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的本部分考证了4幅元中期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年代,并且论述了元末宫廷绘画的发展。元末宫廷绘画包括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宁宗、惠宗六朝,在这段时间,由于每个帝王对绘画的兴趣不同,使得宫廷绘画或兴或衰,本文论及了这一时期在宫廷活动的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
刘忠国 《神州》2013,(36):286-287
六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从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隐居山林,从事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玄、道、佛思想养育了山水画家的精神和气韵,加上山水诗的大量创作,使艺术创造者对于山水进行咏怀,以诗、文学、绘画的形式来抒情、畅意。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的出现,人文士大夫参与绘画提高了绘画的地位,还有纸张的发明都为山水画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山水画的产生是六朝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山水画实际萌芽于东晋,至刘宋初即很普遍。六朝画论中有很多极有价值的内容亟需认真研究,本文仅就六朝时期山水画传神论的玄学根源以及围绕这一问题的其他一些内容作一探讨。 一、山水画和道 中国在魏晋时期,由于人自身的觉醒,人的自身也成为审美的对象。由于孔孟之道的影响,所谓正人君子们把描绘人体美的诗歌和绘画,视为淫秽、下流之作。所以,在西方,人体美一直作为审美的对象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在中国,人体美则不可能被彻底和尽情地表现。即是后来的衣冠整齐的仕女画也并非士人绘画和欣赏的主要对象。士人的欣赏和绘画对象转向山水。山水也一直成为士人画的  相似文献   

4.
书法,绘画,山水诗表达了六朝文士们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尊重自然的味道,这是中国文化辉煌的重要部分。琅娜王氏为江左第一高门,"文才相继"与"爵位蝉联"并重的王氏家族的门第与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整个六朝士族、六朝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陈寅格先生指出:"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这个理论是非常有见地的。然而,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5.
赵启斌 《收藏家》2014,(3):3-13
江苏历代绘画创作有着非凡的成就,其持续悠久的发展,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全世界也都是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江苏不仅是美术大省、美术强省,更是“美术巨省”,以其卓越的贡献确立了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牢固地位。在江苏绘画所有的美术现象中,六朝以来迭次兴起的绘画流派,最为引人注目,将近一千八百年间,一批又一批绘画流派不断地涌现与崛起,由之积淀了非常深厚的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6.
吉春阳 《东南文化》2000,(9):115-118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六朝是中国人物画由汉代粗放简略的画风转向精致工整画风的时期,其内部也因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蕴含了一一个整体性演变过程,显示出人物画风格成熟过程中诸多样式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任鸣 《旅游纵览》2013,(3):321+324
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中国绘画中以水墨为代表。中国画用墨历史可以远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陶器上就多用黑线画出漩涡纹、波状纹、几何形花纹来进行装饰美化,这是用墨的开始。汉代绘画其帛画中的所有形象都用墨笔勾画,轮廓十分清晰,但是在汉代绘画中还没有显现出对墨的完全关注。魏晋时期,社会政治混乱,许多玄学名士纷纷在书学中寻求寄托,也是在这个时期水墨画开始了真正的兴起。黄宾虹也认为"梁元帝《山水松石格》始称破墨,异于丹青,水墨之始,兴于六朝。"①董巨荆关,元四家、清六家等历代名家皆以水墨见长。  相似文献   

8.
许辉、李天石编著《六朝文化概论》(南京出版社,2003年7月)的出版,填补了六朝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六朝文化概论》是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会共同主持编著的《六朝文化丛书》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六朝社会研究”成果之一。通览全书,笔者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结构方面,条理清细,脉络分明,布局谋篇颇具匠心。“绪论”统摄全书,首先界定了“六朝”、“六朝文化”的内涵,进而介绍六朝文化的价值,使读者对六朝文化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最后一章《六朝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贺云翱 《南方文物》2006,(1):127-128,122
近年来,南方六朝文物的发现和研究颇受重视,以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成都等地的佛教文物之发现、六朝瓦当研究、南方各地六朝墓葬、六朝瓷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等,使得大批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遗存得以为今人所知所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先后有《六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李蔚然先生著)、《南京的六朝石刻》(梁白泉先生主编)、《六朝艺术》(江苏省美术馆主编)、《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六朝都城》(卢海鸣先生著)、《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蒋赞初先生著)等一批论著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六朝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六朝研究》辑刊(半年刊)是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和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中国东晋博物馆)联合主办、《六朝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刊物。本刊以繁荣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力图将其办成高起点、国际化的学术辑刊,努力成为推进六朝研究的平台。现设有"六朝史论""考古发现""六朝政治""六朝都市""六朝经济""六朝艺术""六《《六朝研究》辑刊所和所和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中国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刊本刊以繁荣学术研究、促国际化的学术辑刊,努力成论""考古发现""六朝政治  相似文献   

