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今本地域文化研究中,人们普遍认同,比较频繁使用三个名称作为主概念:岭南、岭海、广东(粤)。在现代的条件下,对是否沿用,怎样运用和阐释几千年来的地域文化概念,学界有不少争论和思考。我认为,时代变化了,地域文化主概念需要重新反思,重新定位。但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概念,确定地域文化主概念有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它在空间范围上应该是适当地、准确地指称本地域,并且在历史上相对最具稳定性。二是概念所涉空间范围同时应是本地域完整自然生态系统的指称,三是可以涵括这一自然生态所由产生的先民的实践及其文化创造的丰富内涵,最能突出和使人联想本地  相似文献   

2.
滨海地区的古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陆地区的文化发展相比.它有其自身特点:(1)运输方便,物产丰富.文人骚客多会于此.因此,滨海地区的文化发展,一直比较领先,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滨海地区比较早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使滨海古文化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外来文化色彩.(3)滨海地区虽屡经战火洗劫,但是历代战争的焦点还是在中原地区,相对安定的生活,对文学、艺术以及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昆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建筑,是一种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信息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包含着科学、功能、情感、艺术、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价值等多元的元素。是在地理环境、气候差异及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环境综合因素下,形成的地域文化载体与外在的居住形式,也是城市聚落在形成和演变中,通过祖先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结合城市商业环境、市井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逐渐形成的一种聚居区居住生活模式,是与建造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密不可分,同时存在和生成的必然结果。也是昆明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及人文结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王振瑜 《神州》2013,(34):167-167
当今世界,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大量外来文化信息和文化产品涌入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随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潮流不可阻挡,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我们对外来文化渗透应保持足够的警惕,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结合,即研究世界各地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种文化的差异、变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表现。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如法制、政府、社团、教育、宗教、艺术等等,都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人类的群体概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民族直接脱胎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址和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中去搜寻物证、捕捉信息。学者对于民族的划分和界定有过许多研究,归纳起来,大体包括时间的(历史阶段)、空间的(地域划分)和文化的(群体自身的,如经济生活、风俗信仰、语言与心理特征)诸要素。闽族是生活于古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包括山地和岛屿)的部族名称。从时间上看,大约相当于中原夏、商王朝及周朝的战国中期以前(即先秦的上古三代);从空间上看,…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概念有很多定义,但都不否认它是一个在地球上生活的各部分人类之间的联系和交往逐渐增多的历史过程。人类在创建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的相互交往是极其自然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促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互通有无(贸易),交流生产经验(科技),争夺资源(战争)。除物质需求的驱动外,人类在天性上有探索一切奥秘、扩大认知空间,精神沟通的愿望(传教),甚至了解包括异域风土人情的好奇,  相似文献   

8.
客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在侨居国或客家华侨、归侨和侨眷在家乡建造、创造、制作和创作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既有本土文化的特色,也有外来文化的特征。凤岗客侨文化遗产,是特定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它既有一般客侨文化遗产的共性,又有凤岗特定地域的个性。它是凤岗镇客家华侨艰苦创业和爱国爱乡的见证。科学利用凤岗客侨文化遗产,对于凤岗镇打造文化强镇、促进经济转型、做好侨务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凤 《沧桑》2013,(4):40-42
葡萄从地中海沿岸起源后,沿着丝绸之路逐渐向东传播。我国自西汉引入葡萄后,随着它的广泛种植,人们对其的喜爱与日俱增,并把它作为纹饰运用到各种物品上,进而形成多样的葡萄文化。而这种葡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回馈到它的发源地,形成了文化回流。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区地标景观感知和认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城市或地区通常有其标志性人工建筑物,它体现着这个城市或地区的魅力和特征。这样的人工建筑物被称为"地标"。本研究选择北京崇文区天坛街道的金鱼池小区的老舍作品群雕作为该小区的地标,从环境感知(如颜色、造型、体积、位置等)和心理认同的角度(功能、意义和情感等的认同)考察了居民对之的接受程度。调查统计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等因素影响个体对小区地标的环境感知和心理认同程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可以解释调查组间的差异是符合逻辑的,即年长者、在本地居住时间较长者、工人对地标的接受程度高于对比组;受教育水平低的是工人,他们对地标的接受度比对比组高;性别对地标的感知和认同差别不大。本论文的结论是老舍作品群雕是金鱼池小区的地标,这一文化景观是该小区地方性的表征要素,由于它反映了小区的历史文化,所以被人们接受。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小区,加强和谐社区建设,需要社区认同。本研究的结论的应用意义是,社区认同需要有一个文化景观作为认同物,这个认同物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雕塑等不可移动的地上艺术作品。地标的明确可以促进社区的内在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及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存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形态,其中服饰就是一个最主要的方面。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门源等地区。由于地域不同,在服饰式样、色彩、制作以及穿着佩戴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石葵 《中国土族》2013,(1):34-37
民俗是一种人类群体(民族、氏族、部落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该民族的群体文化具有整体统一性,同时又有其有别于该民族其他文化形态的标志性:它既是历史的传承性——因为它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又有其时代断面的标志性;它既是民族群体风俗习惯的共性稳定体,又是容易受地域、环境、气候、交通乃至周边其他民族习俗影响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楚文化作为“长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探讨其起源和形成,首先需要解决的应当是楚文化的概念问题,即什么是楚文化?任何文化都是一个多元因素的复合体,楚文化也是 这样,它首先表现为是个历史范畴,有时间(时代),空间(地域)、人类(民族)的限定.就是说楚人,或者说楚民族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中的活动总和,构成了楚文化的实际内容,它包含了楚的社会形态、宗教哲学、语言艺术、民族精神以及物质生产等等.文化内涵是通过各种具有明显自身特色的文化要素所表现出来.研究楚文化除了要注重其历史的范畴外,还必需把握住楚文化的内涵,以及表现文化内涵的各种文化特色的要素.对以上三者进行综合考察,则是探讨和研究楚文化起源发展的最科学的方法.对楚国历史的考察是研究楚文化形成的基础,有关楚早期历史的状况,因历史文献资料极为有限,很难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  相似文献   

