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特点与学科优势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幅员辽阔的边疆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领土与政治、国家经略与治理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边疆地区研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以来,在边疆政局的动荡之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曾有过两次经世致用的研究兴盛时期。第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清朝边疆地区积贫积弱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边疆的蚕食和侵略激起了抵御外侮、巩固边疆的社会舆情,一批爱国志士仁人以自己掌握的学识,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有着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建立在边疆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边疆稳定发展除了外在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外,更需要各族人民内在的勠力同心,这就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支持。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情感纽带的体现,因此从情感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在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应该重点把握情感的公共影响力,规避情感稀薄与情绪激化,发挥情感的建设性价值,为当下及未来的边疆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有很长的边疆线和海疆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很复杂,多种多样。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同时,还有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影响边疆地区的安定。当前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边疆问题对“四化”建设非常重要。我国的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边疆的安定和边疆的建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四化”的实现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边疆经济上不去,始终是很沉重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边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不仅仅土地资源丰富,而且是全国生态资源要素的源头,在全国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们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边疆地区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形成重大制约。同时,由于生态问题独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边疆地区的生态问题对中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构成制约,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认识边疆地区的生态问题。对于边疆地  相似文献   

5.
《新青海》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报刊文化现象诞生在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和开发西北及边疆学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是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求学与工作的青海籍知识分子成立的新青海社所创办的月刊,是边疆地区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反映。它作为历史文本有着重要的社会与学科价值,既是重要的边疆民族志,又是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历史文献,而且作为西部边疆人的现代报刊在近代构建中华民族认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作为"边疆学"的边疆人的本土话语对我们今天构建新时代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有着可以攻玉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设立在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机构,它代表汉朝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行使主权。西域都护府在维护我国西北边疆与内地统一和促进西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中都曾起了重要作用。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而使历史上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从此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由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所证明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开展边疆史地研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来说事关重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边疆区域占我国很辽阔的一部分,很多资源蕴藏在边疆地区。人口大多集中于中原和沿海地区,其余60%的地区人口相对少,且为少数民族所聚居。这个国情决定了如果没有边疆的开发,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发展;没有边疆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安定团结;没有边疆的安全,就不可能有国防的巩固。边疆地区的开发是我国的生命线,研究、开发边疆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云南边疆地区事件频仍,危机深重。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及云南地方政府均注意在边疆地区调整建制,组建新的管理机构,试图强化管理,稳定边疆。民国时期设置的云南殖边督办公署是具有代表性的边疆高级管理机关,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因此,考察该机关在边疆地区处理边务的能力,是总结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政策的一个较好视角。  相似文献   

9.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广大的边疆地区,因此,边疆问题与我国少数民族问题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想要深刻地认识边疆,为边疆的未来发展制定出符合实际且切实可行的法律、法令、规划和政策,开展当代边疆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工作就是必不可少的。在50年代,我国曾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几十年后,在我国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时,重新认识边疆民族现状,开展边疆调查研究工作的任务已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0.
传统国家时期的边疆多被视为"地理偏远的边缘地带、拱卫核心的缓冲地带、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带、文化迥异的遥远地带"。随着近代以来领土属性的转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中国开始由模糊的、不确定的、"有边陲而无边界"的传统边疆观向以国际性条约分界定疆的现代边疆观转变。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支援边疆建设,从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到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再到具有世界意义的"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有机互动为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也为边疆地区超越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边疆形象提供了时代契机。"超越边疆"便是在"一带一路"、全球化以及现代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基于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客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基础,在均衡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将边疆地区提升至国际合作前沿区、国家战略纵深区、经济增长潜力区的高度,实现国内各地区更为紧密的联结和整合。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认为 ,凡是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今天疆域内而今天已经消失了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历史 (外来民族迁入之前的历史另作别论 )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他们在历史上活动的地区及其建立政权的疆域也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按照这一原则 ,结合历史上中原政权与边疆民族及其政权的隶属关系 ,以及边疆民族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心理认同等条件综合考查 ,不难对中国历史上的疆域问题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The Chilean water model imposed by the Chilean dictatorship in 1981 is broadly known as a radical example of neoliberal water management. Several studies have focused their analyses on this model, and its relation to mining, from a political ecology perspective; however, this has minimized the broader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is paper, we followed a geohistorical standpoint to gain an ext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of mining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ed water extraction in the Atacama Desert. By analyzing different official documents, historical sources and scientific discourses of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we aimed to denaturalize the idea of the Atacama Desert as hyper-arid space, rich in mineral resources. By doing so, from a political ecology perspective, and with a critical approach to territory, we interrogated the mining development in the Taltal district (1840–1920). This exercise led us to understand the Atacama Desert as a socially-produced mining territory, or miningscape, where foreign actors have produced hegemonic discourses and uneven materialities. Here, water, minerals, global markets, scientific knowledge, political and legal discourses, and colonialism have inevitably become interwoven in a territorial long-standing production process. Thus, we propose that the production of miningscapes and waterscapes are entangled process in the Andes mining territories. In turn, this process has enable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Chilean st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a modern project at the expense of local populations and rationalities, which have been invisibilized.  相似文献   

