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签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之前,中国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但是短短十年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术语。  相似文献   

3.
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步伐始于1985年侯仁之、阳涵熙、罗哲文三位先生和我共同提交的“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政协提案,当时我们四人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申报。  相似文献   

4.
日月 《福建史志》2010,(2):43-43
魏碑字,又称魏碑体,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书体,主要见于当时的石刻。由于北朝元魏时期极盛,所以称之为“北魏体”,简称为“魏碑”或“北碑”,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公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名称开始出现,给遗产保护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或称"无形性"也成为该学术界意见分歧和争议的课题。研究必须从概念的演变过程切入,并且必须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法的背景和目的及其价值取向思考,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公约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的"非物质性形态以及与其相关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对象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UNESCO的几个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那时二战刚刚结束,UNESCO刚刚建立,我们认为不应该再有悲惨的战争。战争到来后,文化遗产可能会被破坏,成员国之间要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于是在1954年签订了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海牙公约》,这是第一个从国际层面上推出的公约。  相似文献   

7.
自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中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中国政府不仅马上批准了公约(成为世界上批准公约的第六个国家),而且正着手颁布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种高效率与紧迫感令人激赏,但同时也令人忧虑:我们真的领会了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神吗?  相似文献   

8.
自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中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中国政府不仅马上批准了公约(成为世界上批准公约的第六个国家),而且正着手颁布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种高效率与紧迫感令人激赏,但同时也令人忧虑:我们真的领会了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神吗?  相似文献   

9.
认识的理喻     
《神州民俗》2007,(3):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制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头有一段专门针对“年轻一代”的文字,写道:“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遗产》2012,(5):30-36
正自1985年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公约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各级政府及各遗产地为践行公约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或保护管理规划,划定保护区和缓冲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遵守承诺,承担起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作为先人遗留的文化财产的指称,本是西方人首先使用的术语.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于文件并在1972年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而为世界各国接受。国人普遍使用这一术语,则始于我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而成为公约缔约国之一的1985年。我国从此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和加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孙平 《巴蜀史志》2011,(2):48-50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严格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传统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13.
从唐朝大规模兴建观刹以来 ,窦湍山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 ,几度兴衰 ,虽历经磨难 ,但仍保留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的云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的飞天藏是南宋遗构。由于历代战乱、社会动荡 ,尤其是明末清初及建国后“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的大肆破坏 ,使窦湍山的文物古迹多次受到灭顶之灾。因此 ,幸存的一些碑刻材料 ,是我们研究窦湍山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现存清代记事碑 5块、点景抒怀碑 4块。共计 9块 ,其中 1块为琉璃碑外 ,其余均为石碑。一、“重建 山云岩寺功德碑记”琉璃碑此碑是笔者于 1991年底 ,在维修云岩…  相似文献   

14.
廖寅 《史学月刊》2023,(3):27-36
王审琦铁券与“杯酒释兵权”“太祖誓碑”等宋初重大政治疑案有着内在的关联。表面上看,太祖三言两语就让开国武将元勋们放弃了禁军统领权。实际上,太祖是以法外政治特权及其象征——铁券赎买了他们的军权。作为连锁反应,太祖又以“誓碑”的方式安抚了其他开国功臣。三件事情不仅在时间上非常接近,而且在逻辑上构成了太祖解决开国功勋震主问题层层递进的序列。“誓碑”原本内容只有“誓不诛大臣”,其中“大臣”仅指二品以上高级官员。宦官或言官被纳入“誓碑”,纯粹是曹勋误传和妄改的结果。士大夫站在自身立场不约而同地选择相信“誓不诛大臣、言官”,并对其不断地演义、改造,最终形成了符合士大夫群体利益的“誓碑”。  相似文献   

15.
胶东民间山蚕茧古法纩丝技艺是以山蚕茧为原料,以草木灰浓汁作解舒助剂,使用脚踏板木纩丝车进行缫丝的传统纩丝技艺。以草木灰溶液制作弱碱用于浸泡柞蚕茧,以脚蹬纩丝机上进行抽丝的技艺,也叫“纩丝”。纩出来的丝俗称“灰丝”,具有耐酸碱、耐高温、韧性好的特点,由于其质地柔软,适用于个性化定制。胶东民间山蚕茧古法纩丝的核心技艺包括泡茧、煮茧和纩丝。文章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规章文件出发,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论述了地方非遗保护部门以此为指导,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胶东民间山蚕茧古法纩丝技艺”的保护实践中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16.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演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以及各个群体和团体所属的环境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17.
杨治 《世界遗产》2014,(6):20-20
<正>任何一部国际公约在本质上都是一整套法律条文。从这个角度讲,公约与其缔约国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方面,公约需要各缔约国履行承诺,遵守规则;另一方面,各缔约国只有从符合自身需求的角度运用好这些规则,才能够从中受益。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注和熟悉此《公约》的人都知道,这个非常年轻的《公约》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方面,不输于以往文化领域通  相似文献   

18.
《神州民俗》2007,(5):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因此于2003年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第32届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一份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接着,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现在已拥有45处世界遗产。然而,与世界遗产数量急剧增加不相称的是,中国在世界遗产立法方面存在明显滞后现象,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本文拟在概要评述和检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基础上,以北京故宫法律保护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样本,分析和探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云南出土《孝琚残碑》考梁仲章云南出土孝琚残碑,又名武阳令少息孟残碑、孟碑、孟碑、孟孝琚残碑或孟广宗碑(图一)。该碑出土时首部断缺,年号无微,碑文中仅存“丙申月建临卯”,“十月癸卯”①,“十一月乙卯”或为“十一月己卯”②等干支供探索。是碑问世以来将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