾日渐激化。中共曾多次提出退出国民党,遭到共产国际严拒。国共合作虽曾促进国民革命及中共力量的发展,但“党内合作”这一合作方式包含的政治逻辑矛盾,也给国民党提供了“分共”口实。两党关系最终破裂,国民党“右派”对革命的背叛固属重要原因,共产国际包含矛盾的政治决策,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在全 《近代史研究》2012,(1):50-62,160
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因时势变化而变化,其司法思想也因而变动不居。党权政治学说引入后,晚年孙中山完成了从“主权在民”到“主权在党”、从“天赋人权”到“革命民权”的思想转变。与此相适应,孙中山认为,在革命时期,作为治权之一的司法权要掌控于国民党手中,而非超越党派政治。实践中,孙中山努力探索司法“国民党化”之道,但囿于国民党党势、党力之不足等原因,国民党掌控司法的很多举措不免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1.
柯云 《文史精华》2002,(10):40-41
因为文史工作关系,笔者与原湖南国民党“中统”特务组长刘俊德交往颇多,从闲谈中得知刘老与沈醉虽各属一“统”,但因是老乡,私人交情较深,他俩在特赦后,相互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沈醉意欲用毒药毒死毛人凤就是其中之一。刘老是慈利县第一届政协委员,现为湘西近现代文史资料撰稿员。  相似文献   

12.
1924年1月20日——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宣告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接纳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国民党“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成功,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烈钧“目击时艰,如芒刺背”,慨然主张和要求国民党政府“开放政权”。李烈钧是国民党元老之一,他此时虽被排挤于“中枢”之外,但在国民党内仍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对“开放政权”加以系统考察和剖析,不仅为正确评价李烈钧所必需,对研究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态度也不无必要。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的败军之将,殃及眷属1949年1月,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已近后期。10日,被誉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时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司令、徐州“剿总”副司令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被人民解放军所俘虏。新中国成立后,杜聿明与另外42名被俘的国民党军高级军官被宣布为战犯,一同被送进  相似文献   

15.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天子门生”胡宗南由国民党第一军长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统辖三个集团军,计40多个师,拥兵45万,控制着陕、甘、宁、青各省的“国统区”,成为西北地区国民党最高统治者,世称“西北王”。他专以重兵布防数千里,把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包围封锁得密不通风。然而他屡战屡败,骇魂惊心,有如丧家之犬,从根本上讲,是历史的必然,但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党在他身边安排了一个“红色间谍””———熊向晖。熊的工作,阻止或迟滞了国民党数次攻击延安和边区的军事行动,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贡献,因此…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20日,是伟大的渡江战役50周年纪念日。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奉命强渡长江天险,一举摧毁号称“固若金汤”的国民党军千里长江防线,从而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行将结束,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在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的战斗中,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是哪一条船最先抵达长江南岸而成为“渡江第一船”的?是哪位军长率先登上南岸向党中央、毛主席报捷的?为什么真正的“第一船”没有受到任何奖励?为什么“第一船”要隐姓埋名?为什么此后又出现了多个“第一船”之说?……一、真正的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始…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顽固派与我党我军的“磨擦”由来已久,持续时间也很长。就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来说,自从一九三八年秋天以来,一直到日本投降,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里,概略地谈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所谓“磨擦”的由来,以及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后,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二九师及所属部队与之斗争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8.
距今100年前,1913年3月22日,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年仅31岁。宋教仁死于非命,国失栋梁,党损精英,社会进程顿挫,唯历史为之添页。宋公罹难之因,非仇非情非劫非乱亦非误,而是毙命于“政见”或者“党争”,  相似文献   

19.
1939年底到1940年3月,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之后,又开始策划第二次反共高潮。闻名中外的上饶集中营就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何蜀 《文史精华》2002,(4):32-39
“文革”中冤案不计其数,重庆的“一号专案”即是其中之一,冤案的炮制者对重庆市原国民党起义将领及民主人士,采取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严刑逼供等手段,炮制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反革命嫌疑案”。被冤枉的人士有的被近害致死,有的被毒打致残,最后结果竟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冤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文革”中重庆的“一号专案”》揭开了荒唐野蛮的内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