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1,(4):10-10
图森枪击案的教训 1月8日,亚利桑那州图森市,联邦众议员吉福兹在一场选民见面活动中,遭22岁的洛克耐尔近距离枪击并向人群扫射,造成6人身亡、14人受伤。吉福兹遇刺案再度引发美国社会有关枪支控制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东航 《文史天地》2010,(3):72-76
<正>在美国亚裔及华人世界里,身为华裔第三代人的骆家辉是为数不多的政界名人之一。1996年,他曾因"首位当选州长的亚裔及华裔美国人"而引起轰动;13年后,骆家辉再度"出彩",在新上台的总统奥巴马内阁中出任商务部部长。这样,骆家辉不仅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商务部部长,还成为继布什政府时代的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和现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三位华裔部长。  相似文献   

3.
强吻     
《环球人物》2015,(2):38-39
美国·华盛顿1月6日,美国华盛顿,美国国会众议院在新一届国会开幕当天举行投票,选举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众议员约翰·博纳(右)以216票对164票战胜民主党众议员佩洛西(左),从而开始自己的第三个议长任期。博纳激动之余竟亲吻身旁的佩洛西,不知此时佩洛西心情如何。  相似文献   

4.
根据散落于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中有关越南华裔的资料,对1975年以后华裔逃离越南并定居美国的历史过程、生活适应、地位获得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大致状况作一个梳理,旨在加强越南华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两次移民潮中,抵达美国的越南华裔难民约30-50万人,寻找亲人、取得族裔社区的支持和族裔聚居区的形成成为应对政府分散安置政策的方案;文化适应与经济成就落后于越南裔,但近20多年来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成就;其族群认同建构于以共同的原居住地、居住国为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结论是,越南华裔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他美国华裔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既认同于美国华裔、又与越南裔有一定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华人“次族群”。  相似文献   

5.
以雷洁琼1931年的硕士论文为原始资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论述了芝加哥学派对早期华人华裔研究的影响,华裔青年群体的成长过程、种族压力下的华人家庭生活、华裔学生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历、在就业上所受到的歧视以及渴望返回中国的心理状态。提炼出一个观点:在美国族裔关系中,只要整个华人族群的地位低下,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就无法摆脱“外国人”的阴影;华裔青少年在语言、思维、生活方式及社会举止上的美国化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改变,并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社会认可的美国人;在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社会里,文化上的美国人不等于是种族上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国文化于意识相互交流的产物,美国华裔文学中对中华文化的不同层面表述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市场,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华文化与思想的传播。本研究以美国华裔文学为中心,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仁爱思想进行了分析,在简述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文学中出现的博爱和孝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在深层次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前提下,更好地认知仁爱思想,进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地发扬。  相似文献   

7.
论文探讨了1875年《佩奇法》出台背景及其影响。在种族偏见、文化差异以及政治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国会议员绕开中美之间自由移民的法律,将限制华人女性入境的立法解释成为一场维护美国传统家庭和婚姻道德的保卫之战。以加州联邦众议员佩奇名字命名的《佩奇法》,在美国国会开创了针对特定群体立法进行移民限制的先例。从法律出台到1882年《排华法案》之间的七年间,移民美国的华人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以七年划分的时间段,《佩奇法》虽没有达到阻止苦力华工赴美目的,但在阻止华人女性移民美国方面相当成功,基本切断了华人女性赴美的渠道,也为七年后的美国全面排华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唐老亚》《凤眼》《莫娜在希望之乡》三部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作为例,从历史空间、族裔空间、性别空间三个方面对华裔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华裔作家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多元化和世界主义的后现代倾向,但其作品的生命力依然根植于对华裔生存空间的关怀。对抗记忆的建构构成美国华裔族群身份确立的现代隐喻;流动性族裔空间的开拓揭示华裔生存阈限思考的相对化和复杂化;双性同体的性别操演宣布种族和性别联姻的去合法化,暗示华裔生存空间关注的个性化转向。对华裔历史、族裔和性别空间的大胆勾勒映射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其民权运动后生存状态的递进式反思以及对其生存空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积极开拓。  相似文献   

9.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记录 ,华人最早到美国是在 1 82 0年。 1 83 4年 ,有史可载的第一名中国妇女梅阿芳抵达纽约 ,从而开始了美国华人妇女在美奋斗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华裔妇女史的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要从美国华裔妇女史研究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一时期从 1 9世纪后半期至 2 0世纪 60年代。在这期间 ,华裔妇女在美国的经历完全被忽视 ;第二时期从 2 0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 ,这一时期历史学家开始将华裔美国妇女的历史纳入华裔美国史的研究范畴 ;第三时期即 2 0世纪 80至 90年代 ,历史学家开始尝试…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12月5日,美国新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宣布,来自芝加哥的华裔律师陈远美出任白宫公共关系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白宫公关事务。陈远美是一位杰出的华裔女律师,曾获"芝加哥年度人物"、"全美最佳律师"等殊荣。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白宫公共关系办公室主任的华裔人士,也是继卢沛宁出任白  相似文献   

