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口关帝庙,又名山陕会馆,是清代中晚期旅居周口的商人集资兴建,现存建筑140余间。留存下来的柱础结构形态丰富,装饰题材范围广泛,雕刻工艺技法全面,表现手法多样,体现出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
胡学文 《江淮文史》2004,(5):169-174
在全国历史化名城歙县渔梁古镇,有这样一所徽派古建筑,它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二层三进,有四个天井。前进为银杏木构客厅,三楹、两庑及门厅;中、后进用作住房,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厅、西厅和后花园。客厅瓜柱柱托雕刻精美,角檐柱上端有丁字拱;中进为梭柱,柱础呈覆盆状,形制古朴,别有特色。1744年,清代声名显赫的大篆刻家、歙派篆刻宗师巴慰祖在这里出生了。200多年后的今天,走进这座古宅,睹物思人,仿佛又走进了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北魏前期都城平城遗址发掘出土了数批石雕柱础。其体量虽小,但纹饰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本文从作品的雕造、艺术风格及具体功用方面作以考证。  相似文献   

4.
药山寺遗址位于湖南津市药山镇,距津市市区约30千米。调查探明现存文物遗迹主要分布在寺庙原址、和尚包以及啸峰周围。地层包含宋代至清代五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在药山寺原址发现碑刻、石佛造像、柱础、香炉、莲花座、古树及有确切纪年宋"熙宁三年"石生台等遗物,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药山寺的相关记载,为佛教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林元平 《东南文化》2000,(9):119-121
惠安石雕为世人所称道,但因散存于各地,一时难窥其全貌,故以现存的清代纪年惠安石雕龙柱略述清代惠安派石雕龙柱的概貌。  相似文献   

6.
仪陇县奎星阁在城南龙泉山腰。阁为六边形五重檐盔顶式穿逗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44平方米,阁基82.3平方米,通高18..6米。上下五层,由下而上逐层缩小,顶部系六角尖,顶尖有用花瓷片嵌贴而成的球形宝顶。三十只角凌空高翘,均悬挂银灰色小铁钟。阁面施盖橙黄色琉璃筒瓦,瓦当上铸“”字纹,沟头滴水铸如意云纹。阁楼最高层正面栏额上端,悬挂兰地银字木匾一块,真书“奎星阁”三个大字,字径35厘米。每角由内至外均施有直径37—40厘米的内柱、中柱、外柱各一根,支撑阁体。柱础为鼓型。每层设扶手木梯,可达阁顶。每层楼铺设木板,并…  相似文献   

7.
《重修广州府学碑记》现存广州博物馆。碑通高157厘米,横103厘米,厚11——15厘米,青石质。碑的正面左右两边线刻云彩纹饰,精美细致。碑顶成拱园形,高16厘米,上有篆体额文“广府黎侯重修文庙碑记”等十个字,为曾道唯所篆。其人在(康熙)《南海县志》卷12和(光绪)《广州府志》卷117中有传,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声誉的地方官员。碑底正中有一高26厘米,宽40厘米,厚7——12厘米见方的插榫。碑内题一行,撰文者,篆额者和书丹者各一行,正文17行,碑末为题名。正书。现存地方史  相似文献   

8.
许昌古城出土“四神”柱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冬,许昌县张潘乡盆李村农民在村西100多米的“古城岭”上植树时,在距地表约1米左右的土层内,挖出了一块62.5×63.5×15.5厘米的“四神”青石柱础。该础底面呈正方形,顶端为28厘米的圆形平面。柱础制作采用凸地高浮雕的精湛工艺,以洗练有力的刀功,在柱础的腰问,按照四方定位之说,刻下了栩栩如生的“四神”图像。东青龙:龙尾翘起,前爪直伸,后爪弓曲,鼓腹曲身,龙首向  相似文献   

9.
河南内黄县发现一块清代刑戒碑刻张粉兰1992年夏天,内黄县城关南街农民在拆修房屋时发现一块清代刑戒碑刻(附拓片),现存县文管所。石碑为青石质,呈长方形,长63厘米,宽38厘米,厚3.5厘米。碑面打磨平滑镌刻楷书字体,其它几面没经过细加工。碑面阴刻文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浙江省各地汉代土坑墓中,发现墓室四边有一个台阶式的遗迹,被暂名为“熟土二层台”。以下试对其形成原因和存在作用作一粗浅剖析。 有“熟土二层台”的汉墓,墓壁均系生土壁,墓内用原土回填,并经过夯打。底部四边普遍有“熟土二层台”,底面平整,其中绝大部分基底的前后两头(一般距前后壁50——70厘米)各有一条横向浅沟。此外,各墓内均遗有完好程度不一的葬具板灰痕迹和棺钉。随葬品置于墓室的一侧或一端,个别墓中两者皆有,但不管何种形式,其器物与墓壁均有一定的平行间距。 “熟土二层台”现存高度多在40——50厘米之间,宽度一般为30——40厘米,“台面”不甚平整,有的呈外高内低的倾斜状。“壁面”较垂直,并往往留有少量的板灰痕迹,个别的还  相似文献   

