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毛泽东的“安定团结”与邓小平的“稳定”思想在属性、宗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提出了稳定的重要性及实现稳定的措施,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脉相承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者关于安定与稳固的思想,其基本属性和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表现,是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社会生产,使国强民富,消灭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在它夺取国家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之后,都要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保护社会政治稳定,以巩固自己…  相似文献   

2.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近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核心是经济近代化。农业近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近代化的基础。孙中山毕生关注农业近代化问题,他在《复农业促进会函》中说:“民生主义,为仆素所主持,农业又为民生切实之图,……仆向以我国农业不修,思欲振兴而改良之,蓄志已久,以时机未至,未能见诸实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了  相似文献   

3.
成玉玲 《史学月刊》2007,(7):123-125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作为古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作为一项重要国家经济政策至迟在秦汉就得以确立。小农经济作为立国的经济基础,尤受重视。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不仅是汉代集权统治的社会基础,也是其政权巩固的重要基石。因此,  相似文献   

4.
一、农协的发展、功能与特点(一)农协的发展与组织日本的农协全称农业协同组合,是农民的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发展农民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农协源于战前的农业会,根据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  相似文献   

5.
杨芳 《巴蜀史志》2014,(6):39-42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即土地问题,亦即吃饭问题,生活不能解决,革命断难成功”。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评价中国的土地改革时称“土地改革是相对于城市和现代经济领域进行的一种巩固农村政权的平行过程,是一桩石破天惊的大事”。20世纪30年代,川陕苏区的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政治、经济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川陕苏区农村的历史进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三农”问题仍然是核心问题,研究川陕苏区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河边的中国》是“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出版后在社会上颇有反响。作者聚焦中国农村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前农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和新任务。“十五”计划把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放在第一项 ,是有战略性考虑的。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的重要性 ,对于实现“十五”农业发展目标 ,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广大的农村 ,作者选择了中原乡村社会。因为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是我们中华农耕文化得以发源、定型且绵延不绝的基地 ,作者认为“从传统的角度去看现代化的过程 ,这一视角的重要意义在于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实现的途径及速率 ,归根到底是受中国农民、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目标、途径与速率所制约的。”这无疑是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此 ,本刊特邀请五位农业问题专家就此阐述各自的看法。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抓住重点 ,集中解决“五风”问题。“五风”之中即有学风。学风不正有种种表现 ,但学风轻浮 ,不了解实际 ,夸夸其谈 ,做表面文章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本书作者能只身一人 ,深入到村落与农户中聆听他们的倾诉 ,然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农业基础地位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婷 《攀登》2004,23(5):51-5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回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党中央过去多次提出全党抓农业的指示都曾获得辉煌效果。现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要全党从上到下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真正把农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完全可以解决“三农”问题.摆脱“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处境.实现国富民强。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下简称《研究》)是杨茂盛先生最新的研究成果,2004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边疆史地丛书》中的一部出版。该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北疆民族政权形成问题研究的总结,主要通过对众多边疆民族政权形成过程个案的分析论述,探求边疆民族政权的形成规律。笔者有幸拜读了该书,颇受启发,因而觉得有必要推荐给学界。《研究》由“宗族部族研究”、“北疆政权形成研究”、“续生型国家的统治民族汉化是其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三编和前言、结语、附录构成,共31万字。作为…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文化大革命”有必然联系。“文化大革命”导致的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增长很快 ,能源工业呈超速增长 ,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留下了巨大的潜力 ;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增长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十分缓慢 ,使农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潜力更大 ;整个经济活动中效益下降 ,为以后加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留下了余地。总之 ,“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原有体制能量的释放留下了巨大的回旋空间 ,这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走上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人民 ,普遍的心态是要求社会稳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客观总结 ,构成中国走上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农民战争是长时期、结构性地影响中国历史整体进程的重大因素之一。不过在传统社会正史修撰中,出于政治立场的考虑,很多农民军(其实其原先身份并非一定是农民,还包括其他一些社会下层民众甚至知识分子)被视为“贼”、“寇”,被认为是社会祸乱之源。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新史学》,对传统史学进行了系统批判,开启了“史界革命”、“新史学”之先声。  相似文献   

11.
<正>读完张鸣的《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一书,感觉有点触目惊心。中国从古至今都拥有庞大的农村社会,但是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当今政府的焦点问题,而农村政治当然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农村的政治是凝结了历史的政治,不理清历史的脉络,现实的结就难以真正打开。"(1)所以,当看完本书对近代农村政权变迁的阐述之后,对近代农民被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钱币》83年3期所载李翰同志《漫谈我国历代农民起义军的钱币》一文中提到农民革命领袖张献忠所铸的“大顺通宝”,但语焉不详。张献忠于公元1644年12月在成都称帝,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西”,改元“大顺”。置东阁、五府、六部官员,创制新历,开科取士,并铸造了“大顺通宝”铜钱。  相似文献   

13.
一清前期矿务政策的演化清政权雄踞满洲时,为加强经济实力,是允许开采金银等矿的。入关后,清统治者所关注的是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巩固加强其政治统治,对金、银、铜、铁、铅等矿厂,基本上采取封禁政策,如1645年停闭了著名的山东招远芝山银矿等。数年后,对开矿之议“严行禁止”(《清世祖实录》卷70)。这种状况大约延续到康熙朝中期。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革命是构成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历史作用应当怎样评价?一说太平天国革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一说太平天国革命阻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笔者虽赞成前说,但对此说中长期流行、影昨较广泛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为了肯定太平天国革命的积极作用,不少论著都提出两个最重要扩论据。一曰: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建立了与清朝封建政权对峙十余年之久的“农民政权”。二曰:太平天国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提出消灭地生土地占有制而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地消灭封建制度,这是符…  相似文献   

15.
1985年6月29日至7月6日,中共山西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这次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山西省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草案),大会总结了“六五”期间山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1986年——1990年“七五”期间的战略方针:“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充分发挥本省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搞好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狠抓交通运输和教育科技两个薄弱环节,带动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产值翻两番,使全省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达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农民的政策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本文作者曾经论述过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准备时期的农民政策(见《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苏维埃俄国初期的农民政策。作者认为,由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在如何对待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如何吸引中农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问题上缺乏经验,所以农民政策走了一个“之”字形道路,从团结全体劳动农民到中立中农,又到同中农实行巩固联盟。作者通过对这小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中农必须十分慎重,中农政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在领导和主持20多年的国民经济工作中,凡安排农业或谈到农村问题时,总是把农业、农村、农民融为一体来考虑,即“三农”一体的总体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思想方法论和扩大再生产原理的具体运用,反映了社会主义大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拜读 2 0 0 2年 6月 2 8日《中国文物报》上《唐长安外来译名“Khumdan”之谜》(以下简称“《谜》文”)后 ,不揣谫陋无闻 ,试就《谜》文中未举出之他氏著述所言 ,间附管见 ,略述于后 ,有当与否 ,伫候各方贤达指教 !1、7世纪 T.Simocatta书中之 Khoudan,并非指称长安《谜》文转述出此书中描写“长安”城景况 ,仅只“这座城市为马其顿的帝王亚力山大所建造 ,城市被两条大江河所断开 ,其高高的堤岸两旁环绕着柏树林”等 3句话 ,并未将该文这一节引全。而据杨宪益《译馀偶拾》(三联版 15 0、15 1页 ,1981年重印 )中《景教碑上的两个中国地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史是指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的一段历史。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和发展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但是随着我国建设的加快,针对我国现代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许多史学界学者的重视。本文主要讲述我国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以及将来对现代史研究的走势。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本文就永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