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客家香荷包     
《福建史志》2013,(5):21-21
宁化客家人有佩戴“香荷包”的习俗。香荷包俗称“香袋”,是一种驱邪压魔的吉祥物。 孩子满月后,第一次随大人出远门、走亲戚,细心的母亲早就给他缝好一个小小的香荷包,挂在孩子的胸前;姑娘要出嫁了,当妈妈的又早早地给女儿绣好了一只香荷包,让它永远伴随在女儿的身边;家里要建新房子了,还是勤劳的女主人,一针一线地把香荷包绣好,等着上大梁的时候,恭恭敬敬地把它存放在大梁正中的顶上方。人们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平安!  相似文献   

2.
又逢端阳,粽米飘香,也许你会想到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喝黄酒,那都是南方人的民风民俗,而我们青海人,由于地域和交通等因素,传统的端阳节习俗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异.小时候过端阳节,插杨柳枝、扎索尔、戴荷包、做凉粉、煮甜醅、蒸三角馍馍等,有着浓郁的乡风民俗.我喜欢吃甜醅,母亲煮甜醅的情景时常萦绕在脑海之中,始终难以从记忆中抹去. 我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没有个体小商店,流通乡村经济的是来自甘肃的"担担客",母亲从他们手里用一个鸡蛋换来一袋酒曲子,在端阳节前四天开始张罗着煮甜醅.首先,从粮仓里挖来六七碗小麦或玉麦,簸干净了,又洗两遍,然后将选簸的麦粒倒进锅里煮,煮得小麦粒开花为止,又挖出来,滤净水后晾在案板上,直到没了热气.  相似文献   

3.
《沧桑》1993,(2)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同一个节日里,民俗活动却大不一样。象端阳节,南方人多为赛龙舟、做粽子。可我们河东地区,除了做粽子,还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福虎镇宅端阳节这天黎明,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要贴一张老虎画图。有对开报纸那样大小,一般用麻纸或油光纸。图画中部画一仰头撅尾正在走的下山猛虎,虎的每个爪子下面各踩一只毒虫,即娱蚣、蝎子、蟾蜍、毒蛇。虎的头部上方画一蝙蝠,取“福虎”之意。画额上写“福虎镇宅”四字,意在永保合宅四季平安。与此相联的是有小孩的人家,在端阳节前,给小孩绣制“福虎”兜  相似文献   

4.
漫话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浴兰令节、女儿节、端阳节、蒲节、千秋节、地胜节、午节、重午、端五、重五等等。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名称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一个节日。端午节每个名称都有它的来历。天中节在吴自牧写的《梦梁录》里说道“五月五日天中节”。浴兰令节在《梦梁录》中曾记述:“仲夏一日,禁中宰执以下公服罗衫。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女儿节相传汉朝时有位著名的孝女名叫曹娥,在她14岁时,因父溺死于今日浙江省境内的一条江中,尸体沉没于江底,她沿江号哭七日,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江而死,其尸负父尸而出。当地人为了永远纪念她,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便把此江命名为曹娥江,并立碑纪之,把曹娥死的这天,定为女儿节。端阳节据《月令广义》载:“五月初五端阳节。”由于“午”时,正值烈日当空,阳光灿烂,故名为“端阳”。蒲节《幼学句解》称“端午是为蒲节”。昔日端午节用菖蒲泛酒以辟毒,故云蒲节。千秋节在洪迈《容斋随笔》卷一述:“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另据宋瞡《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午节按照农历以地支纪月的方式: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  相似文献   

5.
《白蛇传》故事研究现状及其本源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驰名中外的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学术界按其故事产生的时序排列 ,依次为《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此四则故事借助口头文学的传播 ,在千百年的演绎过程中 ,又复依附于传统民俗农历四大节日 (即七月七的“乞巧节”、十月一“寒食节”、三月三“情人节”或称“双蝶节”、五月五“端阳节”)活动的载体 ,于是乎便有了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魅力 ,使人们从它那凄婉缠绵、悲怆动人的故事中 ,一直信守着美好的遐想 ,寄托着无尽的情愫、愿望 ,并通过审美愉悦 ,潜移默化地从中感知与接受人间喜恶、是非、爱憎乃至…  相似文献   

6.
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因此,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又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地腊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天中节等。端午节,四川多称为端阳节。  相似文献   

7.
庆阳香包     
《文史月刊》2011,(12):2-F0002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  相似文献   

8.
荷包考     
《收藏家》2019,(11)
<正>荷包,古人用来盛放小物件的小型口袋,外出时则将其系于腰带间上,亦称荷囊。清人汪汲《事物原会》称:"晋《舆服志》:文武皆有囊缀绶,八座尚书则荷紫,乃负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谓之囊曰荷包本此。"早在商周时,荷包已在民间出现。时代不同、盛放物品不同,古代荷包亦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同时,荷包在民间保持装随身小物件时,在官服中又成了身份的重要标志物。本文拟从荷包名称、造型、功能等方面综合论述荷包的演变,以期梳理出荷包的发展脉络。此外,笔者在查阅资料时,亦发现有学者将鱼袋也列入荷包之中,有的绘画  相似文献   

9.
宋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是一部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野史小说的大型类书。是书用字用词,颇多“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近年来钩稽考释者不乏其人,成绩斐然。笔者不揣浅陋,选取其中未见辞书或其它论著言及的若干词语进行训释,以求教于专家及同好。 1.(纟监)缕 (纟监)缕,贫困。《太平广记》卷158“阴君文字”条(出《玉堂闲话》);“其士人官至冀州录事参军,(纟监)缕而卒。”又卷292“徐郎”条(出《幽明录》):“京口有徐郎者,家甚(纟监)缕。常于江边拾流柴,忽见江中连船,盖川而来。”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阳节。众所周知,端阳节的来历与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希望辅佐楚王,使国家富强,进而统一天下,后因楚怀王无能又易听别人谗言而疏远屈原。楚怀王死后其  相似文献   

