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来马来西亚,我的朋友汉斯医生说要请我吃地道的中国菜。我被他的豪爽与热情所感染,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途中,他说我们要去的这家餐馆是一位中国人开的,叫“陈记面食馆”,很受当地人的欢迎。我问汉斯,难道马来人、印度人也爱吃中餐?他哈哈一笑说,美味佳肴无国界,凡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他还告诉我说,这位中国  相似文献   

2.
生日快乐     
徐昕 《风景名胜》2013,(12):172-173
记得我刚“出道”那会儿,有一次带老外去餐厅吃晚饭,我和司机单坐在一个角落里吃工作餐。吃着吃着,只见客人那边响起一阵骚动,大家全都站了起来,齐声高唱~酋外文歌曲。我跑了过去,方知是团里的一位客人过生日.大家正在给他庆祝呢。这时司机也走了过来,窃窃地对我说:“你看,这下闯祸了吧?”  相似文献   

3.
阎明复 《炎黄春秋》2005,(12):10-16
抗战年代我还年幼,对父亲的工作情况知道 不多,特别是他当时是地下党员、又从事情报工 作,更是一无所知。说起来很惭愧,1947年在哈 尔滨外专“三查”运动中,我很认真地说我父亲 是“资本家”。建国后父亲也没有跟我讲过他过 去的经历,没有讲过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情形。 即使1952年中央批准他在外交部公开了党员身 份后,他也没有专门和我们谈过,也没有公开向 社会说他是共产党员。据安全部的一位老同志回 忆,文革的时候,专案组的人找他外调,都不知道 阎宝老是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4.
去一个陌生的国家,最快掌握的本地语言通常是“你好”、“再见”、“谢谢”之类的客气话.但在阿尔及利亚,我第一句学会的阿拉伯语却是“阿里巴巴”,意思是窃贼、强盗,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司机因为开车讲手机被警察拦下,他一边摇下车窗,一边向我们介绍这些密布在酋都阿尔及尔的警察——“阿里巴巴”。  相似文献   

5.
谎溜儿     
《中国土族》2002,(4):48
从前,有一个人很爱撒谎,人们都叫他“谎溜儿”。有一天,他到外地去办事回到自己的村口,有三个老汉坐在一条凳子上闲谈。他们一见谎溜儿就问:“谎溜儿,你到哪里去?过来扯一个谎了再去。”谎溜儿忙说:“哪里还有扯谎的功夫,下面三个毛驴兜着一个臭棍上来了。”说完就走了。三个老汉听了他的话感到很奇怪,三个毛驴怎么能兜一个臭棍呢?我们看看去。于是他们就朝下走去,一看什么也没有,三人就往回走,走回原处坐下。才知道谎溜儿在讽刺他们呢。  相似文献   

6.
他孑然一生,却赢得了多党派的认可;他是一位诗人,但更是一位政治家;他早年就名扬政坛,但年近古稀才荣登总理宝座;他是一位与人为善的老者,但也是一个以强硬著称的领导人;他有过执政13天即下台的尴尬经历,也有过掀起“瓦杰帕伊浪潮”的辉煌成绩;他历经坎坷,有着三上三下的传奇故事。他就是瓦杰帕伊——被外界称为“最适合做印度总理的最佳人选”。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司机被搁浅在郊外,他的汽车坏了。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个骑马的中年男人路过此地,他用自己的马把克雷斯的汽车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他表示感谢,这位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相似文献   

8.
稻糠木 《世界》2004,(4):66-69
天津话哏,天津人哏,天津是幽默之城。一听到天津人说话,我就禁不住想乐。一位按年龄要叔叔的出租车司机迎着我说:“大哥,你去哪?”天津司机“大哥”、“大姐”喊得自然利落,倒是外地人初来乍到听着有些不习惯。与其说这是天津人的礼貌,不如说是天津人的幽默。他和我谈起过世的马三立,说马三立临走前还抖了一大包袱:“马三爷住在中医院,房间里满是送的鲜花、花篮,院长去看望他,出门时,马三爷说,‘您给我写一张纸条贴房门上’,院长问写啥“马三爷说‘代售花篮’。瞧瞧,他都那状况了还能抖包袱逗你玩,真哏。”  相似文献   

9.
复活的宗山     
不久前.一位家住昂仁县的藏族阿妈搭车去日喀则.一路打盹.司机把她从睡梦中摇醒.告诉她日喀则到了。朦胧睁开睡眼.一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建筑凸显眼帘.老阿妈惊呼:“我去日喀则.不是去拉萨!”引来满车哄笑。同行人告诉她.这里就是日喀则,眼前这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建筑并非布达拉宫.而是修复后的宗山。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六年十月,父亲蹇先艾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文学家代表团,访问印度,这是我国文学界对印度的首次访问。代表团由三个组成、我父亲为团长,另外还有新疆青年诗人杨牧和翻刘进。杨牧是四川达县人,虽然才四十岁.已经出版了几本诗集,他的诗,很驼西北地区青年读者的欢迎,还获得全国奖。他不但写诗,也善摄影,他这次访问印度,就准备猎涉一些异国题材,想来个诗文、摄影双丰收。甘十日代表团一行三人乖机离开北京,在广州机场稍事休息,办理离境手续后直飞仄国曼欲,在曼欲机场仪了七个小时,才坐上日本航空公司“道格拉斯”班…  相似文献   

