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抗战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从此时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的十年中,国民党为了巩固其统治基础,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财政经:济政策和措施,中国近代工业在这一时期曾获得了一个短暂的发展。工商部先是于1928年获准与铁道部、卫生部共同筹设全国性的工业试验机构——中央工业试验所,后于1930年初呈准单独筹设该所,由张泽垚(任筹备主任)、徐善祥、吴承洛、张可沼、施行如等人主持筹备工作。1939年7月5日,中央工业试验所正式宣告成立。该所成立时,由国民政府拨给法币19万5千元作为开办费。商得财政部同意,将南京  相似文献   

2.
刘国武 《史学月刊》2004,5(3):60-64,70
抗战前十年是国民政府对藏政策的形成时期。国民政府一直以国家统一问题和边疆问题取代西藏的民族问题,并打下了传统治边政策的烙印。国民政府力图通过使西藏与内地在各方面融为一体的办法来接管西藏。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国民政府的对藏政策和措施只起到了避免西藏局势更加恶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对内蒙古的政策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战前十年是南京国民政府对内蒙古政策理念和定位立场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国民政府对内蒙古的政策定位在思想深处仍属于中国传统治边政策的范畴。完成省县一体化一直是国民党施政内蒙古所追求的目标。国民政府对给予内蒙古较高度的自治权始终缺乏理论准备,从民族理论上看,主要表现为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拒斥和否定。  相似文献   

4.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援朝政策石源华国民政府对流亡在中国的朝鲜民族独立运动始终是支持的,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具体支持方式和政策有所变化。抗战八年间,随着中国战局的变动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援朝政策的重点、内容及其取得的结果,大致上经...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科学救国”这一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为出发点,以国民政府及各界仁人志士为抗击日本侵略和发展我国科技事业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为考察的客观依据和坐标,以考察抗战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和探讨国民政府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政策法规的利弊得失为目的,以期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全阐述了“科学救国”思潮在抗战时期新的表现形式、国民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及其主要科技政策法规,揭示了国民政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对坑战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维护"五族"的民族政治结构,对西南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代表争取民族权利和民族地位的运动未予以积极回应。1939年后,国民政府积极建设以西昌为中心的西康宁属地区,组织兴修乐西公路。为与西康省政当局进行政治竞争,国民政府积极介入西康彝务,利用宁属地方上层人物和有着中央受训经历的彝族精英,动员彝胞参与筑路,积极培养彝族干部。筑路和通车前后,国民政府积极宣传彝工对于筑路的贡献,正面呈现彝族的民族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位的政治承认。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的研究,有助于反思海内外学界长期以来对于国民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否认民族差异的既有看法。  相似文献   

8.
华北事变后,日本在华北的走私活动渐趋猖獗.这不仅严重践踏了中国主权,打击了中国弱小的民族工商业,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基础.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国民政府试图遏制华北走私,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从另一侧面窥见国民政府在华北事变后对目政策的变化,而这恰恰是我们所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民族政策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远 《攀登》2002,21(1):40-44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素来十分重视西部少数民族问题。党和国家几十年来制定了一系列帮助西部少数民族发展经验、改善生活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问题,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和指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把中央给予西部的优惠政策和党的民族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组织民营工厂内迁是国民政府的重要政策。在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明显呈现出政府与企业主之间的博弈。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及国民政府政策的变化,双方博弈表现出不同的态势,从而直接影响了各阶段民营工厂内迁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1921年,有着"南张北周"之称的民族实业家周学熙与比利时乌得米财团合作,在秦皇岛开办了远东第一家机械法生产玻璃的企业——耀华玻璃公司,开启了我国民族玻璃工业的创业之路。本文介绍了当时驻比利时使馆领事许熊章写给国民政府农商部的一封信函,从中可还原耀华玻璃公司的创建历史,折射出我国民族玻璃工业发展的最初契机。  相似文献   

12.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金普森李分建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粮食政策的研究寥若晨星,而这是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进行考察与分析,以求教方家。综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的粮食法...  相似文献   

13.
《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为美国帕克斯·M·小科布尔所著,1980年初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初版时即引起史学界的重视。本书主要研究了1927—1937年期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及其政策,作者利用了大量的经济史料研究国民党政权,分析国民党政权特质的形成,说明江浙财阀与国民党政府不仅有着共同利害关系,而且存在着政治和经济的冲突,甚至发展成紧张与敌对关系,这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作者利用美国  相似文献   

14.
1927—1937年间的中国民族工业是近代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建国后,最先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汪敬虞先生,吴承明先生也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近几年,虽然相继有不少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论文,但仍有不少地方尚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这11年间民族工业的问题很多,本文所论仅限于一个基本的问题—一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28年3月,国民政府依据孙中山的建国大纲,设置了工商部,主要掌管工业、商业和劳工等行政事项,在孔祥熙1928-1930年任工商部长期间,为发展当时的国民经济,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业行政纲领,对民国初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以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翱 《文史月刊》2013,(4):34-35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确立诉诸国联的政策是以国民政府中央部分领导人所形成的共识为基础的,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它是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前提下、在直接交涉走不通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其次,它是国民政府以欧美抑制日本的外交策略的必然选择;最后,申诉外交政策的抉择与国民政府和国联关系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以翔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着重就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绩,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全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的变化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认为整个开发过程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交通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工矿业发展诸领域,以丰富的事实和数据,展现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办法,以及开发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则从西北地区农业的进步和工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商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东西部经济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分析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的影响。论指出,作为策划和组织的国民政府,为西北开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其成果不仅为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且为改变西北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但国民政府在西北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其开发的主旨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该地区的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因此,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热情遽减,各种开发、建设工作也停顿了下来,最终导致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再次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18.
季鹏 《民国档案》2000,(1):77-81
国民政府奠都之初,烟毒甚巨,国民政府贪图烟利,实行寓禁于征的政策,之后,在中外舆论的压力下,宣布实行断禁,其实仍是做表面文章。1932年,蒋介石宣布在豫皖鄂赣战区推行禁烟,采用分年渐禁的办法,“收效亦是微乎其微。但是,1927到1935年,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禁烟禁毒运动──六年禁政(1935-1940年)的先导,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禁烟举措作出述评,并在其禁烟动机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寓禁于征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不久,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05次会议上即形成一项决议:财政…  相似文献   

19.
1928年3月,国民政府依据孙中山的建国大纲,设置了工商部,主要掌管工业、商业和劳工等行政事项,孔祥熙时任任工商部长,为发展国民经济,当时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业行政纲领,对推动中国经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以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民族工业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工矿企业而言,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曾经有过三度繁荣:一是戊戌变法前,即1895——1898年;叶是辛亥革命前,即1905——1908年;一是五四运动前,即1915——1918年。每次繁荣为时都很短暂,而且紧接着衰退,表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艰难的,迂迴曲折的。1895——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开始阶段,同时,也是甲午战争结束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高涨的基础。甲午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