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山东省龙口市出土西周铜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二铜簋腹内底部铭文图四 铜鬲图三 铜簋铭文拓片(约2/3)分裆明显 ,三袋形足中空。鬲颈以下饰绳纹(图四)。徐家村铜簋制作精美 ,纹饰独特。根据铜簋的形制、纹饰及铭文的特点 ,再结合一起出土的铜鬲的特征 ,这两件铜器应是西周时期的遗物。山东省龙口市出土西周铜簋@马志敏$山东省龙口市博物馆!馆员  相似文献   

2.
1989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部门在侦破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盗墓案件中追缴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事关虢石(硕)父铭文的二件铜鬲和一件铜,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年初,我们在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圹墓(M242)。墓中出土的铜礼器有鼎、篡、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土铜兵器、铜车马器、玉器和陶鬲等器物。其中有1件柞伯簋铸有长篇铭文,内容较为重要。现将此簋介绍如下,并对铭文予以初步考释,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器物介绍柞伯簋为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且向下倾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垂珥,浅圈足下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8个以细雷纹作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近期在十堰某私人藏家手中见到一件曾伯宫父鬲,据藏家介绍该器可能为湖北随枣或京山地区出土,于2006年入藏。笔者见该器器形、纹饰、铭文书体均与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曾伯宫父鬲一致。特撰文加以介绍供学界研究。曾伯宫父鬲器型完整,略有锈蚀,呈灰绿色。器身较矮,口沿宽而外折,方唇,束颈,腹部曲隆,联裆向下伸出蹄形足(图版一,1、2;图一),足与腹相对应处各设有一条新月形扉棱。腹部饰三组对称的曲体长鼻龙纹。龙凸目,龙首侧设桃形耳。三条范缝  相似文献   

5.
商戉鬲     
解放后,在考古发掘中清理出了一些商代早期的铜器。如河南郑州白家庄、杨庄,辉县琉璃阁和湖北黄陂县盘土城等地出土的商代铜斝、铜爵、铜觚、铜尊、铜鼎、铜鬲等,它们大都具有下列几个特征:器形比较原始,近似陶器,质地单薄粗糙,花纹简陋草率。如斝、爵等器多呈平底尖足。无论在形制和花纹上,都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器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1958年购得一商代早期的铜鬲,花纹极简单朴素,器身仅有弧纹数道,三个袋形锐足中空,上部双耳甚小,兜向里方,唇沿有一象形"戉"字(即岁字)铭文,直内曲刃,形颇原始,疑是氏族徽号。这个鬲的形状、铜质、花纹和  相似文献   

6.
1984年3月,岐山县博物馆征集到益店镇鲍家庄村西出土的1件西汉元寿二年铜镫。铜镫浅盘,直壁,方唇,平底。盘心立仰锥(蜡钎),盘下接高柄。柄上部呈球形,中段有竹节形结节。柄下接喇叭形圈足。盘径19.2、盘壁高2.6、圈足径16、通高34.4厘米(图一、二)。盘外壁阴刻隶书铭文32  相似文献   

7.
陕西临潼县博物馆近年征集到若干青铜器,择要介绍如下。饕餮纹铜鼎一件。通耳高21.5、口径17、腹深7.5厘米。平沿,口呈椭圆形。方拱形立耳内敛,三柱足内收。器身作鬲形,矮平裆明显。底上有烟熏痕迹。腹饰三组以云雷纹填底的饕餮纹。兽面两侧附饰夔龙纹  相似文献   

8.
郑州大学收藏的带铭文青铜器翁小云许俊平图一铜簋郑州大学文博学院文物陈列室收藏的青铜器中,有些铸有铭文,现将其中四件分别介绍如下:铜簋(图一)敞口,圈足,下腹外鼓,上腹和圈足上分别有带状纹饰,纹饰为云雷纹布底的夔纹。上腹的带状纹上,均匀分布着三个浮雕的...  相似文献   

9.
<正>斤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生产工具。商代青铜斤见于著录的不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铸有铭文的,达观斋却收藏有一件商代铭文铜斤。该铜斤全长11.8厘米,弧形刃宽6  相似文献   

