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继柱 《收藏家》2012,(6):72-80
喀尔喀蒙古是指戈壁沙漠以北的今称外蒙古的部分(漠北蒙古),是今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以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中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与漠南蒙古相对(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车臣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  相似文献   

2.
3.
漠北喀尔喀蒙古归附清朝,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688年,准噶尔蒙古首领噶尔丹兵进喀尔喀,使喀尔喀问题更加复杂化,给清朝的统一增加了难度。康熙帝通过多次与噶尔丹谈判,稳定了北疆局势。给武力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后经过三次亲征,打败噶尔丹,确立对喀尔喀蒙古的有效管辖,有力地推进了北部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败亡后,清朝控制了漠南蒙古地区,但是,漠北喀尔喀不顾清朝阻挠,一度恢复了与明朝的贸易关系。明朝收购喀尔喀马匹,补充战马,并试图利用喀尔喀部扼止清军西进。清朝则通过军事威胁和利诱,迫使漠北喀尔喀停止与明朝贸易,转而与清朝通使贸易。清朝以土默特、喀喇沁两部的名义控制明蒙贸易市口,不仅解决了自身经济需求,而且在贸易方面控制了喀尔喀。明朝则默许了清朝的间接贸易,以避免清军侵扰其北部边境。  相似文献   

5.
十三世达赖喇嘛受俄国布里亚特僧人阿旺多尔济耶夫煽动,在英军入侵西藏之际,出走喀尔喀蒙古。清廷前后派遣延祉、博迪苏赴喀尔喀蒙古规劝他早日返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反复推延返藏归期,除涉及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也极力干涉,染指中国内政。为此各方在十三世达赖喇嘛返藏与驻锡问题上展开博弈。最终,十三世达赖喇嘛选择以西宁塔尔寺为落脚点,离开了喀尔喀蒙古。  相似文献   

6.
在理藩院处理的对外事务中,中俄交往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对中俄贸易的监督与管理。中俄贸易问题不仅与两国间的边界、逃人和准噶尔问题密切相关,还涉及到清政府对喀尔喀蒙古的逐步控制等一系列政治问题,这些都体现在理藩院对中俄贸易的管理实践中。本文以中俄贸易关系中的理藩院地位为中心,以理藩院对中俄贸易的监理为切入点,探讨清政府对俄贸易政策的演变,考察理藩院的外交地位以及在处理对俄贸易过程中对喀尔喀蒙古的逐步控制。  相似文献   

7.
清太宗和世祖为使漠北喀尔喀部臣服,采取了一系列的招抚策略及措施:如以军事征伐相威胁、阻止其与内地贸易、收留其逃人、分化其与卫拉特的同盟关系、邀请五世达赖喇嘛朝觐等,最终迫使喀尔喀附属于清朝,确立了朝贡贸易关系。而喀尔喀对内地的经济依赖则是喀尔喀归附清朝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历史研究》2008,(3):23-33
  相似文献   