11.
巴士奇缘     
离巴士站还有三四十米的距离,远远看见停着一辆我要坐的车。前面有个胖胖的黑女人正朝那辆车猛跑,于是我也着急起来,发足狂奔。后面还有一个黑人胖子追着我们喊:“等等我!”一干人在街上跑得很热闹。奇怪的是,这辆车一直等着我们,没有开走。好不容易跑到车前,一看原来里面没有司机。黑女人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候车亭的椅子上。这时候黑人胖子也赶来了,气喘吁吁地说:“我都说要你们等等我了。”原来他是司机!晕倒。  相似文献   

12.
陶恒生 《纵横》2010,(12):21-25
心惊胆战的逃亡之旅 我父亲走的时候跟我们说:“我到香港去。”他那时没有想到会公布密约,不知道高宗武已经把密约拍照下来。他说到香港去再想办法让我们过去。其实他也很茫然,并不知道怎样想办法。他走后,我母亲想带几个孩子也走,就去买船票。  相似文献   

13.
“他是你们的未来和希望,只有他能为你们创造一个新的北方邦。”不久前,在印度北方邦地方选举过程中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印度总理辛格指着身边的一位年轻人说。印度前能源部长沙马·萨提什更是对这位年轻人寄予厚望。他说:“辛格是一位伟大的总理,但拉胡尔肯定能继承他的使命。只要让拉胡尔当政10年,他一定能改变印度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中巴车奔驶在去北部清迈市的路上,时至深夜,车上的人都睡了,除了华人司机阿通,还有我。车是阿通家的私车,坐满了阿通的家人,包括他的夫人和三个子女,从法国回泰探亲的侄儿和侄媳。车上还有阿通家一条叫“烟”的狗。他们利用周末去有北方玫瑰之称的清迈省度假,那里的温泉也很有名。而我没那么轻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到郑和在泰国的后裔,全部的线索只有一张写着清迈街道和门牌号码的纸片。  相似文献   

15.
关键是增高     
有位妇女长得十分肥胖,走两步喘三口气,后来有位朋友委婉地建议她去减肥。“减肥?我才不去干那号傻事呢!”“难道你觉得自己还是很苗条的吗?”“那也未必,不过如果哪项运动能增高的话,我倒是乐意参加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章太炎先生曾流亡日本从事反清活动,他在东京的主要工作是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太炎先生是位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国学大师,他精于小学(文字学),兼治佛学。有一段时间他曾想去印度游学,甚至设想过组织百名精通佛学的和尚去印度,把佛教重新传回佛教的发源地印度。 1908年时,章太炎一面在东京办报,一面利用空闲时间在《民报》社内讲学。这时他计划由他主持组织人翻译两本外国人写的佛学研究著作,但一试译就发现这两本书牵涉到写作佛经的原始文字梵文,内容很不好懂。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的太炎先生…  相似文献   

17.
印度印象     
《世界》2014,(10):138-138
你对印度有哪些了解呢?嗯……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恒河很脏?特产是印度神油?歌舞电影动辄三个小时以上?他们有一位圣人叫甘地?不管在生活中还是电影里,总是不乏对印度的特别以及“开挂”的调侃和传说。  相似文献   

18.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扣,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泰戈尔·吉檀迦利和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的法国朋友聊天时,很高兴地向他提起即将启程的印度之旅,他也难掩兴奋地一连声惊呼:"真的吗?太好了,真棒,印度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你去过吗?""嗯!我没去过。""你不想去吗?"他的声调一下子调平到另一个频律,"想去……""为什么不去呢?""去……会去,等我老了的时候。""为什么?"我追问。"我有点怕。""怕?"我没有理解,"怕什么?""你知道印度的精神很强大,我担心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会被异化,"我不禁乐了:"那你娶了个中国太太,选择在中国生活,这还不算异化?""这……不太一样,我保存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最多是有点同化.你知道,我有个朋友去了印度后狂热地爱上了印度,他改穿印度衣服,吃印度咖喱,露天修行,去恒河沐浴,学习印度的传统方式绘画,在精神上被彻底异化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的“美丽女神”,90年代的制片厂长从电影演员、导演,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女将军,72岁的王晓棠人生经历充满了曲折和传奇。今年国庆佳节之际,记者有幸专访到了这位“将军之星”。司机透露的“秘密”记者提前来到王晓棠宽敞而幽静的办公室,见到了一位小伙子—一位给她开车8年的司机。他说:“王厂长一定会准时到。”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上,陈庆英教师向我介绍他身边的一位先生说:“这是张骏逸博士。”这就是台湾前“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张骏逸先生?不高的个子,说话微微带有南方口音,自信,得体,还有些幽默。第二天,我们碰巧都要去北京大学附近的风入秘书店,便一同前往。他对书店很熟悉,还有书店赠送的打折卡,看得出,他是“风火枪”的常客。他在书店选购了很多书,并提着书到邮局去邮寄。看着他满头大汗地抱着厚厚一摞书离去的背影,我很难将他与那个委员长的官衔联系在一起。看着他做学者做得那么潜心,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