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吉 《中国西藏》2009,(4):76-79
在西藏农区,节日与民俗活动主要是春耕节和望果节。在藏族集体记忆活动中,节日是重要的载体,也是信仰与民俗互动最为频繁的时日和场域。  相似文献   

2.
马玉凤 《丝绸之路》2012,(11):65-68
芒种节气由来 今年6月6日为芒种。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相似文献   

3.
叶舟 《民俗研究》2011,(1):242-254
传统社会中的节日民俗活动有着丰富的事象,同时也呈现出复杂的多重内涵。本文便以明清时期常州端午节盛行的云溪竞渡为例,研究传统社会中节日民俗的多重内涵,来探讨节日民俗所体现的大众文化与精英世界之间的冲突和互动。  相似文献   

4.
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源自域外,其传播、推广和普及不仅为中国带来了优质果蔬,而且丰富了原有的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生活。中国的元旦(春节)、上元节、端午节、荐新、立秋、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都不同程度地吸纳和融合了西瓜元素。究其原因,西瓜至少在生物特性、成熟时间和生态特性等三个方面契合了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宗旨和诉求。作为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西瓜是一笔非常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应当注意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使之得以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玺 《贵阳文史》2013,(1):15-16
那时的春官们非常认真,说春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担负着祖辈传下来的传播春时的责任。春《北纬三十度中国行》,在司中时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说春,看着当地的春官身着大红的长袍,手持光鲜的孝春棒,带有表演性质地进行说唱,欣喜之余也不免有些许担心。欣喜的,是以往用以养家糊口的说春终于在文化传承中找到了一席之地,而担心,却是因为源自于农耕文明的说春,  相似文献   

6.
《神州民俗》2002,(3):14-17
  相似文献   

7.
老武汉的商业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作为一个有着3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以她深厚的文化根源和惊人的创造力,为我们传承和保存下来了无比丰富的民风民俗遗产。长期的陶冶与积淀,使武汉民俗成  相似文献   

8.
甘肃历史悠久、地貌多样,自古就是多民族交融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本文论述了甘肃民俗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了评估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域,都会随着其历史的起源与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而所有这些不同的民风民俗构成的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相加,才形成人类文化的整体,形成世界。所谓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或者消灭,烧杀抢掠还只是次要的,最关键的,不是从肉体上消灭你的族群。而是从文化上消灭你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开馆,标志着山西省建成了第一座民俗博物馆,也是当时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反映汉民族民俗风情的专业性博物馆。之后,山西在20世纪80年代末又陆续建起了祁县乔家堡民俗博物馆、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等一批民俗博物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县级民俗博物  相似文献   

11.
民俗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科技创新的影响,这种动态模式不仅可以为民俗的社会适应提供技术支持,有时也会导致特定民俗事象的衰亡。普遍流行于淮海地区的立春戴春鸡习俗就是其中一例。虽然这项以婴幼儿为主体、针对天花的预防手段明显具有民间信仰的象征性,却也反映了区域民众对某些特殊疾病的认知方式。作为一种跨区域习俗,立春戴春鸡虽未为人类非遗二十四节气所强调,但其所蕴含的防疫理念依然值得追索和传承,甚至可以借此构建地方性传染病预防日,从而维系其存续力。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物逐渐得到学界与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类民俗文物,轻视非物质类民俗文物的倾向,而民俗文献尤不得重视。民俗文献类文物文化含量高,但容易流失,亟需保护。民俗文献类文物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记载民俗活动的文献,二是承担民俗功能的文献。本文以承担民俗功能的民俗文献之帖式为例,以见出这些文献所富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从元代传入北京作为国教之后,与以汉族文化为主,融会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老北京文化碰撞,历经了数百年、相互吸收融合,到了清末民国初最终在北京以民俗的形式落地生根,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民俗主义"曾经是国际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围绕这一关键词的学术争论直接导致了国际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范式转型。然而不同国家因历史与现实环境不同,在面对自身传统文化时所采取的态度也自然不尽一致,其"民俗主义"及其相关研究便呈现出国际性的差异。这种国际性的差异有助于反思当前"民俗主义"话语的霸权性。  相似文献   

15.
刘秋祥 《沧桑》2013,(3):166-170
尧乡大地孕育出临汾特有的民俗文化,也孕育出临汾丰富多彩的民俗谐音文化,其内容涵盖了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本文收集了临汾民俗中的谐音文化,并就它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作了探索。旨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谐音文化,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又多一点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李跃 《文物世界》2010,(3):76-77
<正>民俗文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它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引人注目。它的一大特点是:既有历史传统又有现实传承;既体现物质文化又体现非  相似文献   

17.
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传统具有极其强大的文化整合力,它不仅有着历史内涵的丰富积淀、传承空间的广阔延展,还有着久远的承继历程和众多的实践群体,呈现出民俗传统的模式化与习俗惯制的影响力;同时,一些民俗现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从元代传入北京作为国教之后,与以汉族文化为主,融会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老北京文化碰撞,历经了数百年、相互吸收融合,到了清末民国初最终在北京以民俗的形式落地生根,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苍茫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化上相互融合,但这种融合并不能完全泯灭各民族的特性,尤其是与外界接触稀少的民族。纵观历史化的长河,各民族在日常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语言、行为都有体现着自己的喜好、风尚、信仰、习惯、禁忌等信息,也就是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各民族创造出的化,都是中国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罗天怀 《神州》2012,(28):26-26
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梅州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是有名的客家祖籍地和精神家园,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节庆民俗体育继承了不仅继承了古代中原汉民风俗风格,也融合了粤东土著文化而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节庆民俗体育进行分析,既展现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蕴含的独有魅力,也为客家文化的回归与保护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