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书中都笼统地称,建国初期全国设有6大行政区。实际上,大行政区初设时只有5个,即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分别设立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华北地区曾于1948年9月建立华北人民政府,但1949年11月被撤销,其所辖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平原5省及北京、天津2市统归中央政府直属。因此,在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4次会议上,只任命了5个大行政区的领导人,并无华北。  相似文献   

2.
华仁康 《沧桑》2011,(1):67-68,76
大行政区是建国初期的最高一级地方政权机构,它的产生与撤销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方向。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但其演变过程及呈现的特征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结构形式探索的努力,也为以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年岁大一点的人,无人不知在建国初期,有一个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高岗。 在东北,他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又是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人称“东北卫”;在中央,他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是解放初期六大行政区中唯一的一位在中央兼有高级领导职务的人。当时,真是红得发紫,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4.
清初,鄂伦春族在传统的氏族型社会福利之外出现了新生的政府型社会福利。历经民国、伪满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氏族型社会福利制度在国家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终结,政府型社会福利逐渐壮大并最终取而代之。同时,政府型社会福利也从清初的"统治利用型",经过民国的"平等扶助型"萌芽与伪满时期的被废除,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转换为"平等扶助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而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国初期,我国对政治文明,特别是政治制度文明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些特别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对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情况及经验借鉴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厉声(4.1)边政研究东汉治羌政策之检讨王伟(1.28)论朱元璋治滇的意义陈碧芬(1.37)民国新疆地方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统治政策娜拉(1.48)建国初期统一内蒙古行政区  相似文献   

7.
熊先觉 《炎黄春秋》2003,(12):30-32
我国司法行政机构经历了“设立(1949年)——撤销(1959年)——再设立(1979年)”的曲折历程,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大起大落和恢复发展。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伴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而设立,还设立了各大行政区司法部。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各大行政区司法部伴随着大行政区的撤销而撤销,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司法厅、局。在1957年下半年反右运动之前,司法行政开展顺利,法制建设日新月异,全国社会治安良好,甚至上海的治安状况已呈现“夜不闭户”的情景。但从反右运动开始,便江河…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与省之间曾设立大行政区一级地方政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具体管理和处理所辖省、市的民主政权建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秩序等工作。大行政区政府既是比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又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关。在当时各地区革命发展极不平衡、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省以及省以下地方政府的条件尚不具备的背景下,实行过渡性的大行政区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实行管理是符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要求的,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建国初期公务员他律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是他律制度顺应了当时的内在制度和法律文化,极具灵活性与弹性,以及比较简约。它们对当前公务员他律制度建设的启示在于:保持公务员他律制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在保持必要灵活性与弹性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维护他律制度的普适性和稳定性;重视元规则建设,并力求他律制度的简约化。  相似文献   

10.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 ,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 ,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 ,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 ,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 ,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 ,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 (以前通常简称“行台”)。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 ,仍属中央派出机构 ,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 ,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 ,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  相似文献   

11.
张海云 《沧桑》2009,(3):108-109,140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建国初期,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1957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制度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多党合作制度进入健康发展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区与行政区的矛盾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向敏  林美珍 《人文地理》2006,21(3):110-114
旅游区与行政区在区域划分目的、区域划分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旅游区与行政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运作与管理中的诸多矛盾,阻碍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旅游区与行政区的本质与差异,分析了旅游区与行政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矛盾,研究了如何消除这些矛盾,并通过利益的协调达到区域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中国渔民行政区置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以发动渔民进行民主改革为目的而在中南地区、华东地区设置的诸多渔民行政区即属此类。渔民行政区又名水上行政区,正式定名于1952年中共中央下达的《关于渔民工作的指示》中。在相关城市设立市辖区"水上区",在沿湖地带"按湖设治",在沿海地带以港口为中心设立渔民县、渔民区、渔民乡。本文对"水上区"和渔民县进行了政区置废的过程复原。按湖设治的洪湖县、微山县和洪泽县,沿海地带因港设治的洞头县、定海县、岱山县、普陀县、嵊泗县、珠海县得以延续至今,震泽县、雷东县、石岛县、大衢县、舟山县已被撤销。渔民行政区的置废是行政区划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主政大西南,为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的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处理党群关系的思想与实践,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则振 《百年潮》2001,(12):46-49
大行政区(简称大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它既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也是地方政权的最高机构,领导着大行政区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大区可看作是一个过渡性的政权机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撤销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由稳定、恢复到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美国建国初期的商业组织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过去一百多年间,美国史学界涌现出众多研究美国建国初期商业组织的论著。美国史学家围绕商业组织的政策制度、思想意识以及商业组织发展中的社会冲突展开讨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将商业组织的发展转变看做一个综合体,涉及社会各层面与领域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史变成了政治史和社会史。政治精英的态度、大股东活动与平民百姓生活都融入商业组织发展转变的叙述中,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解放初期,全国分为东北、西北、华北、中南、华东、西南等6个大行政区。中南行政区辖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广西、江西6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地处中国中部和南部,地理位置重要。  相似文献   

18.
郑洪 《沧桑》2013,(4):124-126
从政府治理形态的历史演进来看,受特定的政府生态环境的影响,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迥然有别,由此生成不同的政府治理形态。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滋生,行政区行政模式日益暴露出它内在的局限和缺失,必须呼唤一种与之相辅相成的新的政府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摒弃狭隘的行政区行政的种种制度缺失,建构区域一体化视野下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山西省各大宗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宗教教徒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宗教生活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区划的地方行政制度。本文即以吉林省道级行政区为中心,考察了各道行政区划的变迁,各道公署组织结构及其职权的变革,以及道公署的运行体制,总结了道级政区行政体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