11.
张勇安 《史学月刊》2005,26(4):69-76
州是美国大麻管制的先驱和领头雁,是大麻从合法到非法蜕变的旗手,同时也是大麻管制从分散到初步统一再到“联邦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简言之,州的活动是美国大麻管制“联邦化”的决定性因素;反过来,联邦政府通过联邦麻醉品局的活动又推动了州大麻法的出台和统一。这样,大麻管制“联邦化”的确立使州与联邦在大麻管制上逐渐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了美国20世纪前半期大麻问题的解决,遏阻了大麻在美国第一次吸毒浪潮中的泛滥。  相似文献   

12.
藏区要闻     
外交部发言人评美国众议员沃尔夫的所谓“西藏见闻”外交部发言人唐国强8月25日就美国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的所谓“西藏见闻”发表评论时指出:沃尔夫众议员戴着有色眼镜,无视西藏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对中国律意进行低毁。这种行径是可悲的,也是不会得逞的。唐国强说,中国政府实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政策。西藏人民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享有从事宗教活动的充分自由。近年来,中国政府拨专款对布达拉宫等1700多座寺庙和宗教场所进行7维修,对西藏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  相似文献   

13.
袁兆霆 《沧桑》2010,(2):128-129
美利坚联邦既是联邦制的典型,也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美国的联邦制经历了由"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到"新联邦主义"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秦红丽 《沧桑》2008,(3):242-243
自中国的第一批移民抵达美国后,华裔美国人就一直徘徊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所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使他们成了双重他者,既远离中国文化,又不被美国文化所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来解读华裔美国人长期以来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位的过程,从老一代移民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到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面对两种文化的困惑和矛盾,以及处于双重"他者"的尴尬地位,再到以汤亭亭为首的美国华裔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新构想,通过中美文化的融合来建构独特的文化身份,通过平等对话来达到两种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州在美国联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邦制是美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纵向分配形式,是美国的一项创举,因此受到研究美国政治制度的各国学者的重视。但是学者们多从联邦的视角来研究美国的联邦制,而较少从州的角度进行观察。本文试图对州在联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初步探讨。一、美国联邦制的历史演变探讨州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先了解美国联邦制的历史演变,分析联邦与州的分权及彼此间的权力消长。美国联邦制自确立以来,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前后大致可分为二元联邦主义和合作联邦主义两个时期。所谓二元联邦主义,是指国家权力在联邦…  相似文献   

16.
多元族群视野下的华人特性——美国亚裔六大族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各族群的普查、统计及抽样等数据与研究成果,对亚裔各族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华裔、印度裔、菲律宾裔、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在人口构成与地理分布、人口素质与职业构成、个人与家庭收入、企业数量及收益、自营职业状况等方面各有千秋。华裔呈现两极状态:高层次方面,华裔受教育水平、高级职业比例、企业平均收益等指标,都紧随印度裔之后居第二位;在硅谷和美国新经济中,华裔与印度裔相媲美;低层次方面,华裔贫困率高以及高中以下学历者多,都仅次于越南裔;偷渡移民在亚裔中最为突出。此外,华裔族群经济规模较大,自成一体,具有自我生成、自我扩张的能力,能够消化相当数量的移民。亚裔在美国的差异性与他们在亚洲本土的文化差异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甚至大相径庭。这些差异是移民及其后裔在迁徙过程和异国谋生过程中适应环境所做出的不同的理性选择。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人的独特性等既有观点,经不起客观数据比较的验证。  相似文献   

17.
<正>由美国杜鲁门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令狐萍博士撰写的《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繁体增订版)于2015年3月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该书分析概括了自19世纪中期以来华裔妇女的移民模式,考察研究了中国移民妇女适应环  相似文献   

18.
美利坚联邦既是联邦制的典型,也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美国的联邦制经历了由"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到"新联邦主义"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杨立 《文史天地》2012,(9):30-33
美国华文教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主要针对两类人:一类是华裔子弟,教学机构是侨社自办的中文学校;再一类是在美国的大学里专门针对少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美国学生,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了外交官,有的成了汉学家。后一类的教学属于比较精英化的中文教学,本文的重点是侨社自办的针对华裔子弟的华文学校。  相似文献   

20.
佚名 《文史博览》2010,(1):67-68
<正>1862年2月美国北方联邦军队攻克了南方邦联在田纳西的纳什维尔要塞,拿下要塞后打算歇口气的联邦指挥官发现南方居然还留下了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继续杀伤他的军队。这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