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宗棠小时候,父母都没了,家里又穷,他是被亲戚接济着长大的。他特别地用功,似乎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可以后连续三次参加考试都没中进士,其中有一次竟然是因为湖南的名额多了一个,而湖北的名额少了一个,所以硬把左宗棠的试卷撤了下来换了一个湖北人。但左宗棠不愧是左宗棠,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相似文献   

2.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让左宗棠在湖南招兵买马,组建一支5000人的队伍.左宗棠凭借自己在湖南幕府打下的基础和建立的威望,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募练成军,并正式命名为“楚军”. 楚军是湘军的一个支系.左宗棠不用湘军之名而用楚军,后人多以为他独树一帜、自立门户的愿望十分强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原籍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其父张锳,字春潭,举人出身。道光十三年(1833)任贵筑县知县,寓所在贵阳六洞桥(今六洞街),道光十七年(1837)张之洞出生于此。据说因此取名“之洞”(他们弟兄系“之”字辈,有张之清、之渊、之(氵舞)等)。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锳擢升兴义府知府(府治在今安龙县)。张之洞7岁时随其父到安龙任所读书,到14岁始回河北原籍准备应试。后历中秀才、举人、探花,成为晚清重臣和后期洋务派首领。  相似文献   

4.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谥号襄公,嘉庆十七年(1812年)生于湖南湘阴一贫困家庭,从小便极得其祖父母及双亲宠爱。小时侯,其祖父看到他在分配物品时,能做到均匀分摊,不自私、不贪,认为他将来必能成一人物;其母说他有“万里封侯”之希望,这些预言最后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5.
一 周佛海1897年出生于福建莆田县,祖籍湖南沅陵。其父周夔九为清末举人,曾入湘军作幕僚,后在福建莆田署衙当典吏官。他善社交,谋事谦恭,处世谨慎,与当地官人、商贾、绅士交往密切,衣食无忧;但在一次“禁烟”运动中,因为了铲除罂栗幼苗,摧毁鸦片生产基地而献身,遗下夫人马翠珍和周佛海姊妹3人。  相似文献   

6.
光绪十年(公元1881年)九月,年已古稀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建功西陲后不久,又以“尔向来办事认真,外国怕尔之声威,,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腊月二十二日,左宗棠抵江宁(今南京),两天后即“受印视事”。从这时起到光绪十年三月奉调进京为止,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以其“衰病余生”,不辞辛劳地建设海防、兴修水利、整  相似文献   

7.
肃顺与左宗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咸丰年间,肃顺官至协办大学士,授命赞襄政务,辅佐幼帝,以其权高位重,素有“肃中堂”之称。左宗棠也曾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年间位及军机大臣,人称“左中堂”。这两位晚清重臣,都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关于两位中堂“神交”、肃顺智救左宗棠的故事,则鲜为人知。肃顺(1816—1861)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其兄端华袭郑亲王爵位。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人称“肃老六”。肃顺其母为其父的侧媵,正因为庶出,他成为了闲散宗室,早年多闲散无事,整日游荡街头,“好为狭邪游,惟酒食鹰犬是…  相似文献   

8.
肖馥莲 《世纪》2022,(4):76-81
<正>左景鉴是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孙,1909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列于左宗棠第四代“景”字辈,希望其能鉴听鉴彻,明辨是非,秉承左家先祖“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的家训。1937年,左景鉴在国立上海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他曾任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今华山医院)副院长和中山医院副院长。1956年,他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西迁,创建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相似文献   

9.
吴长庆     
本文拟对淮军将领吴长庆的一生,及其与淮系军阀头子李鸿章的关系发表点不成熟的看法,或许对于我们了解淮系军阀官僚集团是有帮助的。不当之处请批评!一吴长庆(一八三三——一八八四年),字筱轩(亦称小轩),号延陵,安徽庐江人,幼年家贫,随“父馆于外”,其父廷香以长庆体弱多病,虽自己教书,但“不甚责以举业”,长庆自己却十分好学,喜读经史  相似文献   

10.
高金辰 《神州》2020,(6):200-200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直隶南皮人。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11.
徐致靖,字子静,江苏宜兴人,随父寄籍宛平。其父徐家杰为道光甲辰顺天举人,与李鸿章同榜中进士,外放山东,致靖随宦同往,从小受父庭训,“治经学、史学之外,留心洋务及经世之学。”光绪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1895年,父忧服阙,回到老家宜兴。他看到外患频仍,官场腐败,非常气愤,生“无意  相似文献   

