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寿寿彝     
寿彝同志行年八十了,我认识他已经将近半个世纪,超过了他现在年龄的一半,时间不能算短了。但是我们的友情却是与日俱浓。其中也并没有什么奥秘。中国古人说:“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我越来越明确地感觉到,寿彝同志的心是淳朴的、开朗的、正直的、敦厚的。我们俩的共同老友臧克家同志经常同我谈到寿彝,谈起来总是赞不绝口。他的看法同我没有什么差别。可见我的感觉是实事求是的,并非个人偏见。作为一个人,一个朋友,寿彝同志是这样子。作为一个学者,他同样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二十多年前,我们俩共同奉使到伊拉克去参加巴格达建城一千五百周年庆典,转道赴埃及  相似文献   

2.
白寿彝同志 ,字肇伦 ,又名哲玛伦丁 ,1 90 9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一个回民家庭 ,公元2 0 0 0年 3月 2 1日辞世 ,享年 91岁。 1 949年 1 0月间由南京来北京开全国政协会议 ,由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聘请来历史系任教 ,至 2 0 0 0年 3月 2 1日病逝 ,在北京师范大学整整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五十多年过去了 ,这里写下自己的一些记忆 ,以为纪念。(一 )依稀往事五十年寿彝同志来历史系后 ,侯外庐主任请寿彝同志任历史教学小组组长。 1 95 1年 ,侯主任与寿彝同志在《光明日报》创办了《历史教学》半月刊 ,侯主任写的创刊辞的题目是 :“《实…  相似文献   

3.
白寿彝先生是我的前辈 ,也是我的同志。我对于他的为人是钦敬的 ,对于他的为学是佩服的。当他临终的前三日 ,我曾到医院中一晤 ,未交一语 ,竟成永别 ,我是异常悲痛的。寿彝先生留在世间的 ,有卷帙空前的《中国通史》 ,由于新闻媒体的宣传 ,举世皆知之。但他为人为学之高不可及者 ,世人未必深知。也许有人记得二十年前“四人帮”在北京排演的“考教授”一事 ,当时召集文理各科教授 ,一律试以数学难题。寿彝先生不答一字 ,投卷而去。其为人之独行特立 ,似可于此见之。但寿彝先生之独行特立 ,是始终一贯的 ,不仅在于一时一事。今读他的《中国史…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的展望白寿彝 (1 1)…………………世纪之交历史研究感言龚书铎 (1 2 )………读江泽民同志关于学习历史的论述邓正兵 (3 2 5 )…………………………·怀念寿彝先生·怀念寿彝臧克家 (3 1)………………………“中国的脊梁”林甘泉 (3 3)…………………永不磨灭的印象齐世荣 (3 4)………………忆寿彝先生和外庐先生的一次谈话张岂之 (3 5 )……………………………悼念杰出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杨翼骧 (3 7)……………………………涑水而后有斯人陈光崇 (3 8)………………治史学要成家施 丁 (3 10 )………………读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  相似文献   

5.
隋唐强盛的深层探索———多卷本《中国通史》第六卷读后刘统白寿彝先生总主编,史念海、陈光崇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卷已经出版了。它以140万字的篇幅,全面叙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强盛时代———隋唐两朝的历史。众所周知,隋唐史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6.
20 0 0年 3月 2 1日 ,白寿彝教授以 91岁的高龄 ,平静地离去。作为多年好友 ,我本应去八宝山向他作最后的告别。无奈年老多病 ,行走困难 ,未能成行 ,深感遗憾。回顾寿彝先生一生的成就和与他的交往 ,感慨良久 ,特作此文 ,以表怀念之情。白寿彝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数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活 ,在中国史学史、民族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 ,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最后的二十年中 ,他以雄心壮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主持了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纂 ,完成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大型学术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部《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 ,寿彝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7.
历史知识的运用,即历史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应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以往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自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中详细论述,首发其端以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白先生论述说:“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联系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8.
<正>城史浅说公元222年,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并争夺荆州,结果彝陵(今宜昌东)一战几乎全军覆灭。吴王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于是城夏口,都武昌”(《方舆纪要》)。晋代陈寿写的《吴志·孙权传》中,亦有“吴赤乌二年城沙羡,吴黄武二年(223年)二月,城江夏山”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1999年4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隆重集会,祝贺白寿彝教授治学七十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这一天,霏霏细雨把北京洗濯得清澈剔透,在桃红柳绿的盎然春意烘托下,大会开得喜庆热烈,取得圆满成功。白寿彝教授1909年2月出生于河南开封,1932年毕业...  相似文献   

10.
编者说明     
编者说明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这项大型史学工程从70年代后期着手准备起,至今己经历了二十个年头了,再有一二年,可望全部竣工。全国几十位著名学者和百余专家分别参与了全书各卷的主编及撰写,虽岁月流逝,人事变...  相似文献   