9.
蒙古人大量接受藏族文化是在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传入蒙古以后。从故乡纷纷步入藏区寺庙叩拜佛法三宝者中不少人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洗礼,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境地。那些精通佛法、精通藏语藏文的蒙吉族出家人中又涌现了不少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他们直接用藏文撰写了大量阐释佛教理论、教义和仪轨的著作.集中起来便是他们的文集。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其中的优秀者共20名。笔者认为蒙古人的藏文文集所涉内容极广,除了宗教,还包括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这一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至于它的研究价值并非仅限于唯一蒙古学领域,但是,得心应手地利用它尚不是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10.
康熙二十七年,蒙古喀尔喀部遭到准噶尔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袭击,遂举部南下投奔清朝,并得到康熙的救助和安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蒙古堂档”中抄录有数十件反映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康熙救助喀尔喀难民的满文、蒙古文档案,这些档案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南下喀尔喀人的艰难处境以及康熙卓有成效的救助,具有其他史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今年岁逢辛丑,适为“牛年”。对于较为熟悉佛教造像者而言,菩萨造像中菩萨所乘座骑为狮象龙虎者,倶为常见,可座骑为牛者,实不多见。殊不知,佛教诸神谱系之中,有一位“解冤结菩萨”,所乘座骑即为牛。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隋代三件阿弥陀佛整铺造像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华 《文博》2010,(2):57-64
本文通过对文献与实物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对佛教的推崇和阿弥陀佛信仰的兴盛,才使阿弥陀佛整铺造像得以在隋代出现,并且成为中国金铜佛像的三鼎甲。它不仅代表了中国金铜佛像艺术的辉煌顶峰,并和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一起,成为隋唐佛像艺术的最高代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利用新近公布的蒙古文档案,结合相关的藏汉文史料,以喀尔喀蒙古的“汗”和“济农”号问题为中心,探讨五世达赖喇嘛在17世纪喀尔喀蒙古政局变动中的影响以及清廷治理蒙藏政策的演变,认为其结局是清朝势力进一步控制喀尔喀,直到1691年多伦会盟喀尔喀正式归附清朝.  相似文献   

15.
黑龙 《满族研究》2017,(1):43-52
康熙二十五年(1686)八月,在清朝倡导下,喀尔喀蒙古贵族在库伦伯勒齐尔地方举行盛大会盟,协调裁决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部与右翼札萨克图汗部的属民、财产之争.该事件在"内阁蒙古堂档"满蒙文文书中多有记载,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转写并汉译其中3份蒙古文档案,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至隋时,法华信仰与维摩诘信仰的并峙流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法华造像与维摩诘造像的双弘并举同样引人注目。永靖炳灵寺石窟、云冈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重要洞窟中均可见维摩造像与法华造像的双弘并举现象。这种现象引人深思。它反映出南北朝至隋时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般若与法华双美,义解与禅观并重的佛教信仰与实践。因考诸史实,予以实证。  相似文献   

17.
魏文斌  高海燕 《中原文物》2015,(3):63-73,91
本生故事是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舍身饲虎本生以牺牲、奉献为主题思想,在北朝时期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新疆、甘肃、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该本生故事壁画和雕刻。佛教造像碑、塔是与石窟一脉相承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其龛像、铭文及其他佛教内容往往相互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表达一定的主题。甘肃馆藏的两件刻有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的碑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内容、构图、思想内涵等相关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常青 《文博》1989,(4):23-29,33
在陕西省博物馆的石刻艺术展室内,有一尊北魏皇兴年间所造的弥勒佛像,高86、宽55厘米。由于它的背面刻有精美的故事画面,曾多次引起学者们的兴趣。造像分正背两面雕刻而成:正面雕一身交脚弥勒的佛像;背部较为平整,向中部略鼓,呈一尖拱舟形,表面刻有故事画面及发愿文题记。笔者拟就造像的年代、风格与题材作一些考释。造像年代: 在造像背部下方,刻有一方发愿题记,共廿行,行间以细阴刻线相隔,为魏体字,又略带有汉隶风格。文中有:“遂于大代皇……/次辛亥为亡父母并…/劫诸师现考眷属敬造弥勒/像一区”。发愿人已不清按“皇”后一字应为“兴”字,在北魏皇兴  相似文献   

19.
刘双智 《文博》2002,(2):75-76
1993年5月20(即农历四月初八日)。长武县昭仁镇东关村村民崔天发修庄基挖土时,在距地表80厘米处,发现一批铜质造像,造像和泥土、炉灰、废铜渣混在一起。县博物馆得知后随即赶到现场调查清理,参加清理者有刘双智、李拴昌、崔天发等。共计清理出造像39件,其中有佛像12件;菩萨像26件;武士像1件;造像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20.
乾隆初期,清廷为免除驻兵边疆造成的经济负担,实施“边疆固守”的方略。文论述了实施“边疆固守”方略的历史背景、该方略的内容及其确立的经济原因和外部条件以及“边疆固守”的重要举措即建立绥远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