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国时期,环乐清湾地区出现了一批碉楼,其中部分碉楼带有外悬的垂直射击构造。这种构造有的在碉楼的外观上显示出凸鼻的效果,进而分离出人面碉楼的分支。这个分支在玉环表现得最为明显,出现了三座不同象形程度的人面碉楼,陈凤祥人面碉楼是此类象形建筑的一种初级形式,陈正亚人面碉楼是一座具备眼、鼻、口等三个主要元素的人面象形碉楼,潘万周人面碉楼的象形程度就非常高了,是人面碉楼的典型建筑。  相似文献   

2.
开平市现存碉楼1456座,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碉楼“博物馆”。这些碉楼,最低的有三四层楼高。最高的有八九层楼高,多为单家独座,也有两座连在一起的。在碉楼较为集中的塘口、赤坎两镇,每条村庄,少则一座,多则五六座。开平市不但现存碉楼多,而且款式繁多,有中国传统式的,有中西合璧的,有古罗马式的,有欧洲式的,有十六世纪英国式的,有德国式的,有别墅式的,有庭院式的,有教堂式的,比较全面地融汇了世界各国碉楼(堡)建筑的精华。  相似文献   

3.
碉楼情结     
王永强 《中华遗产》2007,(6):154-154
他们说:“凡是热爱碉楼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这虽是一句极其感性而又普通的话语,但却蕴涵了他们对碉楼的拳拳赤子情怀。4月的南国,我受邀和《中华遗产》的周一渤一起走进心仪和敬慕的碉楼村落,座座碉楼古老沧桑,影射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谭庄 《旅游》2000,(7):17-17
位于珠江三角西部的开平市,是个著名的侨乡。那里碉楼林立,星罗棋布,全市共有一千四百六十幢碉楼,平均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碉楼,有的村庄有几幢碉楼,甚至整个村庄均由碉楼组成。这些碉楼当地人称炮楼,其建筑和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带有浓郁的欧美风格,大约有一百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开平兴建碉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据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鼎盛时期,开平的碉楼达到三千多座,碉楼成为开平华侨家园的守护神。开平碉楼实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它的存在,无疑成为令我们尊崇的庞大的文化殿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看它呢?  相似文献   

6.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典型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和近3000座村落中,哪些才能够典型地代表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呢?应该:充分体现“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全面涵盖它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典型展示其景观特征,还必须得到民众的公认与支持。依据这些原则,三门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锦江里村落和马降龙村落群,组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7.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中,迎龙楼,瑞石楼、自力村和马降龙村落堪称典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也是以它们作为“四大代表”。聚焦这“四大代表”碉楼及村落,透析其各自不同的样式和风格,也许能更深地启示我们,为何碉楼已成为华人华侨生命所系的灵魂栖息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遗产》2007,(3):36-51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和近3000座村落中,哪些才能够典型地代表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呢?应该:充分体现“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全面涵盖它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典型展示其景观特征,还必须得到民众的公认与支持。依据这些原则,三门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锦江里村落和马降龙村落群,组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遗产项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据说历史时期开平有3000多座碉楼,现存还有1833座,集中分布在潭江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赤坎、蚬冈、长沙五镇。开平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碉楼之乡”。碉楼建造的最初是因当地民众防匪防洪的需求而兴起,后来又成为一种攀比炫耀的工具。从建筑材料来看,碉楼可以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四大类、在使用功能上,又有众楼、居楼和更楼之分。碉楼的兴衰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华人华侨的兴衰,是本地乡土建筑和外国文化互相吸收、融合的结果。在开平村落中,中西合璧的碉楼不仅仅是守护家园的防御设施,也成为村民优化环境景观的“工具”。在平原地区的很多村落,它高高耸立的楼体被借用为“靠山”,以实现“背山面水”的理想格局,同时,向上发展的碉楼与低矮的民居结合,还使村落的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起伏变化,节奏缓急交错,有张有弛,富有韵律感。碉楼是形成开平村落立面生动活泼的关键要素,是开平村落的聚焦点。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三门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锦江里村落、马降龙村落群等四个提名地,经历了八年艰辛的申遗之路.  相似文献   