13.
古代西北疆域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西北疆域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西北疆域的研究也是边疆史地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西北疆域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以动态的标准确定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是研究西北疆域的基本前提;西北疆域地位不断演变,是西北疆域变迁史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西北疆域形成过程的基本形式。同时,文章还就民族、地理环境、国防安全等方面说明了西北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如何确定中华历史疆域的标准是中华史学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能人为的规定一种标准,把复杂的历史疆域问题简单化。应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政治──文化中心有层次之分,一个政权(包括民族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转移,应对其转移的疆域归属作出正确判断。所谓“一支两用”史观正是因错误判断民族归属与历史疆域而产生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ritique of a dominant strand of the literature on globalization – that which suggests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deterritorialization. It argues that suggestions that we have moved away from territorial understandings of politics fail to conceptually elaborate the notion of territory itself. Drawing parallels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politic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paper claims that the notion of territory is dependent on a particular way of grasping space as calculable. This way of understanding space makes bounded territories possible, but also underlies new global configurations. In other words globalization is a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understandings rather than the radical break some suggest.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making some comments on this reconfiguration, and suggesting that further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work on territory is necessary before it can be thought to be supersed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期研究,认为我们研究的“中国疆域”应该是指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清朝的疆域。这一疆域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然凝聚时期,时间是从中华大地人类文明的出现,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疆域明晰时期,时间是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的蚕食鲸吞时期,时间是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疆域巩固时期,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对传统夷夏观在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从汉族和边疆民族对中国疆域形成的贡献看,中国疆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唐以前是汉族起着主导作用,汉、唐的两次大统一都是以汉族为主体实现的;唐以后则是边疆民族主导着疆域发展的进程,元、清两次大统一都是由边疆民族实现的。传统的夷夏观是导致这种状况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受传统夷夏观的束缚,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往往难以突破人为设置的“夷夏”界限,对边疆地区采取羁縻统治或“不治”,因而阻碍了疆域形成的进程;而边疆民族所建王朝则没有这些束缚,并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夷夏观,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就是伴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突破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Joe Painter 《对极》2010,42(5):1090-1118
Abstract: Territory is the quintessential state space and appears to be of growing political importance. It is also a key concept in geography, but it has not been subject to as much critical attention as related geographical terms and remains under‐theorised. Taking my cue from Timothy Mitchell's suggestion that the state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e effect of social practices, I argue that the phenomenon that we call territory is not an irreducible foundation of state power, let alone the expression of a biological imperative. Instead, territory too must be interpreted principally as an effect. This “territory‐effect” can best be understood as the outcome of networked socio‐technical practices. Thus, far from refuting or falsifying network theories of spatiality, the current resurgence of territory can be seen as itself a product of relational networks. Drawing on an empirical case study of the monitor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gross value added (GVA), I show that “territory” and “network” are not, as is often assumed, incommensurable and rival principles of spatial organisation, but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相似文献   

19.
政治地理学中的领域概念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领域是政治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但是目前国内对领域的内涵缺乏深入的解读和整理。本文在梳理西方对领域概念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归纳了理解领域概念的三个主要视角,并基于西方相关理论讨论,提出了领域概念的四个基本属性,即多尺度性、多维性、关系性和生成性。继而,通过对西方领域理论的研究,提出未来中国政治地理学的领域研究应该加强的几个方向。本文对于深化政治地理学领域概念的理解,避免传统认识中的偏见和局限,以及更好地制定领域策略、展开领域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鹤天是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一直密切关注祖国边疆,倡导国人重视边疆,并亲自走上考察的道路,还曾就职边疆。西北、内外蒙古、东北、康藏,皆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考察途中,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陆续整理出版了多部考察行记和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边疆社会珍贵的历史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