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都市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就是民俗,都市民俗就是都市居民长期积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无论过去抑或当今,都市中都会同时具有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和种种陋俗,这二者都应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真正的都市新民俗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以人为本,而不是作秀。政府在民俗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若能及时把握都市民俗的建设方向,采取正确措施,就能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民俗学一直将乡村民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于城市民俗则较少关注与研究.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认为,民俗是乡村生活的产物,文明则是城市生活的产物,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将是传统民俗的消失.承认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亦在生产着自己的民俗并将都市民俗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本文拟以乡村民俗为比照,探讨城市民俗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尹乐 《新疆地方志》2013,(4):16-17,23
第二轮修志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变革极大的年代,变化的新民俗最能反映民众生活面貌和社会变迁的内容。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都市民俗的变化逐步加大,新民俗发展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在编修城市志的过程中,不但要记民俗,而且要加强都市民俗变化的记述。  相似文献   

4.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里的民俗事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民俗事项的形式是一种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人生礼仪习俗又是民俗事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礼仪习俗是人们生活中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与之相应的仪式和礼节。这一礼俗伴随着一个人度过自己的一生,每一次的礼俗举行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5.
一定的文化生活和民俗是一个特定地区人们的文化心理与经济生活的反映.不同地区的文化往往存在许多差异,这又与地理环境及历史传统有关.明清时期的杭嘉湖是经济发达的江南经济区的中心之一,地处太湖南端,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誉称.是运河南起的始点,交通便利.风景、人文皆著称于世,有人间天堂之谓.南宋建都临安,北方士族南迁,将北方民俗传之于浙北三府,所以在这里既有北方的习俗,又有本地特色,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端: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事项以及贯穿于其中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当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统治者,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忽视此方面的重要作用的。“为民社者,务在稔知地利,熟诸民情,始可因地  相似文献   

7.
现代民俗学起源于对已经丧失现实功能的传统民俗的抢救、保护,而随着全球化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侵蚀,现在连功能正健的民俗也在加速转换乃至消亡,当民俗学更深切地感受到将彻底丧失全部传统对象的危机,"拯救对象",就成了民俗学者明确的集体纲领.也正是在此集体纲领的推动下,才有了"城市民俗学"等议题的出现.但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农村旧传统中的旧民俗,抑或应该是城市新技术下的新民俗?是传统的风习、现代的时尚,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我认为这个问题20年前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就已经解决了,亦即,"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普遍模式"的命题已经共时性地涵盖了农村民俗和城市民俗,乃至传统民俗、现代民俗以及二者之间的传承,只要专家之外、专业知识之前的日常生活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们共时性的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8.
吕微 《民俗研究》2013,(4):17-22
现代民俗学起源于对已经丧失现实功能的传统民俗的抢救、保护,而随着全球化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侵蚀,现在连功能正健的民俗也在加速转换乃至消亡,当民俗学更深切地感受到将彻底丧失全部传统对象的危机,"拯救对象",就成了民俗学者明确的集体纲领.也正是在此集体纲领的推动下,才有了"城市民俗学"等议题的出现.但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农村旧传统中的旧民俗,抑或应该是城市新技术下的新民俗?是传统的风习、现代的时尚,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我认为这个问题20年前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就已经解决了,亦即,"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普遍模式"的命题已经共时性地涵盖了农村民俗和城市民俗,乃至传统民俗、现代民俗以及二者之间的传承,只要专家之外、专业知识之前的日常生活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们共时性的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它的变革也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表里的。当人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民俗无不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所达到的水平。在远古时代,人们的认...  相似文献   

10.
韩若冰 《民俗研究》2013,(2):135-146
日本动漫角色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断被神化、被偶像化、被娱乐化甚至被商品化,而由动漫角色所演绎的故事和行为规范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导向标。国家、政府、企业、民众对动漫角色的认同和依赖,使得角色以及角色认同在日本已成为个人、群体以及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标识和交流的介质。日本动漫、动漫角色以及由角色意蕴所形成的符号表达系统已经具有了民俗的意义并成为当代都市民俗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