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魏、吴三国鼎立,开始了我国近四百年南北分裂的割据局面。南方的东吴以建邺(南京)为者,两晋时的东晋及以后南北朝中的南朝、宋、齐、梁、陈均都于此而改称建康。这期间北方民族矛盾加剧,战乱频繁,先后或并立出现过二十多个政权,社会动荡,生产力在战乱破坏中间或取得恢复发展,而南朝政权更替大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转换,一般较少给南方的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战乱较少,比之北方有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 一 宋元之际北方的移民 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南北人口大迁移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南宋与金、蒙(元)对峙期间,由于战乱的影响,北方人民流离  相似文献   

3.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代民族,长期居住在西喇木伦河流域,北魏隋唐时,契丹和中原一直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唐末,契丹乘中原战乱之机,扩大疆域,成为我国北方的强大民族,统治北中国达二百年之久。北方的一些国家和民族都把契丹作为中国的同义词。契丹族的历史在我国各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料不足,记载又互相矛盾,因而对契丹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迄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辽代中国北方人口的迁移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代是中国北方人口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口迁移,包括北方汉族人口迫于五代战乱的流徙,契丹贵族乘机南下对汉人的俘掠,以及迁移宫卫军户于辽南京与西京地区等。这些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给当时以至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我国北方人们在西晋永嘉、唐代天宝和北宋靖康年间为躲避战乱而大批乔迁南方所形成的三次移民浪潮,对南方的发展产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深刻影响。靖康乱后的北人南迁是三次移民浪潮中距今时代最近、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吴松弟同...  相似文献   

6.
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唐·魏征 一、隋朝的富强速亡值得深究 中国历史上,富强而速亡的朝代有两个,秦朝和隋朝。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标志着东汉正式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80年西晋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统一,但是全国很快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之中。东晋控制南方的时候,北方经历了十六国时期的大混乱。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方对峙,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后来,北方继续分裂为西魏、东魏、北周和北齐,到公元581年,就在北周灭亡北齐四年之后,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  相似文献   

7.
试论六朝钱帛货币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曾先后有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南京为都。时间从公元211年孙权定都秣陵(今南京)起,至公元589年陈灭亡止,历时三百七十八年,史称六朝,其统治地区主要在大江以南。当时的南方,比之战乱频仍的北方而  相似文献   

8.
土楼是福建西南部以永定为中心的客家人的民居。这种民居非常特殊,有方形、园形。多为四层,中间为庭院。居民多属同族、同宗、同姓。它是北方因战乱而南迁的移民带来的。在东汉以后。北方战乱,大姓士绅多聚居建成坞壁,作为保护自己。客家人南迁到福建西南,在少数民族与荒野之中,也采取这种形式建筑以适应防守需要。永居的土楼在当地环境亦有发展,特别是园形土楼,形成独特形式。由于客家人聚族迁移此地,土楼既适应其特殊环境,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客家人以耕读为中心的强大内聚力的文化的发展。因此,土楼既是客家文化的一种外在景观,又是其文化内涵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一、天才少年柳庆(516—566年)出身于河淮之间的世家大族。柳氏家族原籍是在解州(今山西运城),北方十六国战乱时期,整个家族南迁到今天的河南中部汝河与颍河之间地带居住,这个地区在南北朝时代正好是南北朝互相争夺的地区。柳氏家族拥有地方武装,实际上是处在半割据状态。先是服从南朝的刘宋政权,被刘宋政权任命为郡守。后来柳庆的父亲柳僧习又和其他地方豪强势力倒戈,投靠北方的北魏政权,仍然担任郡守一级的地方官员,替北  相似文献   

10.
正西晋八王之乱,引发北方各部族混战中原,迫使司马睿于永嘉元年(307年)九月移镇建邺,晋室政治中心开始逐渐南移江东,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中国人口的第一次大迁徙,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永嘉南渡"。永嘉四年,晋将刘琨与鲜卑拓跋猗卢结为兄弟,以代郡封猗卢为代公,又徙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本文谨就楼烦县迁于陉南之具体方位进行探讨。雁门郡楼烦县,战国赵武灵王置,治  相似文献   

