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北京人,上个世纪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在4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曾演旦角、刀马旦,尤以青衣为主。长期舞台实践中,他对京剧的音乐、舞蹈、唱腔、念白等进行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故称“梅派”。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台上他  相似文献   

2.
近来读报,看到戏剧、报纸创新各有一例,印象颇深。先看戏剧创新。豫剧六大名旦唯一健在的“洛阳牡丹”、以83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马金凤,她的拿手好戏是“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1956年7月,马金凤率领洛阳市豫剧团,带上《穆桂英挂帅》进京,向首都观众作汇报演出,《戏剧报》对《穆桂英挂帅》这出戏进行了宣传和评论。郭沫若、夏衍、田汉等领导、专家观看了马金凤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肯定了她的成绩。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你演的穆桂英属于哪一种行当?”马金凤一下子被问住了,她思忖片刻后说:“我演的是帅旦!”在戏剧的行当中,有青衣、花旦、闺门旦、老旦、刀马旦等,从没有听说过“帅旦”。但仔细一想,这个叫法也挺贴切。马金凤演的穆桂英,已突破了原有的行当程式,是她根据人物的特殊身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行当。这个新行当的创造是她虚心好学、不断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观梅兰芳演《霸王别姬》毛泽东喜爱京剧,《霸王别姬》这出戏,他已看过许多遍,里边许多重要段落他都能哼唱。进京后,他想看这出戏的愿望更加强烈,于是他就点梅兰芳与刘连荣合演的《霸王别姬》。在看戏过程中,他睁大眼睛,自始至终几平眼皮都不眨,他的感情随着...  相似文献   

4.
《山伯访友》是黄梅采茶戏小生行当的重场戏,也是闺门旦的重场戏。在这一折子戏中,梁山伯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是比较难演的角色。项雅颂从1934年18岁学戏起,至1962年,在38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个台脚都要演出这戏。这是他俩人的代表剧目。现在他已近古稀之年,梁山伯一角虽然让了台,但应观众的要求,还经常到农村、城镇茶馆、街巷清唱此戏。与项雅颂长期合作扮祝英台的老搭档是乐河记。他们都是余海先的门徒,《山伯访友》就是余海先亲自传授的。他门之间患难与共,亲如手足,演起戏来,相互切磋,得心应手。《山伯访友》是《上天台》中…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为兴建议口市图书馆义演筹资1936年7月,当时国民党党政军要人何成浚、陈泮岭、徐源泉、吴国祯等发起兴建汉口市图书馆.并成立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募资金、书报和选择馆址.1937年4月,梅兰芳剧团由湘来汉表演,汉口市图书馆筹委会立即与之联系义演事宜,梅剧团欣然应允.乃于5月1日晚,假原法租界公记大舞台(即今人民剧院),请梅剧团及名票南铁生、章晓珊等义务串演,梅兰芳演全部《西施》,南铁生、章晓珊演《花田八错》.《西》剧为梅不轻易演出之戏,《花》剧亦系南的拿手杰作.演出纯收入为4937元,为筹委会收到的最大的一笔捐款.  相似文献   

6.
家父姚玉芙出生于江苏省吴县,3岁时苏州大旱,为生活所迫被典卖到北京“大街迟家”(现在西珠市口大街路南),后来学京剧老生,曾在“喜连成”搭班演戏,小有成就,灌过唱片《卖马》,学谭鑫培。17岁出师到天津搭班,不久因嗓子倒仓不能上演,流落天津。 1915年(民国四年)梅兰芳搭俞振庭的“双庆社”到天津演出,与姚玉芙见面。此时姚玉芙的嗓子已倒过来了,只是没有了大嗓,可是小嗓出来了,又高又亮,只好改行唱青衣。梅兰芳做了姚玉芙的带路人,并推荐姚玉芙与自己同搭“双庆社”,在前面唱一出正戏。这阶段姚玉芙经常演出的戏  相似文献   

7.
胡邦定 《百年潮》2010,(1):46-52
前年我去看电影《梅兰芳》,在等待进场时和身边的人闲聊,我问:“你们看过梅兰芳先生本人演的戏吗?”被问的人异口同声,都说:“没有看过。”这也难怪,梅先生1961年逝世,距今已近半个世纪,曾亲见他演出的人自然不多了。这使我想到胡适之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先生在中国可是个大大的名人,他倡导文学革命,主张写白话文,并带头写新诗;他宣扬民主自由,讲究科学,反对迷信,  相似文献   

8.
王克明 《炎黄春秋》2013,(10):85-89
现在通常认为,在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延安文艺界的主流艺术是"大洋古",它们充满或曰统治了延安舞台;《讲话》之后,文艺界主流的表演形式改成了小秧歌剧。查阅史料可知,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一、只有传统古装戏曲长期统治延安舞台"大洋古"是说大戏、洋戏、古戏。大戏是指抗战期间国统区剧作名家的"与抗战无关"的多幕话剧作品,洋戏  相似文献   

9.
“四大名旦”之由来 1927年6月20日,北京《顺天时报》刊登了一则启事:“为鼓吹新剧、奖励艺员,现举行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该报列出的五位名伶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徐碧云,并在五人所演的新剧中各选出五出供读者遴选.  相似文献   

10.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四位京剧青衣名角,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同演旦角,风格却迥然不同:梅派端庄华贵,尚派婀娜刚健,程派含蓄深沉,苟派妩媚活泼。这四位大师虽然并列为四大名旦,可在艺术上却是互不相让的对手。上世纪20年代以后,他们在剧目上的竞争就是一例。这一时期,四大名旦争相编演新戏,于是出现了传诵一时的“四红”“四口剑”“四反串”剧目。  相似文献   