11.
《神州民俗》2010,(5):60-64
端午漫话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午节、端阳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传统三大节日。端,开始的意思,“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就是午月,所以初五也叫“端午”。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也就是“端五”了。因为在农历中,五月的别名称“午月”,  相似文献   

12.
籍桂芳 《神州》2012,(7):184-18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像一缕和煦的春风,一滴甘甜的雨露,悄悄地滋润人们的心灵,开启人们的心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文物世界》2001,(5):1-1
秋来了。 当新世纪第一缕秋风吹来的时候,古城太原汾河西岸机声轰鸣,鼓乐喧天,山西博物馆建设工程在此破土动工了!古老的三晋大地又将矗起一座文明殿堂,着实令人幸之乐之,呼之舞之。那么,这座国家级博物馆将是个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先睹为快。 应县大木塔闻名遐迩,可人们不会想到,这千年古塔竟“扭起了麻花”,境况令人担忧。国家文物局已下决心对其进行“手术”。然而,这个世纪“手术”怎么做?请走近大木塔,探窥其中究竞。远古以来,山西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传统存有明显的南、北差异,那么,怎样认识北部“雁门文化 ”的内…  相似文献   

14.
撒梅人把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称为“过小年”,那个高兴劲不亚于过大年——春节。这一天,男女老幼,喜气洋洋。晚上老人要祭牛王会、念牛王经。还要把吃剩的鸡骨头拿去烧了,点燃麻杆火,边烧边祈祷,念些“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畜平安”之类的吉利话。老妈妈要把姑娘们在五月端阳节扎在手腕上的五色彩线剪下来用麻  相似文献   

15.
文史快车     
《文史天地》2024,(3):94-95
<正>立春与人日戴彩胜古代立春日和人日,人们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统称“彩胜”。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中国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中国人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人日有戴彩胜的习俗,从晋朝开始,就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之俗,人们也会戴在头发上。唐代之后,更加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相似文献   

16.
百越民族与端午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历五月初五,为民间端午节.《月令广义》卷一:“五月初五日端阳节.”《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端午节亦名端阳节,端阳之日.民间崇尚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五色丝线香包,门上挂香艾符录,贴钟馗之像等习俗.据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载:“南方民又竞渡……在北舳舻少.罕有此事.”可知,端午习俗源于中国南方.对这一论点历史上似无甚争议.至于起源于南方的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朝代,争议颇多,尚无定论,如:起源于越王勾践训练舟师之说;起源于吴王夫差与西施戏水之说;还有为纪念吴臣伍子胥之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之说;最为群众所接受的是凭吊屈原之说.笔者在纵览古越族资料及考古新发现的材料中,认为端午习俗起源于百越民族.百越民族分布在我国境内的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岭南及云贵川等省.那里河流纵贯,湖泊密布、山岭绵亘,气候温暖,是草木茂盛的泽国水乡.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们与“舟”结了不解之缘.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及良渚文化中都出土了划舟的木桨.据考古材料,铜鼓多出土于长江以南的西越地区.东越的苏、浙、闽地区虽无铜鼓发现,但有以“铜鼓”命名的山名和地名,江西省西北部有  相似文献   

17.
祁之羽 《收藏家》2000,(4):30-33
无字的情书人类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依现在的时尚,一张贺卡,一束鲜花,一枚戒指都可以表达青午男女的爱恋之情。而在“男耕女织”时代的旧中国,一种代表青春少女情感寄托的荷包,它的魅力却常能伴人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年华。提起荷包,即刻会使人想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村外,小河边,一位妙龄农家姑娘,低头含笑,羞答答地把自己千针万线绣制的荷包送给他的心上人……荷包是无字的情书,是俊男靓女百年结好的信物,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7,(4)
<正>荷包,又称香囊、香荷包、香袋、香包、锦囊、雄黄袋、茄袋、顺袋等,指佩于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可盛储随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烟料等,如钱荷包、香荷包(又称香囊或香筒子)、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眼镜袋、搬指盒、钥匙袋、手帕带及其它刺绣佩饰等。《楚辞·离骚》中称"帏",《礼记·内则》中称"容臭",汉代文献称"滕",因有香味,故又雅称"麋滕"。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以降的历代典籍诗文中,通俗地把它叫做"香  相似文献   

19.
鹤展千层羽,霞披万缕衣——记“燕莎丝绸世界”○路鑫丝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丝绸之路”那一曲曲幽婉动人的乐曲,她已成为中国又一代名词。丝绸,从黄帝、汉唐到今天已畅销于中亚细亚和欧洲各国。丝绸的魅力就好象王冠上的珍宝,她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魂...  相似文献   

20.
“荷叶饭”由军旅之食嬗变而来。一提到“荷叶饭”,广东人老少皆知,广东的荷叶饭,荷香溢鼻,清鲜可口,是夏季的传统美食。这种食品,早在清朝的《广东新语》已有记述:“东莞以香粳杂鱼内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日‘荷包饭’。”因此,广东的荷叶饭相传以东莞太平镇的最为著名,原因这一带盛产荷叶和粳米。每当夏季,人们喜用香粳配上虾米、香菇、鸡肉等上料,用荷叶包裹蒸煮,作为远行进餐或馈送亲友之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