11.
段少京 《南方文物》2003,(4):77-82,100
公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袁与北方相对峙的南方相继出现宋渊公元源圆园年耀公元源苑怨年冤尧齐渊公元源苑怨年耀公元缘园圆年冤尧梁渊公元缘园圆年耀公元缘缘苑年冤尧陈渊公元缘缘苑年耀公元缘愿怨年冤袁史称南朝遥南朝时期袁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袁人口大量南迁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袁使南北地区间的交流增加袁南方经济在相对安定的历史环境里得到了发展遥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发展很快袁制瓷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遥据我省考古资料表明院南朝时期江西地区的青瓷器不仅普遍烧制使用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袁而且青瓷的烧造工艺与造型技…  相似文献   

12.
高善穆石造像塔祝中熹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内地,并首先在北方获得了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宣扬因果报应、追求来世幸福的佛教宗旨,极易为灾难深重的人民大众所接受;而统治阶级在社会危机日渐加重、政权更迭反复无常的背景下,也需...  相似文献   

13.
范蠡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年轻时,他来到南方吴越之地,发现当地人都喜欢北方商品,可南北通路上战乱迭起,运输风险极大,商品价格一路走高。于是,范蠡叫来手下:"既然差价这么大,我们组建马队运货,准能发大财!"手下马上高价买来150匹马,可对去哪儿找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中后期,由于明朝政府内部腐败加剧,边防松弛,北方少数民族瓦剌、鞑靼趁机先后崛起,为扩大势力范围,对河西及整个北方地区不断进行袭扰,关西七卫逐渐落败废弃,甚至落入少数民族之手,导致河西地区局势混乱。明朝政府采取消极防守的政策,闭关封市,退避嘉峪关内。而北方少数民族仍不断袭扰,使得河西地区乃至北部边境冲突不断,战乱频繁。直到俺达封贡后,与明朝政府重新修好,双方恢复贸易,河西地区混乱局势才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5.
五代十国是继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之后的又一个动乱的时期,频繁的征战将北方经济破坏逮尽,相比之下,南方受战乱的影响要小得多,不断出现的较稳定的时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例如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七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卓有成效。“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它标志着分裂战乱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社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复.发展经济上,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盛唐。在我国古代城市经济生活中,服务性行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饮食业所占的比重很大,就拿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来说,“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就是说正规的大酒  相似文献   

16.
竹下居 《文史天地》2007,(10):28-32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王导,一个势力颇大的门阀家族的代表,不失时机地拥载晋元帝开创了东晋王朝,使一向富庶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王导虽有开国之功,位极人臣,家族势力足可取司马氏之王朝而代之,但他却能从大  相似文献   

17.
梁雄德 《收藏家》2012,(4):65-66
三国两晋南北朝,内地的战乱并没有对甘肃及西域广大地区产生不利影响,相反这时的甘肃河西走廊相对比较稳定。“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逐渐形成三国鼎峙和西晋的统一;从‘十六国’的纷乱,到北魏统一北方和隋朝的统一全国,都说明了走向统一仍然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为何唐宋时期中国人的食谱中猪肉很少出现?》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其间,他曾写了一首《猪肉颂》,其中提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为何富贵人家不屑吃?因为自西晋灭亡以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经过300多年的战乱先一统于隋,又一统于唐。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虽然是汉人,但早已严重胡化。  相似文献   

19.
正书院诞生背景福建最早官办书院——延平书院的诞生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即地利、人和及天时。地利:北宋邵雍断言:"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今南方地气至矣!"(《宋元学案》卷九《百源学案》)。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北方移民进入福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福建得到初步开发。闽北作为福建最早开发的地区,经济和文化相比于其他地方要先进一些。与当时战乱频乃的中国北方相比,这  相似文献   

20.
公元3世纪末,晋王朝由内部矛盾激化而迅速衰败,中国北方陷于各族政权割据、混战的局面。之后的百余年中,一方面是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另一方面却有文化上规模空前的交流与融汇。随着中央集权的消亡,出现了吸取外来文化的大好时机。在十六国时代文化的累累硕果中,佛教文化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生死存亡之间惶惶不安、苦苦挣扎的人们,倾心于佛教对于因果的诠释,向往解脱厄难的方便法门。前凉升平十年(366年),沙门乐僔杖锡西行,来到敦煌东南郊党河之畔,感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