10.
首都博物馆馆藏明代铜火铳火炮共55件,其中33件为北京地区出土,22件为北京地区征集,44件有铭文。本文对这批文物做了调查整理,采集了铳炮尺寸、重量和铭文等重要信息,并进行了归类分型。在此基础上,对馆藏铳炮类型及使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典籍的记载及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江西收集的西汉铜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江西省博物馆在九江地区收集了一件鎸铭为"铜钾"的青铜器,具体出土地点不明。该器通体呈扁形,椭圆形口,方形圈足,两肩有铺首衔环,尽管通身素朴无纹,但体态匀称,造型雅致。通高34.5、口径10.3、纵腹径15.5、横腹径37.6、圈足直径19.1、横径10.5厘米(图一)。可贵的是在圈足外部的一面镌有一行铭文:"于兰家铜钾一容四斗三升重廿斤八两"(图二)。"于兰家"为汉代王侯贵族的家号。"铜钾"是器物名。"四斗三升重廿斤八两"为  相似文献   

12.
四川通江县文管所收藏有一件东汉铜洗,内花铸有12字铭文,具有较为重要的资料价值。本文对此作了介绍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2,(4)
1978年1月,我馆在县废品仓库发现两件元代铜权。均为方环鼻,束腰六面体。一件呈蓝绿色(图一:左),正面有铭文"至大元年"(1308年),两侧面有蒙文铭文(图二)。相背一面有"杭州路",左侧面有"十号",右侧面有"人字"铭文(图三)。权通高9.3厘米,重450克。一件大半呈铁锈色(图一:右),正面有  相似文献   

14.
青铜器     
鬲(lì音历)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仿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月,山东省青州市法庆寺旧址出土一件古代铜锭,青州市文物管理站已及时征集并妥善收藏。铜锭呈束腰状,两端为圆弧形,正面微凹,背面平。长14、腰宽5、厚2.5厘米,重1,865克。正面凹部錾刻铭文,因锈蚀严重,只可辨认出"重□五十两"几字(见图)。经专家鉴定。这一铜锭的形制与已发现的宋代金、银锭相同,刻铭和锈斑也表明其为宋代铜锭。  相似文献   

16.
山东诸城出土北朝铜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岗 《文物》1986,(11)
1978年5月,山东省诸城县林家村镇青云村农民在村内取土时,于距地表深1米处发现一陶罐,内藏铜造像6件,铜狮1件。现简介如下。 1.太和十四年(490年)造像为单身立佛像(图版捌:1)。通高11、像高6厘米。佛高髫,长面,着通肩大衣,手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一圆座上。座下为四足床。佛身后有舟形火焰纹背光。背光后刻铭文"太和十四年益□□□为二□□身修一躯□□□"(图一)。 2.太和廿年(496年)王女明造像  相似文献   

17.
释“■”     
《中国文物报》在1991年4月7日第三版刊载了《周代铭文铜鬲鼎》一文,其中提到该器物之“内壁有二竖行铭文‘春史正作宝彝’”六字,文章没有对铭文作任何解释。我认为该器物之第一字“  相似文献   

18.
王卫平 《文博》2001,(5):51-53
1954年,镇江丹徒县农民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无意间发现了包括鼎、鬲、簋、备、盉等在内的12件青铜器。其中一件簋。高15.7、口径22.5、腹深10.5、圈足径18厘米。刻有铭文120余字。这便是曾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引起轰动,至今仍被人们时时提起的“俎侯矢簋”。  相似文献   

19.
蔡明 《文博》2012,(2):80-84
本文通过对深圳博物馆藏的一件铜权铭文的辨析与考释,从而引起了对元代同类"保定路"铜权的关注与探讨,揭示出"保定路"铜权为元代铜权中的一种特殊的铜权,其造型单一,铭文存在专属性。同时,亦探讨了元代铜权的铸造发行机构与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黄锦前 《文物》2012,(7):74-77,2
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收藏有几件春秋期的有铭铜簋,其中束仲父簋3件、录簋盖件,原系1966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朴寨村(原薛店区太仆乡)陈德周捐赠给河省文物工作队,20世纪60年代移交今开封博物馆。现将这几件铜簋介绍如下,并对器进行考释。束仲父簋3件(馆藏号:09317、093109320)。形制、纹饰及铭文均相同,其中2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