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友衡 《文史天地》2010,(11):69-73
在美国亚裔及华人世界里,能跻身政坛高层的华人移民后裔本来就为数不多,至于华裔女性更属凤毛麟角,而江月桂女士则堪称开历史先河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度、移民动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与新西兰非华裔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不同。然而,不论是早期卑微的定居者还是近年来的高素质“空中飞人”,华裔新西兰人的定位没有改变,只要他们是华人的后代,而且“看起来是华人”,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新西兰人”。“华人性”总是被刻画成和“新西兰价值”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3.
2001年3月6日,时年48岁的美籍华人赵小兰宣誓就任美国劳工部部长。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后代,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实力,成为华人移民美国200多年来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  相似文献   

4.
辨音寻根     
早期移民至加拿大的华人多来自广东南部各乡镇,因乡音复杂,致使籍贯登记译音杂乱,无法解读华人移民的根在何处。为了整理这些移民档案,亚洲图书馆在通晓方言人士的协助下,辨认出百分之九十的移民籍贯记录。图书馆计划日后公布成果,以协助华人寻找先祖根源,并让华裔后代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历史,促进他们与华裔先辈的交流。每次到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英文缩写),大半时间都会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半个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华裔由中国及世界各地移徙到美国定居。自美国在1965年修改移民法后,入境定居的华人更直线上升;全国华人人口每10年增加一倍,到1990年代中已经达200万左右。这些新移民的原居地不限于中国大陆、港澳、台湾,很多是来自世界各地区。所以在这30年美国华人社区就由粤裔人口占绝对优势的社区变为一个多地方、多方言集团、多元化的华人社区。当代在美国的华侨华人可以分以下几大类:1.60年代前来的旧移民;2.60年代及以后来的新移民,包括留下来的留学生;3.美国土生华裔。据1990年的全国人口统计,土生…  相似文献   

6.
论文通过马来西亚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数量;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分布与类型及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原因。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约达113万。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比如在国内政治上遭受排斥和歧视,经济上受到限制和整治,教育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政策,强迫同化的压力以及追求海外居住权或国籍等,他们大量二次移民至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其相对宽容和公正的法律环境、积极的移民政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景持续赢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华人移居美国始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移居美国的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后,移居美国的华人数量迅速增加。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华人社会以粤侨为主的状况,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人社会的阶级研究——以个人访谈为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美国华人研究领域里阶级或阶级关系这个概念几乎被忽略的现象,阐述了阶级观念在华人社会中的发展及表现形式;分析了移民社会中美国华人的阶级和阶级观念的特点、阶级在华人社会中的重要性与华人社会本身的多元化的关系以及华人社会中非法移民的生存状态和阶级地位。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华裔社会的逐步多元化,华人的阶级观念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强的趋势,他们对于阶级的认识也表现得更为复杂化。除财富之外,美国华人对于阶级的认同还取决于家庭出身、移民背景、同化程度以及法律身份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语文学的历史变迁、社会意义及其文化特性。美国的华语文学初始于19世纪中叶华人首次大批移民来美之际。时至今日,美国华人社会已成为亚洲之外最大的华语文学中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及跨国文化交流之影响,更使得美国华语文学风行于世界各地华人社会。那么,美国华语文学有何特性?其作品对华人生活有何影响?与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相比,华语文学有何异同?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之间有何关联?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西兰中国大陆新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基于统计数字,分析了新西兰移民政策对中国大陆移民的影响、中国大陆移民在新西兰的定居状况以及近期新移民的政治诉求。得出结论,新西兰中国大陆新移民群体的形成始于新西兰在1987年所颁布的新移民法案,此后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以后共两次大批的中国大陆人士移民新西兰;近年的新移民包括数以万计的留学生转化的移民以及数额可观的商业移民,尤其是投资移民;如此数万之众的留学生和新移民的到来,对新西兰华人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中国大陆新移民对参与新西兰政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未来的研究应做多角度和深度研究,如探讨新西兰中国大陆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他们与其他华裔移民及土生华裔的关系以及这个群体中的"空中飞人"和海归现象等。  相似文献   

