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了玉米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主要是针对玉米早期、中期、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的,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工作,掌握管理要领,对玉米种植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促进玉米产量的不断提升,促进玉米品质的不断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玉米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已全国领先。玉米的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增加玉米的产量,必须保证玉米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播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要通过加大要素投入量等方式来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下面根据黑龙江省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3.
李月红 《神州》2020,(1):236-236
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的玉米品种众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本文对玉米种植过程的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可靠的建议,以促进玉米种植和农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4.
张荷花 《神州》2012,(24):238-239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的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强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等。苗枯病、粗缩病、锈病在局部地区也发生较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保证玉米正常生长,从早从快防治玉米病虫害。  相似文献   

5.
从水草丰美到寸草不生 2013年6月1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审召镇浩勒报吉农牧区,农民张大地在没有浇上水的玉米地祈祷老天下雨。他有一口150米深的井,用来浇灌玉米。井水越来越少,浇不上水的玉米苗子,刚发芽就枯死了。去年种了20亩玉米地,只能浇上15亩;今年种了15亩玉米地,只能浇上8亩。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玉米、番薯集中产区和一般产区的数量标准,探讨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山东东部地区玉米、番薯的分布特征,阐明了玉米、番薯以竞争的方式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以及南方和北方的玉米、番薯不同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与南方的玉米、番薯发展模式不同,在北方,两种美洲作物以竞争的方式排挤了原有作物,并导致作物结构由多样性渐趋向于简单化。  相似文献   

7.
张祥稳  惠富平 《史学月刊》2007,(10):34-38,72
16世纪初玉米由美洲传入我国。清代中晚期,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不宜传统五谷的山田坡地获得普遍推广和大规模种植。促成此期玉米在我国山地广泛种植的主要动因有四:一是玉米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生物特性适合山地的气温、水利和土壤条件;二是清代乾、嘉、道时期垦荒政策的刺激;三是山区外来人口对山地所有者的利益诱惑;四是市场对玉米的逐步认可和在价格上对玉米生产的刺激。  相似文献   

8.
正"掰玉米啦!掰玉米啦!"田地里都是我们的欢笑声,原来是三(11)班全体同学来掰玉米了。远远望去,田地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我们冲进一望无际的田地里,只见一排排高大的玉米秆,像一个个卫士拿着"手榴弹"保卫着"开心农场"里的每一寸土地。我看见这么多可爱的玉米娃娃,迫不及待地在玉米地里跑来跑去,精心挑选着。"呀!好大的玉米棒子!"我兴奋无比地叫起来。于是,我使劲一掰,只听见"咔嚓"一声,玉米棒被我掰断了。经过我又一番细心挑选,终于又掰到了一个大玉米。我撕下玉米的"外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一度的秋游又到了,这次我们到横溪蔬菜科技园,一个城市人梦想的地方,这里有着超大的南瓜、超小的西瓜,让人不得不感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达。我们乘车经过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横溪蔬菜科技园。第一个项目是摘玉米。在学校时就听夏老师说过,这次摘的是水果玉米,可以直接食用。我早就想见识一下这水果玉米了。一下车,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向玉米地。我发现,刚进去的地方已经连半根玉米都没有了,估计已经被先冲进来的同学"扫荡"光了。因为玉米秆子很高,想往里面冲十分困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的玉米种植史研究范式不同,本文从气候突变、山林经济角度分析清代浙江省玉米种植史料的生成,认为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的几次洪灾促使地方官员和士绅提出玉米引发水土流失的观点,道光年间降雨量增多又推动其形成更为完整的玉米为害表述体系,进而影响地方志的书写。清代江南木材需求量扩大,繁荣了浙江山区的杉木种植业,推动棚民采取刀耕火种法和林粮间作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玉米也因具有根系发达、穿透力强等特点而取代传统杂粮成为新的"花利"作物,承担起维系劳资双方利益分配机制的功能,但却没有成为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更不会直接促成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