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地方志书的本质特征是“资料性文献”,资料是地方志书的基础,一本志书编纂是否成功,关键在资料,资料的充分和真实,决定了志书的价值,决定了志书能不能真正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条例》处处体现了地方志工作明显的行政性,体现了地方志书的“官书”性质。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2.
梁滨久 《黑龙江史志》2011,(14):14-14,26
刘延东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总结多年来地方志工作的经验,其第一点是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专家参与的工作体制”。地方志书是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所以,在志书的封面和版权页上都印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或“编纂”的字样。有的在志书封面径直书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显...  相似文献   

3.
刘萍 《福建史志》2012,(6):13-15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入志“照片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注明时间、地点、事物、需要说明的人物的位置及时任职务等。《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照片和文字一样都是志书的资料。照片是一种特殊的志书语言.有着文字和表格等无法替代的作用.有些事物用文字是很难说明清楚的,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开展的三级志书的首轮修志中,“截止2005年底,首轮修志规划内的6000多部志书,已完成91.7%;全国专职地方志工作人员已接近1.5万人。……无论是在修志的广度上,还是在修志的成效上,都是历朝历代无法比拟的”。新编志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然而,地方志在总体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全国地方志书尚未进入‘五个一’的行例;《新华文摘》极少摘到关于方志学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刊登地方志的文章非常罕见;中国图书奖极少有地方志获奖。  相似文献   

5.
刘丹 《福建史志》2009,(2):32-33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作为资料性的著述,翔实的资料是志书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收集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编纂志书,是修志单位的主要任务。”随着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确保志书质量.  相似文献   

6.
牛淼 《巴蜀史志》2014,(1):62-62
经省政府法制办审核,依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九条、新修订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五条,省志编委行政权力——“对地方志书出版程序及志书内容进行检查”.在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运行。  相似文献   

7.
学者喜欢用“方志”一词作为所有志书的统称,然而,是否准确值得研究。传统地方志都是记述地方(地域)或地方(地域)之上事物的,或者如梁启超所说地方志是主流。用方志一词反映了这种状况。当代地方志的记述对象已超出了记述地方(地域)范围,就不应再用“方志”一词。再说,“地方”是与国家(中央)相对应的概念,并无超出地方甚至广及地球的所谓“广义”。在方志出现之前已有分类记载名言警句的志书,应以“志书”作为所有志书的统称,地方志书只是志书大家族之一支。  相似文献   

8.
人物部类是一部综合性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编纂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部志书人文属性的彰显。在新一轮修志启动前后,各级、各地地方志部门和地方志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均从不同角度、层次,对如何彰显综合性地方志书中的人文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殷切的希望。目前,全省范围内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如何编纂好人物部类,将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人才辈出、人才荟萃的局面如实记录下来。提高综合性地方志书的人文属性,将是我们这一代“史官”肩负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9.
2001年1月11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南海市信息化建设时提出: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央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推进信息化,各地要根据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王忍之2000年10月20日在续修志书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地方志书应该出电子版。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是地情资料书,地方性、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资料是地方志编纂的基础.资料工作是贯穿于志书编纂过程始终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但是,仅仅一般性强凋资料的重要性还不够,因为地方志不是一般的资料书。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铁映同志也提出:“地方志是我国地情、国情的重要载体”,“新编地方志是一种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自然、人文、社会、  相似文献   

11.
《江苏地方志》2009,(6):3-4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全省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和出版工作,确保志书质量,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江苏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结合本省地方志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2.
首轮修志以来.专记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许多修志者主张志书设置专记。2007年11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指出:“慎用‘特载’、‘专记’等形式。必须运用时应处理好与正文的关系”。2008年9月颁布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又指出:“专记设置因事制宜。选题严格,数量适度”,将其作为一种独立体裁纳人了志书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全国召开了优秀志书颁奖大会,我省有8部优秀志书获奖.今天,我们又向荣获黑龙江省地方志奖的26部优秀志书颁了奖,这是全省修志战线的大事,是对全省修志成果的展示.对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志书质量,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代表省地方志编委会向荣获全国地方志奖和全省地方志奖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着重讲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9年9月7日,广州市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工作会议在广州市政府1号楼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8月10日全省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工作会议精神,规范广州市区、县级市志书审查验收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火青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地方志办主任王林生对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工作进行说明。会议由市地方志办副主任陈铿主持。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广东省开展“地方志书编纂质量年”活动,通过志稿评议促进全省志书编纂质量的全面提高。2008年1月,省地方史志办在韶关市曲江区召开全省第一次地方志稿评议现场会,对《曲江县志(1987~2000年)》稿进行评议和观摩。会后,各地级以上市都制订了今年开展志稿评议活动的计划,并先后开展志稿评议活动。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一轮修志开展以来 ,人们对于志书的学术定位并不一致。有的把志书定位为资料性编述 (或资料汇编 ) ,有的把志书定位为资料性著述。自 1 996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李铁映同志多次指明地方志是一种资料性著述。他指出 :“新编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史书 ,不是一家之言 ,不是史家的专著 ,不是史料汇编、资料大全 ,也不是百科全书 ,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他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 :“新编地方志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每一部志书都是一部学术著作 ,都是一部精品 ,这是对新世纪修志工作的基本…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广东省开展“地方志书编纂质量年”活动,通过志稿评议促进全省志书编纂质量的全面提高。2008年1月,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在韶关市曲江区召开全省第一次地方志稿评议现场会,对《曲江县志(1987-2000)》进行评议。会后,各地级以上市都制订了今年开展志稿评议活动的计划,并先后开展志稿评议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书是反映一地情况的综合文献,因反映现实,必然述及历史,因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形成。志书从历史的发展看现实的形成,从历史的根源看现实的渊源,故不少人认为地方志书就是史书。但是细想一下,志书并不是纯粹的史书,因为志书的最终目标还是反映现实。这样,志书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似乎就有一种说不清的关系,如何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灵 《福建史志》2010,(6):14-16
地方志书编纂最大的难点在一进一出.“进”就是从社会上收集资料,收集完整、翔实、准确的资料是每个方志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也是目前最难做到的。“出”则是将编纂完成的地方志书推广到社会上,发挥志书的各种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0.
《江苏地方志》2009,(3):20-24
总纂.按照传统的说法,既是一种修志职称,即志书的总编辑或主编.又是志书编纂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它决定着一部志书的成败、优劣。二轮修志伊始,从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到中指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地方志书质量规定》都十分强调“确保质量”,“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进度服从质量”。《高淳县志》续修工作于2006年6月起步以来,为了保障志书质量,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树立全程质量控制理念,根据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从总体设计、篇目拟订、资料收集、初稿编写(资料长编)到志稿分纂、总纂合成,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总纂运行机制,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努力提高总体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