11.
喜为人间吐不平,早年英锐已知名; 曾因王莽诛民贼,亦借陈东励学生。 这是戏剧家田汉为纪念周信芳演剧生活60年赋诗之第一首。 少年学艺 周信芳,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九)出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前辈多为仕宦。父周慰堂业余喜爱京剧,后搭班演青衣,艺名金琴仙。周信芳5岁开始学戏。6岁时他在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首次登台,表演《黄金台》中的娃娃生,乃取艺名“七龄童”(按虚岁计)。 同年,周信芳给来杭州上演《扫雪打碗》(《铁莲花》之一折)的老生小盂七配演定…  相似文献   

12.
《纵横》2007,(11)
《致梅兰芳君》:一篇"油腔滑调"的文章父亲马彦祥自幼酷爱京剧,梅兰芳18岁(1912年)和20岁(1914年)时两次到上海演出,父亲都随爷爷奶奶观看了他的  相似文献   

13.
汪春耀 《世纪》2020,(1):95-95
我是个京剧爱好者。近日,我读到《世纪》2019年第四期刊载《我在恩师梅兰芳家学戏的日子》一文,文中有沈飞德所摄的"梅兰芳纪念馆"(原梅兰芳故居)的三帧照片,颇有亲切感,令我记起52年前的1967年7月初,我曾到去过那里的往事。那时是"文革"初期,梅兰芳故居为"军管"的一所院宅。  相似文献   

14.
正1961年8月19日,一出名为《李慧娘》的昆曲在首都人民剧场公演。首演前,报上的演出预告已示客满,颇受期待。上演后,《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称其"是个相当成功的改编尝试","是一朵新鲜的‘红梅’"。文化界人士亦纷纷向编剧孟超致以祝贺。然而不到两年,该戏就被文化部门批评为"大肆渲染鬼魂",定性为"鬼戏",且由中共中央发文"停演"。此后,更遭到公开批判,定性从"鬼戏"升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什么缘故使得这出戏从"红梅"变成"毒  相似文献   

15.
陈漱渝 《百年潮》2006,(10):62-6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坦言,他之所以能以这些小说为中国的新文学奠基,"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相似文献   

16.
台上的喜儿就是自己──郭兰英演《白毛女》〔节录〕丁涧日本投降后,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张家口演出新歌剧《白毛女》。班主决定挪到新新戏院去演山西梆子。这里离上演《白毛女》的人民剧院很近,郭兰英很想去看看《白毛女》,便趁演“帽儿戏”和“靠轴儿戏”的时间,他到...  相似文献   

17.
也许梅兰芳并不懂戏。深知他的齐如山就对他讲,"若按技术说,您比我强万倍,若按真懂戏说,您比我可就差得很多。"但他天分太厚,"关于演戏,你同他说一点,他就可以做到,且做得很好",既生在了梨园世家,怎敢自弃?10岁登台,一唱数十年,只因他除了演戏外别无所长。伶  相似文献   

18.
张月 《人物》2020,(2):106-111
演员田雨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是:随缘。演主角还是演配角?随缘。角色命运也是随缘,能不能红更是随缘。他44岁了,知道很多事情无法掌控,也不能强求。在很长的时间里,“田雨”这个名字之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陌生的。他演了20年的戏,是影视剧里的黄金配角,演过《夏洛特烦恼》里的王老师、《妖猫传》里的高力士、《钢的琴》里的王抗美。提到这些角色,很多观众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直到去年底,《庆余年》里的王启年和《精英律师》的何赛为他带来了更大的声名。  相似文献   

19.
吴其是个唱滇戏的老艺人,他从十岁起开始学艺,到“文革”时,足足唱了五十来年的戏了。不管是生丑净旦,他都能演;唱唸做打,样样具佳。他扮演什么角色,就把那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人们就喊他“活古人”。“文革”一开始,吴其可吃够苦头了。剧团的“造反派”头头和红卫兵把吴其定为双料反革命、反动艺术权威、封资修的代言人……帽子一顶比一顶大,扣了工资,“罢”了他剧团编导组组长的“官”,成天大会批、小会斗,还要搞“车轮战”,叫吴其交待他的“三反”罪行。什么演《杀惜姣》,是用宋江之  相似文献   

20.
1935年樱花盛开的时节,在东京的汤岛街上,日本最大的孔庙“汤岛圣堂”重建落成.为此,中国国民政府派出了高级代表,专程前往参谒.鲁迅有感而发,用日语写了一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杂文,发表在日本的《改造》月刊上.他在谈论孔夫子时,提到了一场因演孔子戏而引发的轰动中国的社会风波.1929年6月8日晚,山东省曲阜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正在举行游艺会.最为精彩的压轴戏是作家林语堂的新作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这部根据《论语》和《史记》有关孔子的记载而创作的剧本,自从1928年11月在鲁迅和郁达夫主编的《奔流》杂志第1卷第6期上刊出以后,大受欢迎.南京、上海等各地学校争相排演.身处孔子家乡曲阜的省立二师学生也向校长要求演出该剧.校长名叫宋还吾,毕业于北京大学,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对于学生们的要求,宋校长立即给予支持,派出女教师参加演出.为了演好这出戏,他亲自指导排演,特意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孔庙去观看孔子及子路的塑像,仔细揣摩孔子的神情;另外,他还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论语》.最后,他又选定是孔子后裔的学生来扮演孔子,而南子的角色则由能歌善舞的女教员担任.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准备和排练,这个戏终于能与观众见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