11.
196 5年是美国华人发展历史的分水岭。美国政府于该年修改移民法 ,承认种族移民机会平等。此后华人移民源源不断涌入美国 ,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移民群体。随着华人社会规模迅速扩大以及经济和专业实力的激增 ,美国华人开始积极参选参政 ,争取与其社会地位相当的政治权利。从移民到选民 ,是美国华人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的过程。假以时日 ,随着华人移民数量进一步激增 ,华人选民的政治影响力将有望接近美国犹太裔选民。  相似文献   

12.
战后洛杉矶地区新移民对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美]黄光荣著程晓迪译编1965年的“国籍法案”向来自东西两个半球的大规模移民打开了闸门,从而引发了华人以及其他非欧裔民族移居美国的新移民浪潮。一新移民对洛杉矶地区的影响前所未有的人口变化过去,典型的是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及案例分析对加拿大多伦多华人超市的发展、空间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伦多华人超市从原先市中心的中国城向周边地区有明显扩散。多伦多华人超市的发展与加拿大华裔移民的增加有很大的联系。大量华人对中国食品的眷恋成为华人超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空间分布反映出华人生活范围在不断扩大。而商业店铺租金、政府的税收制度等也促进了华人超市的发展及空间格局变化。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过分强调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自我成功,缺少团结合作。因此,尽管华人超市在数量上已经与本地部分连锁超市旗鼓相当,但由于华人超市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华人超市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样化的种族/民族构成一直是美国人口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外来移民始终是改变美国人口结构和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十年以来,墨西哥裔人成为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之一,这部分人口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出生于美国的墨西哥裔人和来自墨西哥的移民。作为拉美裔群体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墨西哥裔占全部拉美裔人口2/3左右;目前,墨西哥移民在美国全部外来人口中所占份额最大,达到30%;墨裔人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墨裔人口不断膨胀源于其较高的生育率和移民的持续增加。墨西哥移民增加了美国的外国出生人口的数量;改变了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族群异质性;人口多元化还影响到种族/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移民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着,其原因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源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估计,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华人新移民的人数至少在240万以上,其中源自大陆的新移民近70万人,他们当中约有60万人移居美国、加拿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移民史和亚裔美国人史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且著述颇丰的令狐萍教授,最近又出版了一本新著——《1870年以来的芝加哥华人:种族、跨国移民与社区》(Chinese Chicago:Race,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since 187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2年)。该书不仅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最完整地介绍分析芝加哥华人移民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论文采用对比法,梳理了20世纪40至50年代、古巴革命胜利后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20年三个时期内,哈瓦那华人社团从繁荣、衰落到尝试复兴的历史变迁过程;分析了在此过程中,古巴对华移民政策、华人移民古巴进程、古巴政治制度变革、中古双边关系变化等外部因素对哈瓦那华人社团发展的影响。认为当下的哈瓦那华人社团乃至整个古巴华人社会应当思考如何吸纳年轻一代的华裔会员、促进新华人移民与老华人群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在疫情影响的新常态下拓宽收入来源、保持稳定的财政状况进而巩固其赖以生存的经济根基。若不想方设法谋求新出路,仅存的华人社团或将进一步减少甚至消失,古巴华人社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正由美籍韩裔学者朴尹正撰写的《荣誉至上:南非华人身份认同研究》一书,于2004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作者博士论文为基础,立足于在南非田野调查和第一手资料,以认同为主线,考察南非华人的社会认同——种族、族群、文化和国家认同问题,并借此追溯新一代华人移民的认同轨迹。在种族差异和分裂的南非,微小族裔群体的认同建构充满了挑战,使得华裔南非人的认同建构复杂化。本书试图揭示华人如何应对认同建构带来的挑战,探讨他们如何与主体族群黑人和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分别介绍了国际移民的规模、流向和主要的来源地及目的地,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际移民的发展特点作了详细阐述,并对"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国际移民的大背景下,国际移民在中国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中国并非移民输出大国,"中国移民威胁论"等都是没有依据的渲染和猜测。中国重视并积极参与移民领域的国际合作,将与各国及国际组织一起努力,共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正常人口流动,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韩素玲 《神州》2014,(9):2-2
第一代移民的华裔作家伍慧明在其小说处女作《骨》中描写华裔于唐人街时空夹缝中求生存经历的传统叙事中,旧金山的唐人街不再是没有情感的街道,建筑,而是与华人移民的命运已经密不可分,是华人移民的美国梦幻灭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作者利用后现代叙事策略对唐人街之地点的空间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