12.
卢玮 《贵阳文史》2005,(4):17-18
殷宏章(1908—1992),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籍贵阳。其祖父同治七年(1868年)赴京赶考,中进士而在京城做官,遂将家眷接去,自此落户北京。其父殷有济亦前清举人,曾几度在山东出任知县。因任期届满,暂时家居天津,等待另谋新职,不料竟因此而长住下来。殷宏章自幼年启蒙入学直至大学毕业,均生活在天津。  相似文献   

13.
眼科学家、一级教授陈耀真(1899—1986),广东台山人。1899年12月22日诞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陈耀真的爷爷早年被“卖猪仔”到美国谋生,其父陈联祥随父在美国生活,少年时被一名欲做善事的美国妇人看中而供养读书,直至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回国后先后在南京、福州等地大学任化学教授。长子陈耀真最先受到父亲的教育、熏陶。从小聪颖好学,十几岁便到大学协助父亲为部分学生补习英语。16岁时,父亲突然病逝,家道中落,为扶养母亲及弟妹,他中途辍学,到其父早年在香港开的一间眼镜店工作。求知的欲望使他在工作之余,开始了五年的自学与补习,同时也培养了他高度的自制力与专注精神,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  相似文献   

14.
陈天资,字汝学,号石冈,明代嘉靖年间生于饶平县宣化都上里村(今大埕镇上东村)。 天资的养父陈质庵为叙州知府,宪政大夫。他为陈门长子,自幼聪颖,笃志学文,初习《春秋》,后学经史。嘉靖十年(1531)登辛卯科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登乙未科进士,钦点为户部主事,后调兵部郎中,再出任叙州知府。嘉靖二十九年(1550),升迁辽东道监察御史。赴任前,恩赐回乡省亲,时逢其父患病,有意弃官侍父,其父不允,他只得舍孝赴任。在任期间,曾上疏奏请世宗帝开登州海禁等项,皆为利国利民之计,政绩斐然。自出仕以来,官声甚好,所到之处皆有政绩,故  相似文献   

15.
林楠  章苒  丽水 《神州民俗》2003,(9):60-69
胡雪岩(1823—1885),安徽绩溪人,清末大资本家。初年在杭州设银号,经理官库银务。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又为左宗棠办理采运事务,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代借内外债一千二百五十余万两。他依仗清政府和湘军的权势,运用其超人的商业智慧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在杭州开设庆余堂药店,并经营和垄断江浙的出口丝业,获利颇巨。成为富甲江南的“红顶商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胡雪岩的资产已达2000万银两以上,田地万亩。被世人称为“胡财神”。当时连浙江巡抚也要在大门外下轿。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帽,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这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6.
我与汤化龙都是湖北蕲水(浠水)县人,原籍家乡相距不过20里许。他父亲经商,叔父教书。他和兄弟辈都是他叔父汤聘尹所教育出来的。汤化龙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而主事,以至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先后任湖北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政事部长。他能笔,善演说,富  相似文献   

17.
宋代兴化(今莆田),有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叫郑樵。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几十年如一日,在家乡读书、教书和著书,走上一条自学成才的成功之路。他的代表作《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通考》合称“三通”,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其中  相似文献   

18.
鲁一同(1804-863)字通甫,一字兰岑,寄籍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世居安东(今涟水县),清道光十五年举人,名古作家、诗人。他的诗作品多系时世,不避时忌,尤以反映鸦片战争的题材为胜。其笔力道劲,奇肆豪放,震人心魄。当代名学钱仲联教授称他“嗣响杜陵”,是道光时代“江苏诗坛第一人”。鲁一同不仅诗有声于江淮,而且善绘事,亦为邑人所称道。不过,他的画名终被诗所掩,至今已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9.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入,著名的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钻研舆地、兵法等经世致用之学。左宗棠一生只中过举人,后靠着军功和办洋务成为晚清的能臣、干臣,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但左宗棠为人耿直,脾气不好并且霸道,这在清末官场也是出了名的。《世载堂杂忆》记载了下面这样一件事情,足见左氏的霸道。  相似文献   

20.
文物簡訊     
《文物》1951,(1)
湖南臨湘老農獻出保存了十八年的革命文物湖南臨湘縣第四區桃林鄉武溪村畈上屋,今年已七十二歲的老農民李應元,把他父親遺留給他、已藏了十八年的一顆"臨湘縣第一區第二鄉農民協會"的圖章獻給鄉政府。李應元的父親李鳳祥,一九二七年時和李曉貴(八年前死了),李東如(今年七十六歲)等在毛主席領導下在本鄉創立了農民協會。當時羣眾選舉李曉貴爲正會長,李東如為副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