14.
<正>地域文化,即地方特色文化,它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地域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深入发掘地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地方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一、地域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形成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它产生的原因是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以往对地域文化大多属于消极保护,如今只有积极的去做好保护工作,才能避免完全灭绝。把我们凡是能够保存的古代遗存尽可能的保存下来,不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够再回到古代,而是让我们能够欣赏、怀念、追忆我们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6.
乡土建筑是我国各地区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的俗称,其存在方式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建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乡村聚落。广义上讲,凡是带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乡土建筑。狭义的定义,就是中国古代的农村建筑,包括宅第、祠堂、寺庙、书院、作坊、商铺、戏台、桥梁等等。这些建筑是村落的基本单位,构成了乡土建筑的整体,由于它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乡土建筑的着眼点不仅是单体文物,而且注重整体性历史环境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越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由于其种别繁多,分布又广,故后世统称“百越”。活动在东南沿海包括今浙江、江苏及安徽一部分地区的吴越(或称于越族)即是其中的一支。由于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各支越族在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图腾崇拜等方面都有不同。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的各个氏族中,几乎都存在过图腾崇拜。那么生活在江浙地区的于越族崇拜的图腾是什么呢?古代的注释家以及不少近代的学者都认为是蛇。但是,具体地分析这种观点赖以存在的根据,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确凿。  相似文献   

18.
粤闽赣边客家文化地域差异与旅游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人南迁到南方后,逐步形成的独立民系。位于粤、闽、赣边区的梅州、龙岩、赣州是中国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区域,在当今发展旅游的热潮中,三地都把客家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三地的客家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客家民居主要表现为外形及功能的差异;(2)因各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不同,客家美食主要表现为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差异;(3)客家山歌具有唱腔特色和歌唱内容的差异;(4)因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影响程度的不同带来客家名人的差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粤、闽、赣三地出现了客家文化地位、旅游产品种类和质量的竞争。应避免和减少恶性竞争,珍惜宝贵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培育优秀的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广泛的旅游合作;同时,强化各自符合自身地域和发展历史的特色,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特色产品,达到三地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巫术信仰是有其重要的合理性根据的。第一,寻求掌控的心理动机。即人们把巫术作为试图理解和预测我们居住的社会世界以期获得各种酬赏的手段。第二,获得精神慰藉的心理需求。在面对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困境时,巫术既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又能够给遭受痛苦的人们以精神的安慰。第三,对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巫术能够满足社会制度的需要.维护社会群体的利益,即巫术具有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和控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篇论文通过对比敦煌最早开凿的275窟北凉造像和盛唐开凿的130窟(南大像)造像面部比例关系及塑造特征,探讨造像面部形象的时代差别、人种差异、民族差异与塑造原因差异的关联及延续性,挖掘佛陀造像在传入的过程中与本土文化在共同理念、共同需求上的融入和适应,以揭示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演变过程,进而论证艺术创造在吸纳外来文化特质的时候不仅是样式、技术的接纳,而是进行了多层面的改造以适应新的群体需求.这些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所依托的生活原型(艺术特征与人种特征)、依托的既有摹本(梵胡之变与华夏风范)、依托的时代精神理念(时尚风骨与风格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