11.
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张刘雪君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颇为可观,仅专著就有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高敏主编《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周远廉主编《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广...  相似文献   

12.
《嘉庆宁国府志》记载,东晋宣城内史桓彝的坟茔有两处:一在泾县,一在宣城。清人认为,泾县桓彝墓是真实的,宣城桓彝墓为其祖坟。但根据宋明两朝志书的记载可知,桓彝墓在宣城,泾县是桓彝祠。通过综合考察与推论可以断定,桓彝当时就葬在宣城即当时的宛陵,而泾县可能建有桓彝祠。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谢保成著三卷四册本《增订中国史学史》,这是继白寿彝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谢保成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和杜维运著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1993—2004年在台湾出齐)之后的又一部多卷本《中国史学史》,也是  相似文献   

14.
亦诗亦画亦情的苏曼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1884年10月生于日本横滨,祖籍广东珠海。名戬,号子谷,小字三郎,别号元瑛、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其父苏杰生,“广州生,商于日本”,娶河合仙为妾。苏曼殊为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子所生,由河合仙抚养,6岁时始被单独领回苏家。“广中重宗法,族人以子谷为异类,群摈斥之”。苏曼殊一人独处,性情越来越孤僻,形成了对痛苦羞辱的病态敏感和从不倾诉痛苦的封闭心理。12岁时,苏曼殊“贫困为沙门”,不久因偷食鸽子被逐出寺院。后又两入佛门,但终多情于尘世。他的绝代才情和个人风采永久地留给了后人。 在横滨大同学校…  相似文献   

15.
本书为历代著作家评论《史记》的言论摘编,是为史学、文学、哲学工作者研究《史记》所提供的重要参考资料。正文前有白寿彝先生写的序和编者例言。序的大意说:《史记》成书以来,已有许多人提了各方面的意见,对这些意见多知道一些,自能帮助我们对《史记》有更多的理解,并且也能启发我们对于其他方面的理解,因此乐于为本书的出版作序;但同时应提醒读者,在阅读众多的资料时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周金文中所谓“康宫”问题 ,唐兰先生认为康宫是康王之庙 ,立论的基点是昭王时期铜器令彝铭文。但对令彝的年代和铭中人物的看法 ,学术界一直聚讼不已、多有纠葛 ,致使“康宫说”历来备受质疑。本文通过对令彝及相关铜器铭文和史实的综合考察 ,认为令彝的年代在昭王时期是可以成立的 ,因而“康宫说”的正确性也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其泰先生就读于中山大学本科,期间曾受教于著名史学家刘节先生。1962年底,适逢首次统一招考研究生,陈其泰报考了刘节先生的"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并顺利通过了考试。但由于刘节先生在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陈其泰跟随刘先生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愿望未能实现。1978年,全国恢复招考研究生制度,陈先生再次报考,终于有机会随白寿彝先生学习中国史学史。毕业后,他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走上了中国史学史研究和教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文史天地》杂志2000年第6期发表的王运春先生的《朱元璋与贵州之谜》和2001年第5期发表的今凡先生的《“明太祖考妣上寿”残碑考》后,我虽不是“方家”,但不妨也来谈谈拙见。我认为,残碑的墓主人既不是朱元璋的父母,也不是朱元璋夫妇,而只不过是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介草民。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文的争论,我认为是对残碑的“解读”有误所致。“明太祖考妣上寿”究竟应如何“解读”才正确呢﹖我认为正确的读法应是“明”字后面稍加停顿,然后再往下读,是为“明──太祖考妣上寿”。“明”在这里是指大明王朝,“太祖考”和“太祖妣…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21,(8)
正深圳博物馆编商承祚(1902~1991年),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鉴藏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和教育家。商承祚先生生前收藏印章颇多且精良。2006年,其子商志将商承祚收藏的契斋藏历代名人印章173件(套)捐赠给深圳博物馆。这批印章有很多出自明清篆刻大家之手,有些是名人自用章,如明代王宠、何震,明末清初程邃、周亮工、傅山、朱彝尊,清代邓石如、翁大年、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黄士陵,晚清民国吴昌硕、陈衡恪、李尹桑、邓尔雅、寿玺等。  相似文献   

20.
张素英 《文物世界》2006,(2):63-64,69
“寿”通常指人生命的年限,也有年岁大或寿辰、生日之意。自古以来,长寿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的祈愿。在历史上有些帝王甚至请方士为之炼丹制药,以求长生不老,万寿无疆。《尚书·洪范》也把“寿”放在了“五福”之首“: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已成为中国传统幸福观之一,并且在民间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寿”文化。一“、寿”文化首先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精神寄托千百年来“,寿”反映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命的美好向往和崇拜,就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例,从孩子一出生,便进入了“寿”文化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