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璋 《中国地方志》2012,(1):55-58,5
清朝山西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方志灾祥部分常用"大饥"、"民相食"等语概括,相似且空洞的词汇使读者难以直观地感受灾害与灾民生活。所幸,艺文志中的一些诗歌对灾害进行了记载,它们帮助读者对清朝山西的自然灾害与灾民生活有了直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新疆,一方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新疆政府采取了救济措施,加速了社会救济的发展。本文对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的产生及其当时政府对难民、灾民救济采取的措施作一论述,并对救济的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任云兰 《史学月刊》2006,(4):104-109
民国前期灾荒期间,天津商会与官方及民间慈善团体通力合作,对灾民施行了一系列赈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生存压力,也使商会在社会救助这一公共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赈济事业中,国家与社会有时合作,有时抗拒,越到后期合作越少,冲突越烈。  相似文献   

4.
台湾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有清一代,关于灾情的记录不绝于书,尤以台风、地震、水灾和旱灾对台湾的威胁较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台湾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灾荒发生后,台湾绅商即参与核实灾情,申报赈济,捐谷救灾,它对于缓和社会矛盾、预防社会动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水灾,其中湖北省遭受的损失尤为严重。面对肆虐的洪水,湖北省党政军民在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救灾。在水灾救济中表现出明显的特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起组织救灾的任务,成为救灾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积极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促使社会功能尽快恢复正常;努力帮助灾民克服灾民意识,在物质救灾的同时加强精神救灾。  相似文献   

6.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赈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初期,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调蔽,防灾抗灾能力更加萎缩。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或供水泛滥,或赤地千里,人祸更加重了天灾。灾荒的频繁发生i对广大贫苦农民是深重的灾难,对于满族贵族统治者也是严重的威胁。它直接影响清王朝的财政来源。更由于灾荒造成大量的饥民、灾民、流民,增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威胁刚建立不久的清王朝的稳定。因此,创造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是康熙等清前期统治者的历史使命之一。清王朝吸取、借鉴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救荒机制。它是由清王朝的…  相似文献   

7.
黑水城出土文书为研究元代亦集乃路自然灾害和社会信仰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原始材料。地处西北边陲的亦集乃路自然环境恶劣,各种灾害频发。面对种种自然灾害,官民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祀神活动。官方崇祭的神灵倾向于社会整体中的公共价值方面,而民间信仰则突出神灵能否为自己带来福祉。通过文书可以发现,亦集乃路地区社会信仰具有传统性、务实性、多元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苏新留 《史学月刊》2004,(9):109-114
传统而言,灾民的灾后安置不外乎“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等几种手段。1929年,河南灾荒发生后,为了挽救灾民,河南赈务会进行了这次颇具规模的灾民移垦活动。灾民的此次移垦并不十分顺利,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河南灾民的东北移垦。依靠社会各界的帮助和自身的劳作,灾民最终避免了被家乡灾荒吞噬的厄运。灾民移垦不仅解决了河南部分灾民的生存问题,同时对于开发东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河南移垦灾民的土著化,这种意义体现得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1911-1937年灾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2,(2):115-122
抗战前的民国时期,灾民逃荒现象极为普遍。灾发地政府因无力赈济自己的民众,或者出于推卸责任,放任其灾民四处流离,移境就食。流入地政府救济自己辖区灾民尚且不暇,自然不愿再为别区承担救济重任。再者,行政区划与经费的分配也限制了这种救抚他省灾民的欲望。因此,流入地对来境灾民无不驱逐出境或资遣回籍,而灾民在自己家乡确实又无以为生,迫不得已时只好重又外出。总起来看,整个灾发期间,灾民便是在灾发地与流入地的推来搡去之中艰难苟活。这一问题不是一地一隅所能解决,也远非一年一月所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合作,需要对产生灾民的各种原因予以根治。然而,受时代条件所限,灾民的移境就食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灾民的流离悲苦也就只能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10.
西晋政权经“八王之乱”和内迁少数民族的双重击,终于崩溃瓦解。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的30多年间,先后出现了由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官僚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六国”,又称“十六国”。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政权间,相互征战不息,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整个社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灾难,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上层统治者尽管不断地赈贷灾民、察举良、大赦天下,灾异却依然频频降临人间,这就使统者怀疑汉代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理性,转而寻找新…  相似文献   

11.
王健  蔡双全 《黑龙江史志》2013,(15):152-153
佛教的"缘起性空"论,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命本质的认识,对于灾民认识智慧人生,以理智与从容的态度面对各种灾难,缓解灾民心理上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佛教的轮回说则可以给予在地震期间丧失亲人的灾民以直面死亡的勇气与态度,能够起到抚慰灾民心理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佛事宗教仪式,沟通冥阳两界,能够帮助在地震期间丧失亲人的灾民尽快走出这场灾难的阴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突发性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档案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档案的异地备份是解决档案安全保管的有效策略。本文对档案异地备份保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是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为战胜自然灾害做着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岳阳地区自古以来交通便捷,物资丰腴,物产富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然而。洞庭湖接纳"天下之水",融汇了"天下之利"的同时,却也隐含着"天下之险",给人们带来了"天下之忧"。岳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岳阳这块地方是各类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和频发区。而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又尤以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最多,危害也最为惨烈。本文选取各项资料较为丰富齐全的民国时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岳阳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考察,以期为今天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利 《安徽史学》2001,(1):20-27
清初是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举凡黄河夺淮、内涝、旱蝗、地震和瘟疫等自然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而且造成的损失亦极为严重。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和对策,将会给原本就残破凋弊的社会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带来很多困难。为此,清初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对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对清初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清王朝的治灾对策,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李静平 《沧桑》2009,(6):121-122
人地关系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但在历史研究中将人地关系上升为科学理论高度去认识,则是在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干人类长期活动带来的环境变迁,特别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等,促使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反思。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灾害形成的主因是自然因素,但是人类的活动作为一种逐渐强大的动力因素,会诱发自然灾荒和加重灾荒的程度。因此,把握、探讨人地关系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无疑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1949~1952年,为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通过采取临灾救济、生产救灾、安置灾民等措施遏制了灾害的进一步恶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积累了一定的灾害救助经验,即:加强对灾害救助工作的领导,实行抗灾工作总动员;制定切实的灾害救助方针;注意加强灾害管理;及时向灾区派出视察组、慰问团;发挥非政府救济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突发性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档案的安全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强化档案人员的的风险防范意识,以保障档案的安全成为当前档案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档案的异地备份是解决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军民 《丝绸之路》2012,(22):59-60
宋元明清时期,舟曲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很大灾难.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维护统治秩序,历代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防灾、减灾措施.考察这一时期舟曲的灾害状况及防灾、减灾措施,不仅可以填补这一地区灾荒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崇祯年间湖南地区饥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祯年间,湖南地区自然灾害连年,饥荒频发。自然灾害进一步演变为饥荒,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及动荡的社会局势所导致的社会御灾力的急剧下降。连年的饥荒给湖南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当政治优先于灾难时,灾民成为最大输家缅甸飓风灾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据缅甸官方媒体报道,截至5月11日,纳尔吉斯飓风已造成2.8万人死亡、3万人失踪,150万人受灾。而美国驻缅外交官估计死亡人数超过10万,英媒则报道有50万人死亡。热带风暴是自然灾害,如果救助得当,不会在风灾肆虐过后经历如此惨重的二次灾难。但风灾发生在被军政府统治了40余年的缅甸,却是天灾人祸并举。正是缅甸吊诡的政治语境,加剧了风灾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