11.
浅论大同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北魏时期的文化大背景,在品评的基础之上概括、探究、论述了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自身的装饰性与审美性,同时分析了在功能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它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遂平县文化馆最近征集到石砚一件。是和兴公社赵庄大队季桥村社员张法亭从村西泥塘中挖出来的,砚身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该砚除边角有几处碰伤和右侧刻字磨损以外,保存基本完好。此砚是用黑色夹有四层鸭蛋青色的石料琢成。上面雕刻有清代名家书、画,现介绍如下: 一、砚身正面:  相似文献   

13.
廖威 《广东史志》2003,(2):75-76
2002年1月,我在粤北农村调查时,发现清代民居建筑中的祠堂大门口,有些摆设有石雕艺术作品抱鼓石。现选择一对比较典型的抱鼓石进行初步的研究。这对抱鼓石座落在一间建于清代后期的宗族祠堂大门口左右两端,由石门枕和石鼓组合而成,红色砂岩凿刻的。这种石材质地不够坚硬,容易风化。雕刻技术主要是用阴雕和浮雕两种方法。大小形式相同,花纹有同有异。石鼓安装在石门枕之上形成一个整体,民间统称抱鼓石。(见下图)  相似文献   

14.
唐代道教石造像常阳天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毅 《文物》1991,(12)
山西省博物馆藏唐代常阳天尊石造像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道教造像,是研究道教、古代雕塑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现介绍如下。石造像通高256.5厘米,由石像、底座和基座三部分组成。石像以汉白玉雕造,底座和基座为青灰色石灰岩制成。基座厚21.5厘米,平面正方形,呈四层台阶状。第一层边长132、厚10厘米,四周线刻莲花、忍冬和仙鹤等;第二层边长106、厚4.5厘米,素  相似文献   

15.
山东青州发现一批截首刀和博山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秋,山东省青州市郊某村发现一批截首刀和博山刀。据目击者叙述,两种类型刀币混在一起共约三百多枚,出土时锈蚀粘结成一大块,用锤子砸开后,有一半左右损毁,笔者所见大体完整的尚有103枚,其中除11枚为博山刀外,其余均为截首刀。这批截首刀均为截首的尖首刀,与《中国钱币》1987年第3期所载《招远切头尖首刀及其科学考察》一文中所描述的切头尖首刀形制相近。刀币外形亦为曲刃、拱背、环首。刀身全长10—13.5厘米,身宽1.4—1.6厘米,柄长(连环在内)5.8—6.4厘米,柄宽0.9—1.1厘米,刀身厚0.07—0.12厘米,背厚0.11—0.21厘米。环首外径1.6—1.9厘米,内径0.8—1.2厘米,环厚0.115—0.23厘米,均有铭文。现存的92枚中有21枚因截去部分铭文或锈蚀较重已难于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是中国古代地方志纂修的鼎盛时期,“现存清代方志有5701种,约占现存全国地方志总数8200余种的70%。”[1]这些方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名儒精心纂修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一节说:“方志虽大半成于俗吏之手,  相似文献   

17.
芦山白塔寺距县城8公里,其寺院早已被拆毁改成一所中学,在仅存的原大雄宝殿内保留着一幅明代壁画。由于学校建设需要,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整幅壁画迁移至县博物馆内保存。一、壁画概貌及结构壁画高318厘米,宽140厘米,总体厚度5.5厘米。壁画为双面绘画,正面绘观音坐像,背面绘牡丹芍药花卉,离地40厘米的壁面无绘画。白塔寺壁画的结构作法比较特殊。它是在建筑物的两柱之间用15×7厘米的木枋做成一个木框,竹篾编成骨架结构,竹篾上涂抹一层细砂泥土,内掺稻草,谷壳。正面泥层厚3.0厘米,背面泥层厚1.0—1.5厘…  相似文献   

18.
<正>《平江图》是一幅宋代平江府(今苏州市)碑刻城市地图。图碑高270厘米,宽140厘米,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石刻地图。该图现存于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国家测绘资料档案馆存有该图拓片。《平江图》在1917年8月重刻过,主要在原碑基础上加深,没做任何增减。学术界在《平江图》的研究中取得丰富的成果,梳理对《平江图》的研究,对于深化苏州城市史、地图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成碑时间及其监制者从清代开始关于《平江图》的成碑时间就有很大的争议。张勇坚《平江图与古代苏州》1概括了20世纪之前《平江图》成碑时间的五种说法,一是绍定二年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最近在本市炼铜厂废铜堆里拣选出一件西汉铸造钱币的铜背范。这件铜背范长8.1厘米,宽5.7厘米,重66.6克。呈椭圆形,(图1)是汉代钱范中少见的小型母范,它是研究汉代铸币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这件铜背范制作较为粗糙,周边高0.2厘米,范背有十字形凸线,(图2)范面中心铸成柱础状,且有六出流槽,一次可铸成十二枚钱币。汉初的货币据史书记载有荚钱,八铢半两、五分钱、四  相似文献   

20.
诗意画石雕     
1985年,自贡市沿滩区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永安镇何乐祠的石雕栏板六块,雕刻十分精美,现介绍四块,请大家鉴赏。何乐祠建于清咸丰丙辰(1856年),是湖南籍盐商修建“禹王宫”时配建的宗祠。祠宇建筑装饰华丽,大多数取材于《三国志》以及“报春”、“双燕迎春”等花鸟图案,尤其突出的是,厅廊栏板上,以唐宋诗为题材的六幅诗意画石雕。每幅高50厘米宽77厘米。内容各有特点,有的是清明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