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黄春秋》2009年第7期刊登了李治国的《大饥荒年代的偷抢行为》,读后让我不由又想起几年前偶然听到的有关大饥荒年代的两句民谚:  相似文献   

2.
大饥荒对于中国六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对大饥荒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如大饥荒程度,大饥荒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大饥荒年代的社会状况,等等,拙著《墓碑》共28章,其中除了展示灾情的13章以外,其他15章都是专题研究。大饥荒年代的人口损失只是大饥荒的一个子题,  相似文献   

3.
李恩 《文史精华》2013,(9):65-67
关于历史,中国有句富含哲理的老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有一句"鉴往知来",更是至理名言。去年我将对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回忆,写了一篇亲历性的文章,记载我在那饥荒年代吃的几样东西(不能说是"食物",只能说是"东西")。我的两个孩子看后根本不相信,瞪着眼睛说"哪有这事",好像是我编的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研究者大多认为大饥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有三千万人左右。实际上,在“大跃进”之前,已发生因饥荒饿死人的事件。就目前公开的材料看,广西是较早出现严重饿死人事件的省份,1956年发生的“平乐、荔浦和横县因灾饿死人事件”最先被公开曝光,195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就有一篇通讯:《去年广西因灾饿死人事件是怎样发生和怎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5.
《贵阳文史》2009,(1):22-26
近20年来,围绕60年代初大饥荒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关系,学术界较少论四清运动与大饥荒的关系。四清运动虽然初兴于1963年,但是早在大饥荒趋于顶点的1961年初,四清的基本概念及其措施已相继出台,毛泽东认定造成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是阶级敌人破坏和民主革命不彻底,并着手部署反击“资本主义复辟”。只是由于1961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已陷于极度困难,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事实上将毛泽东有关大搞阶级斗争的指示悬置起来,才未使之演变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6.
正每当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就会想起一件往事——1960年5月,我在经历了10年的戎马生涯后,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秘书科工作。那正是一个大饥荒的年代,整个社会的话题似乎都集中在"吃"上,人人都在想方设法搞吃的,红薯、藕、南瓜、萝卜这些平常人们看不上眼的杂粮、蔬菜,此时都成了抢手货,成了许多人家里的主粮。在教育界,许多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有的还患上了肝炎、浮肿、妇科病,还不时传来某某学校  相似文献   

7.
1958-1962年间,中国发生了大饥荒。近年,出现了否定发生大饥荒的思潮,有些人不仅否认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也对大饥荒的严重程度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是,如果发生了大饥荒,为何看不到农民的抗争?的确,历史上一旦发生大饥荒,农民为了活命,会抢粮,骚乱,乃至爆发起义,历史上不乏这类记载。  相似文献   

8.
晋南馍馍     
在晋南,馍馍又叫馒头、干粮、给养、卷糕等。不论谁家里有多少人口,都有一口大锅灶和一套蒸馍的炊具,每蒸一次馍能吃一星期,盛夏天热怕霉变适当少蒸些。晋南有句“离了馍馍不是饭”的说法,一天三顿饭顿顿必有馍。早饭是腌咸菜或其他小菜、辣子、米汤,以馍为主;中午是一碗面条,馍管饱;晚饭是米汤、炒菜,馍吃个够。即使农忙顾不上做饭,只要有馍便是饭。  相似文献   

9.
华英 《旅游》1997,(12)
赵匡胤与牛肉泡馍○华英五代末年,赵匡胤还未得志时,穷困潦倒,流落于长安街头。一日,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地走在街上,他在一家馍馍铺前向掌柜讨饼吃。那铺主看他挺可怜,就拿了前几天剩下的几个馍馍给他。那馍又干又硬咬不动,实在是没法吃。这时他闻到一阵肉香,抬...  相似文献   

10.
江春泽 《炎黄春秋》2002,(12):16-21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我先后被借调到中央所属的几个单位去临时工作。那正是我们党和国家风云变化、历史大转折的时期。我有幸在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与走上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见识到一些不平凡的人和经历过一些不平常的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就在蔚蓝变得紫红的那一刹那,也预示着无情的黑夜即将代替这片美丽,但我仍然坚信:无情的黑夜也是慷慨的! ——题记紫红色的云霞充塞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似血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的确显现出“最美不过夕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到底饿死多少人,有很多争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那三年发生了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三千万人。但也不断有人提出异议,不仅否定"饿死三千万",认为那是"重大谣言",甚至否定发生过大饥荒。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所谓毛泽东发动‘大跃进’饿死三千万……是有人刻意编造的虚假数据";江苏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孙经先提出,"三年困难时期"的  相似文献   

13.
胡敬萍 《山茶》2009,(4):106-113
我的童年是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度过的。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部分地方闹饥荒时,我居住的鄂温克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的人们也同样感受到了饥荒的恐惧,为了弥补粮食的短缺,春天我常常学着大人的样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开满鲜花的草地上挖野菜。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家乡陕西关中西府的扶风,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叫扶风鹿糕馍,是用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圆形烙馍。  相似文献   

15.
李治国 《炎黄春秋》2009,(7):80-80,31
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是许多情景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至今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重温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的情景,从中着重分析饥荒形成的自然及社会原因,并再现饥荒中社会各界的救灾活动,使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当年饥荒是一场百年浩劫,是一场天灾与人祸的混血儿。  相似文献   

17.
新娘馍     
在草地的边缘,白龙江的源头,川甘的接壤地,巴西藏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世代居住在这里。 “亲爱的孩子,努力吧,抢到新娘馍就有好运气啦!”母亲慈爱的嘱咐我。 今天是良辰喜期,隔壁阿吾大伯家娶儿媳妇。母亲鼓励我抢到新娘馍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不止一次参加抢新娘馍的“战斗”。但当时还小,每次都只能望着马匹驰去,空着双手归来,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难为情地  相似文献   

18.
移民马上就得走 1960年大饥荒时,我在山东济宁汶上离县城十八里的中学读书。家里父母领着两个妹妹每天连喝口地瓜面稀汤都难。因为饿,两个妹妹偷了好几把大马车上运往梁山的棉花种子,吃得上吐下泻差点丢命。二妹浮肿眼看危险,这时,黑龙江运来了成坨的糖渣,她们熬过来了。  相似文献   

19.
出发     
黑夜赋予我黑色的眼睛,流连于光阴,但我知道,这些都只是路上的风景。——题记我独自一人,出发向北。我以为美是凤凰瞬间的涅口,华美而珍贵,于是四处寻找,跋山涉水。心湖我站在了青海湖畔,青藏高原的山巅。目光掠过茫茫草原,触及一片澄澈蔚蓝的颜色——那圣洁通透的蓝宝石!  相似文献   

20.
那天一早,我穿越了大半个北京城,去看X先生。那是个中老年男人,男同,北京艾滋病友圈子里颇有名气的一个携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