11.
古今几人画金陵张尔宾古城金陵,乃六朝胜地,十代名都。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文明令人悠然神往,山围故国,虎踞龙盘的雄奇与壮美景色,历代都留下了动人的诗篇与画图。在宋元以前就有“金陵百咏”、“金陵览古”之类的记载,自明代起相继出现了画家以绘画形式描绘金陵胜景的...  相似文献   

12.
吕长礼 《安徽钱币》2005,(2):23-24,F006
泉界日常所称六朝,一是指三国时期,合称南方六朝的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二是指合称北方六朝均建都于北方的三国时期的魏、西晋、北魏、北周、北齐、隋;三是指从三国至隋,不论南北,泛称六朝。本文所称系指南方六朝。  相似文献   

13.
六朝石刻辟邪是六朝时期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六朝石刻辟邪的艺术图像的构型要素以狮形头、张口露舌、体侧刻划羽翼等为主要特色。通过对这些艺术要素源头的追溯,笔者认为:六朝石刻辟邪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及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文化局在1956年度保护文物工作中,以修复六朝陵墓古迹、保护六朝陵墓石刻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最近在修复六朝陵墓古迹中,有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对于研究六朝历史和造型艺术颇有关系。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40年代初为了追寻六朝隋唐的遗迹,不避艰辛,带领子侄赴敦煌考察,投荒面壁将近三载。对保护与传播莫高窟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工作,也奠定了他后期泼墨泼彩的绘画风格。《随父亲张大千莫高窟之行》向您讲述父子二人此行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6.
六朝居南京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人称"菜佣酒保皆有六朝烟水气"。夫子庙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著名的繁华之处,十里秦淮从夫子庙前潺潺流过,两岸楼阁河中画,"长留画幅天地间"。如此得天独厚之地,成就了夫子庙旁的一家茶社——"六朝居茶社"(今秦淮剧场)。六朝居曾是南京最大的茶社,楼上下可放置数百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年画     
华羽 《成都文物》2005,(4):17-17
中国的年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一般是采用工笔画形式。也有工笔带写意,当然也不乏大写意的传统中国画法。年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早在东汉、六朝时就已存在了。宋代时,年画已很兴盛。清代康熙、乾隆年问。年画的作坊日益发展。当代的年画.也是在沿袭历代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版画也加入了年画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18.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6,(4):59-65,127,128
有关"六朝都城"建业及建康的研究成果,一直只能依靠文献进行,其主要原因是"六朝都城"遗址基本上都被叠压在现代南京城的地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田野工作为特征的"六朝都城考古",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大规模考古发掘始于南京老虎桥工地对六朝"台城"的考古探索。近20年来,"六朝都城考古"收获巨大,不仅发现了都城中心区和石头城、确认了"西州城"的位置、发现了佛教寺庙遗存及礼制建筑遗存,还出土了大量可以揭示六朝都城文化内涵的珍贵遗物,如瓦当、陶瓷器等。这些成果对今后六朝都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的参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六朝是我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时期,其间战争频仍,烽火不绝,各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深蕴于血与火冲突的表象之中。因此,对六朝军事的研究,就成为解剖六朝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推动六朝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省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繁荣,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大学兵制史研究所、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上饶师范专科学校、庐山白鹿洞书院等七单位共同发起召开了“六朝军事史”学术讨论会。这个会议于1990年9月25日至28日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举行,苏、赣、皖、浙、京、  相似文献   

20.
历代印谱卷帙浩繁,蔚然可观,但收录流传有绪的六朝印章遗物却寥若晨星。正因为六朝印章遗存稀少,复又与汉印风格近似,较难辨识和鉴别,故历来谱录往往把汉魏六朝印章笼统称之为“汉印”,名实不符。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六朝印章的形制、印文、时代风尚与汉印的异同等作一番比较和鉴别工作。否则鱼龙混杂,汉魏六朝不辨,就缺少判断标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