10.
《神州民俗》2007,(7):14-16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与3060个村落中,开平选择了三门里村落、锦江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马降龙村落群四处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名地,它们具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谭伟强。  相似文献   

11.
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陲,是名的侨乡——开平市。旅居海外和港澳台同胞达74万,全市面积165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7万。这里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清澈的潭江从市腹流过,肥沃的田野荡漾着芳香。被翠竹绿树围绕的村庄中矗立着座座高大的碉楼和美丽壮观的小洋楼——庐。这些碉楼和庐与传统的青砖瓦房相辉映,显示出开平侨乡独特的建筑化。  相似文献   

12.
来信     
《中华遗产》2007,(7):14-14
碉楼,浑然天成的美丽刚收到2007年第6期《中华遗产》,即被“开平雕楼”这个封面标题吸引。看到封面上那座簇拥在蓝天绿树怀抱下的瑞石楼在夕阳的映衬下,仿佛一位守候在家门口等待游子归来的母亲那样典雅和端庄,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里边关于碉楼的故事和风情。这期专题给我印象较深的是《1833座碉楼中的“四大代表”》一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康直波西碉楼是川西藏族松散石砌高耸碉楼的典型代表,通过采用测角测距法和三维模型法两种倾斜测量方法,最终确定了西碉楼总高40.575米,倾斜方向107°22′(东南17°22′),总偏移1.889米,整体倾斜率为46.57‰。与规范允许倾斜率(4‰)相较,西碉楼倾斜率严重超限。采用综合工程地质勘察定性分析和建筑结构力学定量计算方法,确定了碉楼倾斜的首要影响因素为不均匀沉降,其倾斜变形加剧的重要诱发因素为地震和风雨作用,明确了直波西碉楼倾斜发生发展的机理,为类似松散石砌高耸建筑物的倾斜成因机理研究和纠倾加固设计提供了技术思路和系统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开平乡间,遍布着一座座奇怪的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的小楼,古罗马的柱子和拱券、巴洛克式的穹顶和装饰风格与中国沿海乡村自古以来防范盗匪的碉楼样式融合在一起,使得建筑学家至今无法为这些小楼定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遗产》2007,(3):26-35
华侨华人的兴衰 开平碉楼的兴建,最迟可以追溯到16世纪40年代,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就是那一时期的遗物。  相似文献   

16.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五邑侨乡的乡村广泛分布的数千座碉楼以及楼内保存的大量碉楼文书 ,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历史乡土地理、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侨史、近代社会史、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展开 ,这类乡土建筑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迄今对它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都还非常缺乏 ,如何命名 ?如何定义 ?尤待深入地认识。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考察积累 ,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 ,描述其建筑和文化特征 ,提出命名的意见 ,并揭示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碉楼建筑代表了古代藏族建筑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丹巴古碉群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数量最多、密度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碉楼建筑群之一,是我国高原山地民族创造精神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碉楼建筑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化、地域化特点,美学价值极高,而且与高山峡谷、树林草甸、村寨寺庙、农田牧场共同构成了藏族高原聚落的立体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华侨华人的兴衰开平碉楼的兴建,最迟可以追溯到16世纪40年代,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就是那一时期的遗物。今天,生活在和平的明媚阳光下的人们,很难真切地体会到当年开平人建楼时的复杂心境和经历。明朝以前,今天的开平是恩平、新会、台山、新兴几个县交界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后,桃坪羌寨三座著名的古碉楼只有楼尖发生部分垮塌,主体依然保存。桃坪羌寨房接房,地基连地基,相当牢固,震后当地派人检查下水道,发现没有问题。据桃坪羌寨村民龙小琼介绍,桃坪羌寨古碉楼好、下水网好、巷道完整,所以说桃坪羌寨的精华和灵魂还在,维修加固后,还可以使用。历经1933年、1976年、2008年三次地震的桃坪羌寨屹立不倒,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20.
碉楼守望者     
在开平,大部分碉楼都已人去楼空,只有很少一部分有人居住。那些执著地守望着碉楼的人,延续的是今天碉楼人家对家族情谊的珍惜和对沧桑历史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